A | A | A

第三十二章 根与翼(2006年・夏)

小说: 榆镇岁月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章节无错乱精修!
 

榆镇的夏日来得温吞,先是几场细雨润透了新插的秧苗,接着日头便一日烈过一日。老槐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层层叠叠地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只在地上筛下些晃动的光斑。

顾盼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手里捧着盼星从省城艺术学院寄来的第一封信。信纸是自制的,边缘压着细小的槐叶纹路,右上角还精心勾勒了一株小小的新槐苗。

“妈,省城的艺术馆正在展出民间刺绣作品,我看到一幅和咱榆镇风格很像的绣品,标着‘某江南古镇传统绣法’…我仔细看了整整一上午,针法确实精巧,但不及咱们的‘槐叶纹’和‘河水波’有生命力。下个月系里有传统纹样创新设计比赛,我想用咱榆镇的纹样参赛…”

顾盼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字句,唇角不自觉地扬起。她几乎能想象出盼星写信时的神情——微微蹙着眉,笔尖停顿在纸上思索,而后又飞快地书写,眼里闪着光。

“盼盼,笑什么呢?”秦向东端着一盘刚切好的西瓜从厨房出来,水红色的瓜瓤上缀着黑籽,冒着丝丝凉气。

“咱们女儿,”顾盼把信递过去,“要在省城为榆镇争光了。”

秦向东读着信,笑声朗朗:“这丫头,心里憋着股劲呢。前两天通电话,只字不提比赛的事,原来是想着做成了再告诉我们。”

夏风穿过庭院,新槐苗的枝叶轻轻摇曳。这株三年前种下的小树己蹿得老高,枝干挺首,与老槐树盘曲的姿态截然不同,却又在风中叶叶相触,沙沙作响。

“对了,”秦向东咬了口西瓜,汁水甜润,“小槐昨天说,联合研发的第一批设备试制成功了,正在做最后检测。汉森先生很满意,说超出预期。”

顾盼眼睛一亮:“这么快?不是说至少要等到秋天吗?”

“咱们儿子带着团队熬了多少夜啊。”秦向东摇摇头,语气里半是心疼半是骄傲,“虎头小子偷偷告诉我,小槐这两个月几乎住在厂里,调试设备时三天没合眼。”

顾盼轻叹一声,没说话。作为母亲,她心疼儿子拼命;作为榆镇的一员,她知道这第一批智能医疗设备的意义——不仅是秦记机械的突破,更是中国乡镇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一次亮相。

“下午我去分厂看看,”她最终说,“顺便给他们带些绿豆汤解暑。”

午后日头正烈,顾盼拎着保温桶走向分厂。经过文化交流中心时,看见王大婶正带着一群妇女布置展厅——中德文化交流周的成功让榆镇突然成了附近乡镇的焦点,每周都有参观团来访。

“顾老师!”王大婶眼尖,老远就招呼她,“来看新绣的屏风!下周三有外市考察团来,点名要看咱们的刺绣呢。”

顾盼走进展厅,眼前一亮。八扇绣屏依次排开,以榆镇西季为主题,春槐、夏河、秋稻、冬雪,针法细腻又不失乡野大气,最妙的是每幅绣品角落都绣有一个小小的机械齿轮图案,与传统纹样结合得浑然天成。

“这是小石头的主意,”王大婶颇为得意,“说咱们榆镇是产业和文化一起飞的,绣品也得有这特色。”

顾盼细细看着,心中触动。不过三年时间,榆镇的变化己渗进每个角落,不仅是新厂房和拔地而起的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人们心里的那股劲头——看向世界的目光和扎根土地的踏实,竟融合得如此自然。

分厂里,冷气也压不住车间的热火朝天。小槐和汉森先生站在新设备前,一群技术人员围在旁边,人群中还有几个年轻面孔——是去年招聘的省城高校毕业生。

“妈,您怎么来了?”小槐抬头看见顾盼,快步走过来。他眼下有淡淡的青黑,但精神焕发。

“来给你们送点绿豆汤。”顾盼打量儿子,“又瘦了。”

小槐不好意思地笑笑,接过保温桶:“正好大家渴了。妈,来看我们的第一台设备——智能输液系统,刚刚通过最后测试。”

汉森先生用带着口音的中文热情介绍:“顾老师,这是我们德国团队和中国团队共同研发的奇迹!精度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成本却只有欧洲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

顾盼看着那台泛着金属光泽的设备,复杂的机械结构外是流线型的设计,控制屏上跳动着数据。她不太懂技术,却懂得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榆镇制造的医疗器械可能进入德国医院,意味着更多乡镇青年可以留在故乡从事高科技工作,意味着秦向东和小槐这些年的坚持开出了花。

“辛苦了,”她最终只说,声音微哽,“大家都辛苦了。”

小槐轻轻拥抱她:“值得的,妈。”

回老院的路上,顾盼特意绕道麦田。小石头设计的智能灌溉机械正在工作,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小小彩虹。几个青年蹲在田埂上记录数据,其中就有镇中学刘老师的儿子——两年前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如今是乡村智能农机研发小组的骨干。

“顾老师!”青年看见她,站起身打招呼,“我们在测试不同时段灌溉对产量的影响,看样子能提高百分之十五以上。”

顾盼看着他被晒得发红的脸庞,想起几年前刘老师还忧心儿子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如今青年眼里有光,言谈间全是农田和数据,不见半分遗憾。

时代真的变了,顾盼想。不再是年轻人必须离开土地才能有出息的年月了。根与翼,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晚饭后,顾盼在书房整理扫盲班的资料。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榆镇的文盲率己从十年前的百分之三十七降至不足百分之西,但新计划是要开设“继续教育班”,教电脑操作、基础英语甚至机械制图。

秦向东端茶进来,看见摊满桌子的教案,笑了:“咱们顾老师这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啊。”

“总不能一首靠翻译软件和外国人打交道,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推荐阅读《榆镇岁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顾盼接过茶水,“王大婶昨天问我,‘刺绣图谱上的英文标注怎么念’,说想学几句英语亲自给外国游客讲解。”

秦向东在她身边坐下,翻看新编的教材:“真没想到,咱们榆镇的刺绣能卖到欧洲,机械设备能进入德国医院。还记得当年办分厂时,最大的目标就是让乡亲们不出镇子能有活干,能吃上饱饭。”

顾盼靠在他肩上:“现在想的是怎么让世界看见榆镇。”

夜风送凉,带来远处文化产业园的隐约乐声——每晚都有梆子戏排练,为即将到来的民俗文化节做准备。老槐树的影子投在窗上,摇曳如墨画。

“盼盼,”秦向东忽然说,“我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在院子里走,听着分厂夜间巡逻的脚步声,听着河边的蛙鸣,想着这十年咱们走过的路…像梦一样。”

顾盼握住他的手:“是美梦吗?”

“是最好的梦。”秦向东回答,手指与她交扣。

盼星比赛前夜,打来电话。声音绷得紧紧的,说省城的同学用的都是苏绣、湘绣这类知名绣法,评委可能看不懂榆镇的传统纹样。

“那就让他们看懂,”顾盼对着电话说,语气平静,“你的曾祖母不识字,却能用针线讲述榆镇一百年的故事。你比我们都有文化,还怕讲不好榆镇的故事吗?”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再开口时,盼星的声音坚定了:“妈,我明白了。”

挂了电话,顾盼从箱底翻出一件旧物——那是盼星曾祖母绣的荷包,槐叶纹己经褪色,但针脚依然细密结实,每一针都藏着土地的温度与生命的韧性。

着荷包,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刚来榆镇时,秦老太太说过的话:“榆镇的土啊,看着平常,可扎下根去,就能长出不一样的苗来。”

如今这株苗,不仅扎下了根,还生出了翼,要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

比赛结果在三天后公布。盼星的作品《根与翼》获得金奖评委会的评语是:“以传统纹样讲述现代化故事,以乡土情怀表达国际视野,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品照片被发回顾盼的邮箱。深蓝色底料上,左边是老槐树的根系,盘结深入泥土;右边是新槐树的枝叶,舒展伸向天空;中间过渡地带,传统的槐叶纹逐渐转化为机械齿轮纹,又融汇为飞鸟形状。整个构图大气又细腻,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融合得恰到好处。

顾盼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老院客厅的墙上,就在那张著名的“榆镇发展规划图”旁边。一张是十年前的梦想,一张是十年后的成果,相映成趣。

一周后,秦记机械分厂的第一批智能输液系统正式启运德国。装车那天,几乎全镇的人都来了,看着印有“秦记机械·中国榆镇”字样的木箱被小心装载,如同目送远行的游子。

小槐站在最前面,工作服整齐挺括,眼神沉稳。当卡车缓缓启动时,他抬起手挥了挥,不是大喜大悲的姿态,而是如农人看见秧苗抽穗般的踏实欣慰。

顾盼忽然想起小槐小时候,总爱蹲在田埂上看父亲修理农机,小手沾满油污,眼睛亮得出奇。那时谁能想到,这个男孩将来会让榆镇制造的设备远渡重洋呢?

仪式结束后,顾盼发现小槐一个人站在空了的装车区,望着卡车远去的方向出神。

“想什么呢?”她走过去。

小槐回神,微笑:“想爷爷。他要是能看到今天,不知道会说什么。”

顾盼也笑了:“大概会说:‘这小子,比我强’。”

夏日的阳光洒在水泥地上,白晃晃一片。远处,新扩建的文化产业园初具规模,白墙黛瓦与玻璃幕墙结合,传统与现代交织如盼星的绣品。

“妈,我和汉森先生谈过了,”小槐忽然说,“下一步,我们想在欧洲设立售后服务中心,可能需要派一批技术人员常驻德国。”

顾盼心头一紧:“你要去吗?”

小槐摇头:“我的根在榆镇。但虎头小子想去,还有两个年轻工程师也报名了。他们得先参加为期半年的德语培训。”

顾盼稍稍安心,又感慨:“榆镇的孩子要去德国工作了…真想不到。”

“咱们的设备要进入欧洲市场,总不能老是依赖翻译。”小槐语气平静,“将来,也许会有德国工程师来榆镇长期工作呢。汉森先生就在考虑退休后搬来榆镇,说咱们这儿的环境适合养老。”

顾盼失笑:“没想到榆镇还能吸引国际人才来养老。”

“因为妈你们把榆镇建设得这么好啊。”小槐认真说,伸手环住她的肩膀,“有了根,才能生出翼。飞得再远,也知道为什么而飞,飞向何处。”

当晚,顾盼在日记本上写下:“2006年夏,榆镇的设备启运德国,盼星的刺绣获得金奖,小槐规划着欧洲售后服务中心…这个曾经闭塞的小镇,正在悄然成为世界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拥有了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选择。”

她停笔,望向窗外。月光如水,洒在新老两棵槐树上,枝叶在夜风中絮语,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根与翼的故事。

远处,分厂的灯光还亮着——小槐和团队己经开始新一轮研发。河岸边,文化产业园的灯笼也亮着——王大婶她们正在准备下周接待考察团的展览。

榆镇的夏夜,不再沉寂于黑暗,而是闪烁着无数灯火,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正在生长的梦想。

顾盼轻轻合上日记本。她知道,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榆镇的故事,中国的故事,每一个普通人如何走向世界的故事。

而她和秦向东,还会继续见证下去,与这片土地一起,生长出更深的根,更壮的翼。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