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春天是在一阵槐花香里醒过来的。老槐树的枝桠上缀满了米白色的花苞,风一吹,甜香漫过整条街,连文化产业园门口那株幸存的巴西雨林树种,都冒出了新的枝叶,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顾盼站在榆镇学堂的门口,看着墙上新贴的 “学员成果地图”,眼里满是欣慰 —— 地图上用小红点标记着每个学员的实践项目,从云南的山村到非洲的草原,从上海的公寓到印度的村落,密密麻麻的红点,像撒在世界版图上的星星之火。
“顾老师,您看!拉吉又来信了!” 盼星拿着一封邮件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邮件里附了几张照片:印度村庄的 “榆镇角” 里,二十多个妇女围坐在电脑前,有的在学习用电商平台销售手工艺品,有的在视频连线榆镇的王大婶,请教刺绣技巧;墙上除了老槐树的照片,还多了一幅刺绣 —— 是王大婶特意寄过去的 “友谊之花”,现在成了 “榆镇角” 的镇角之宝。
“拉吉说,她们上个月的销售额比之前翻了三倍,好多妇女都能靠自己的手艺养活家人了。” 盼星指着照片里一个笑得灿烂的妇女,“这个叫卡玛的阿姨,以前总说自己没用,现在不仅能赚钱,还成了‘榆镇角’的负责人,专门教其他妇女用电脑呢!”
顾盼接过平板电脑,仔细看着照片,嘴角忍不住上扬:“真好,咱们播下的种子,终于在他乡开花了。” 正说着,小槐陪着一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女子走过来,女子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些包装精致的茶叶。
“妈,这位是云南来的卓玛姐,她是榆镇学堂第二期的学员,这次来是想跟咱们交流‘茶旅融合’的经验。” 小槐介绍道,卓玛赶紧上前一步,双手递过竹篮:“顾老师,这是我们村自己种的古树茶,您尝尝。要不是去年去榆镇学堂学习,我还不知道咱们的老茶树能有这么大的价值呢!”
卓玛的故事,要从去年的榆镇学堂说起。她来自云南一个偏远的山村,村里有几十棵百年古树茶,可因为不懂营销,茶叶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村民们守着 “宝贝” 却过不上好日子。去年参加榆镇学堂后,她受到 “传统与创新结合” 理念的启发,回到村里后,一方面请老茶农传授传统制茶工艺,保证茶叶品质;另一方面,借鉴榆镇文化产业园的模式,把茶园改造成 “茶旅体验园”,让游客亲自采茶、制茶,还在村里办起了 “茶文化课堂”,教游客辨认茶叶、冲泡茶叶。
“现在咱们村的茶叶不仅能卖上高价,还吸引了好多游客来玩,村民们开起了民宿、餐馆,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卓玛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份规划图,“这次来,是想请小槐老师帮咱们设计一套‘智能茶园’系统,用科技手段监测茶树的生长情况,这样既能保证茶叶品质,又能减少人工成本。”
小槐接过规划图,仔细看着,点头道:“卓玛姐,这个想法可行。咱们可以在茶园里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再通过手机 APP 把数据传给茶农,这样大家就能根据数据调整管理方式,既科学又高效。”
接下来的几天,卓玛跟着小槐在秦记机械分厂学习智能设备的原理,还去文化产业园向王大婶请教手工艺品的包装设计 —— 她想把茶叶和村里的刺绣结合起来,推出 “茶绣礼盒”,让产品更有文化特色。王大婶听了她的想法,当即拿出几幅刺绣样品:“卓玛妹子,你看这样的图案行不行?要是不合适,咱们再改,保证让你的茶叶礼盒既有咱们榆镇的味儿,又有你们云南的特色。”
卓玛看着刺绣上的山茶花纹,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太好看了!王大婶,谢谢您!有了这个,咱们的茶叶礼盒肯定能卖得更好!”
榆镇学堂的 “青年创变者计划” 也在这个春天迎来了新的突破。首期资助的 “校园废品创意改造项目”,不仅在榆镇中学取得了成功,还被周边市县的学校借鉴。那个 17 岁的中学生林晓,这次带着升级版的 “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回到了榆镇 —— 她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积分兑换” 功能,学生们正确分类垃圾就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书籍、文具,甚至能兑换去榆镇学堂听课的机会。
“顾老师,现在我们学校的垃圾回收率提高了 80%,好多同学都成了‘环保小卫士’,还主动去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呢!” 林晓拿着项目报告,兴奋地说,“这次回来,是想跟小石头老师学习,把太阳能板装在垃圾分类房上,这样分类房的用电就不用花钱了,更环保!”
小石头正忙着调试新研发的 “智能灌溉系统”,闻言放下手里的工具,笑着说:“晓丫头,你这个想法好!咱们可以把太阳能板和传感器结合起来,既供电又能监测天气,一举两得。等我忙完手里的活,就帮你设计方案。”
春天的榆镇,处处都透着活力。文化产业园里,“厨房分享” 活动办得如火如荼 —— 每周六下午,镇民们都会带着自家的拿手菜来这里,有榆镇的炖菜、包子,也有外来学员带来的各地美食,印度的咖喱、非洲的手抓饭、云南的米线……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交流,不同的口味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慢慢融合。
有次活动上,来自肯尼亚的学员穆萨,带来了家乡的 “乌伽黎”(一种玉米粉制成的主食),还教大家用榆镇的玉米制作。“咱们榆镇的玉米又大又甜,做出来的乌伽黎肯定好吃!” 穆萨说着,把玉米粉和水按比例混合,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香气就弥漫开来。大家尝了之后,都赞不绝口:“没想到玉米还能这么吃,太有特色了!”
穆萨看着大家喜欢,高兴地说:“下次我把家乡的种子带来,咱们在榆镇种一片肯尼亚玉米,到时候咱们就能吃自己种的玉米做的乌伽黎了!”
顾盼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去年 “星火大会” 上,大家手捧小灯组成世界地图的画面 —— 那些微小的灯光,如今己经照亮了更多地方,也温暖了更多人。
西月中旬,榆镇迎来了一场特殊的 “跨文化交流周”。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学员和合作伙伴,带着自己家乡的产品和文化来到榆镇,在文化产业园举办了一场 “世界乡村博览会”。展台上,云南的古树茶、印度的手工艺品、肯尼亚的咖啡豆、巴西的木雕…… 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舞台上,不同国家的艺人表演着传统节目,榆镇的梆子戏、印度的舞蹈、非洲的鼓乐…… 掌声此起彼伏。
最让人惊喜的是 “传统技艺创新工坊”—— 王大婶和印度的刺绣艺人一起,用榆镇的针法绣印度的图案,创作出了一幅 “中印友谊图”;小石头和非洲的工匠合作,用榆镇的机械技术改造非洲的传统农具,让农具更省力、更高效;盼星则和巴西的艺术家一起,用剪纸的形式创作了一幅 “世界槐树图”,画面上,不同国家的槐树连成一片,象征着不同文化的交融。
“太神奇了!” 一位来自法国的参观者感叹道,“在榆镇,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学习、互相成就。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值得全世界学习!”
交流周的最后一天,大家一起在老槐树下种下了一棵 “友谊树”—— 树苗是从每个学员的家乡带来的树种嫁接而成的,既有榆镇的槐树枝,也有云南的茶树枝、印度的榕树枝、肯尼亚的金合欢树枝…… 大家希望这棵树能像榆镇的故事一样,在不同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这棵树就叫‘星火树’吧!” 顾盼提议道,“希望它能像咱们的‘星火计划’一样,把不同地方的智慧和友谊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乡村的发展之路。”
大家纷纷点头,有人还在树苗旁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式,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发展之路。”
交流周结束后,卓玛带着小槐设计的 “智能茶园” 方案回到了云南;穆萨带着榆镇的玉米种子和机械零件,准备在肯尼亚推广改良后的农具;林晓则带着 “太阳能垃圾分类房” 的设计图,回到学校启动新的项目…… 每个人都带着希望和收获,奔赴自己的家乡,准备把榆镇的经验,转化为适合自己家乡的实践。
顾盼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大家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不舍,却也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些离开的人,就像撒出去的种子,虽然会在不同的土地上生长,却都带着榆镇的 “星火”,带着对乡村发展的热爱,终将在各自的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五月初,秦记机械分厂接到了一笔特殊的订单 —— 来自肯尼亚的农业合作社,订购了一批改良后的智能农具。小槐带着技术团队,亲自去肯尼亚安装调试设备,还为当地农民举办了技术培训。“这些农具不仅要好用,还要让大家会用、能用好。” 小槐在培训现场说,“咱们不仅要输出设备,更要输出技术和理念,帮助大家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肯尼亚回来后,小槐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当地合作社希望和秦记机械建立长期合作,共同研发适合非洲农业的智能设备。“这不仅是一笔订单,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合作。” 小槐对顾盼和秦向东说,“咱们的机械技术,终于能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发展做贡献了。”
秦向东看着儿子,眼里满是骄傲:“好小子,你比你爸强!爸当年办分厂,只是想让榆镇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现在你却把咱们的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全世界。爸为你骄傲!”
顾盼则拿出一份 “榆镇学堂三年规划”,笑着说:“咱们的学堂也不能落后。接下来,咱们要在不同地区建立‘星火驿站’,让学员们不用千里迢迢来榆镇,也能随时交流学习;还要开设线上课程,让更多人能了解榆镇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天傍晚,顾盼带着玥玥在老槐树下散步。玥玥手里拿着一幅画,画的是 “星火树” 和周围的 “星火驿站”,画面上,不同肤色的人在树下交流,驿站里灯火通明,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奶奶,这是我画的‘未来榆镇’。” 玥玥指着画说,“老师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咱们的‘星火计划’,将来会照亮全世界的乡村,对不对?”
顾盼抱起玥玥,在她的脸上亲了一口,轻声说:“对呀。不过玥玥要记住,每个乡村都是独特的,咱们的‘星火’不是要把所有乡村都变成榆镇,而是要帮助每个乡村找到自己的路,变成最好的自己。”
玥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紧紧抱住顾盼的脖子。夕阳下,老槐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星火树” 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榆镇学堂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颗温暖的星星,在暮色中闪烁。
顾盼知道,榆镇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播撒出去的 “星火”,正在不同的土地上燃烧;那些种下的种子,正在不同的土壤里发芽。而她和秦向东,还有榆镇的乡亲们,会继续在这里,守护着老槐树,守护着榆镇学堂,守护着这份 “星火”,看着它照亮更多角落,温暖更多心灵,激发更多可能。
风里带着槐花香,带着 “星火树” 的清新,带着不同文化交融的气息,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这就是榆镇的意义 —— 不是成为别人的榜样,而是成为别人的启发;不是输出固定的模式,而是传递创新的勇气。只要这份 “星火” 不灭,只要每个人都愿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家乡做起,世界上的每个乡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而榆镇的故事,就在这 “星火” 的传递中,悄然书写着新的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最动人的温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坚定的力量。
无声,却有力。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榆镇岁月(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