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十七章 星火(2011 年・秋)

小说: 榆镇岁月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章节无错乱精修!
 

榆镇的秋天裹着层金桂的甜香,镇外的稻田翻着金黄的浪,收割机 “突突” 地响着,谷粒落在麻袋里的声响,混着老院桂花的香气,漫得满街都是。秦家老院的 “星火树” 己长到一人多高,枝桠上缀着不同树种的叶片 —— 槐树叶的翠绿、茶树叶的油亮、榕树叶的阔大、金合欢树叶的纤细,风一吹,叶片 “沙沙” 响,像在诉说着不同土地的故事。

顾盼站在榆镇学堂的 “星火驿站” 电子屏前,看着屏幕上实时更新的各地项目进展,眼里满是欣慰。电子屏被分成了十几个小窗口,每个窗口对应一个 “星火驿站”:云南卓玛的 “智能茶园” 里,传感器正实时传输土壤数据,茶农们拿着手机查看;印度拉吉的 “榆镇角” 里,妇女们围在一起包装手工艺品,准备发往欧洲;肯尼亚穆萨的农场里,改良后的智能农具正在田间作业,节省了一半的人力……

“顾老师,您看!巴西的莉娜发来视频了!” 盼星拿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里,莉娜站在一片巴西雨林旁,身后是几个正在搭建的木屋。“莉娜说,她在当地社区建了‘生态教育驿站’,专门教孩子们认识雨林植物,还借鉴咱们的‘传统创新’理念,用雨林里的天然材料制作手工艺品,既保护了雨林,又能让孩子们的家庭增加收入。”

顾盼接过平板电脑,看着视频里莉娜兴奋的样子,笑着说:“真好,咱们的‘星火驿站’不仅落地了,还在当地生根发芽,长出了适合自己的样子。” 正说着,小槐陪着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走进来,男子手里拿着一份合作协议,脸上满是期待。

“妈,这位是肯尼亚农业发展局的奥马尔局长,这次来是想跟咱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肯尼亚建立‘榆镇 - 肯尼亚智能农业联合实验室’,推广咱们的智能农具和农业技术。” 小槐介绍道,奥马尔赶紧上前一步,伸出手:“顾老师,早就听说榆镇的‘星火计划’改变了很多乡村,这次实地考察,才知道你们的经验这么宝贵。肯尼亚有很多像穆萨这样的农民,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希望咱们能一起,帮助更多肯尼亚乡村发展起来。”

奥马尔的来访,源于三个月前小槐的肯尼亚之行。当时小槐带着技术团队,不仅为穆萨的农场安装了智能农具,还在当地举办了多场技术培训,吸引了周边很多农民前来学习。奥马尔听说后,特意去穆萨的农场考察,看到智能农具让农田产量提高了 30%,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当即决定来榆镇洽谈合作。

“奥马尔局长,咱们的合作不仅是技术和设备的输出,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 顾盼坐在会客室里,认真地说,“咱们可以在肯尼亚设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派专家去当地授课,也邀请肯尼亚的农民来榆镇学习,让技术真正留在当地,生根发芽。”

奥马尔点点头,眼里满是认同:“顾老师说得对!只有让当地农民掌握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发展。这份合作协议里,我们特意加入了‘人才交流计划’,每年选派 20 名肯尼亚农民来榆镇学习,也希望榆镇能派专家去肯尼亚指导。”

接下来的几天,小槐带着奥马尔参观了秦记机械分厂的智能生产线,还去了文化产业园,让他感受榆镇的 “传统与创新结合”。在王大婶的刺绣工作室里,奥马尔看着王大婶用传统针法绣出的机械齿轮图案,惊讶地说:“没想到传统手艺还能和现代工业结合,这对我们肯尼亚的手工艺品发展太有启发了!”

王大婶笑着递过一幅刺绣:“奥马尔先生,这是我特意为您绣的‘非洲草原’,上面有你们的长颈鹿、大象,还有咱们的智能农具,希望能成为咱们友谊的见证。” 奥马尔接过刺绣,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激动地说:“太感谢了!我要把这幅刺绣挂在肯尼亚农业发展局的大厅里,让更多人知道榆镇和肯尼亚的友谊。”

榆镇学堂的 “青年创变者计划” 也在这个秋天迎来了新的高潮。首期资助的 10 个项目,有 8 个己经在当地落地,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报名。这次的 “青年创变者” 中,有来自甘肃的藏族青年扎西,他想把家乡的牦牛绒制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有来自贵州的苗族姑娘阿依,她想在村里办 “非遗纺织课堂”,传承苗族纺织技艺;还有来自安徽的大学生陈明,他想利用家乡的竹林资源,研发环保竹制餐具。

“顾老师,我想把牦牛绒制品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既保留传统的编织工艺,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扎西拿着自己设计的样品,认真地说,“可是我不懂电商运营,也不知道怎么找设计师,希望学堂能帮我对接资源。”

顾盼点点头,当即安排盼星帮扎西联系文化产业园的设计师,又让小槐教他电商平台的运营技巧。“扎西,咱们的‘青年创变者计划’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资源对接和经验分享。你有好的产品和想法,我们帮你找到合适的资源,让你的项目能更快落地。”

在学堂的帮助下,扎西很快对接上了设计师,对牦牛绒制品进行了重新设计,推出了 “藏绒系列” 围巾和披肩,既保留了传统的藏族纹样,又采用了简约的现代款式。上线电商平台后,短短一个月就卖出了 500 多件,扎西的家乡也有 20 多个藏族妇女加入了生产,增加了收入。

秋天的榆镇,处处都透着丰收的喜悦。文化产业园里,“世界乡村丰收节” 热闹开场,来自十几个国家的 “星火驿站” 代表,带着当地的丰收成果来到榆镇:云南的古树茶、印度的手工艺品、肯尼亚的咖啡豆、巴西的雨林手作…… 展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产品,吸引了周边市县的游客前来参观购买。

最热闹的是 “传统美食分享区”,各国代表现场制作当地美食:卓玛煮了云南的普洱茶,拉吉做了印度的咖喱饭,穆萨烤了肯尼亚的玉米饼,莉娜用巴西雨林的水果做了沙拉…… 游客们围着展台,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听代表们讲述 “星火驿站” 的故事,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我以前以为乡村发展只能靠政府扶持,来到榆镇才知道,普通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 一位来自河南的游客感慨道,“回去后,我也要把榆镇的经验分享给家乡的乡亲们,说不定我们也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丰收节的最后一天,“星火计划” 年度总结会在老槐树下召开。各国代表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收获,榆镇岁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榆镇岁月最新章节随便看!也提出了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卓玛说:“‘智能茶园’虽然提高了产量,但茶叶的品牌推广还需要加强;拉吉说:‘榆镇角’的手工艺品虽然有了订单,但物流成本太高,影响利润;穆萨说:智能农具的维护需要专业技术,当地农民还需要更多培训……”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学堂决定开设 “品牌推广” 和 “物流管理” 线上课程,帮助各地 “星火驿站” 解决实际问题;秦记机械分厂则计划在每个 “星火驿站” 设立 “技术服务点”,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上门维护设备,同时培训当地农民掌握基本的维护技巧。

“咱们的‘星火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 顾盼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围坐的代表们,认真地说,“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咱们的经验只是启发,最终还是要靠当地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但请大家记住,你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榆镇永远是你们的后盾,‘星火驿站’之间也要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奥马尔听了,激动地说:“顾老师说得对!咱们是一个大家庭,肯尼亚的‘星火驿站’愿意和各国的驿站分享农业技术,也希望能学习大家的经验,一起把‘星火计划’做得更好!”

总结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在 “星火树” 下种下了新的树种 —— 来自甘肃的沙棘、贵州的楠木、安徽的毛竹…… 这些树种将和之前的树种一起,在榆镇的土地上生长,象征着 “星火计划” 的不断壮大。

“这棵‘星火树’,将来会成为‘世界乡村友谊之树’,见证咱们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乡村,一起发展,一起进步。” 盼星看着新种下的树苗,笑着说。

十一月初,秦记机械分厂的 “榆镇 - 肯尼亚智能农业联合实验室” 正式成立。小槐作为实验室的中方负责人,带着 5 名技术专家前往肯尼亚,开始建设 “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出发前,秦向东特意把小槐叫到老槐树下,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去了肯尼亚,不仅要把技术教好,更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和当地农民交朋友。只有真心对待他们,技术和经验才能真正被接受,被认可。”

小槐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爸,您放心,我会记住您的话,不仅要做技术的传播者,更要做文化的交流者,让榆镇和肯尼亚的友谊,能通过‘星火计划’一首延续下去。”

小槐走后,顾盼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 “星火驿站” 的线上课程开发中。她组织学堂的老师和各地 “星火驿站” 的代表,共同编写了《乡村发展实践指南》,里面收录了 100 多个 “星火驿站” 的真实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方便更多乡村参考学习。

“顾老师,《乡村发展实践指南》刚上线,就有 500 多个乡村报名领取,还有不少国外的乡村组织发来邮件,希望能翻译成当地语言。” 盼星拿着统计数据,兴奋地说。

顾盼接过数据报表,看着上面不断增长的数字,心里满是欣慰:“这说明咱们的‘星火计划’不仅帮助了己经参与的乡村,还能启发更多乡村,这就是‘星火’的意义 —— 不仅自己燃烧,还能点燃更多人的希望。”

十二月初,盼星的 “传统创新” 刺绣作品《世界星火》在国际工艺美术展上获得金奖。作品以 “星火树” 为中心,周围环绕着不同国家的乡村场景:云南的茶园、印度的手工作坊、肯尼亚的农场、巴西的雨林…… 每一个场景都用不同的刺绣针法制作,既展现了各国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了 “星火计划” 的联结作用。

“我想通过这幅作品,让更多人知道,乡村发展不是孤立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乡村,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盼星在获奖感言中说,“感谢榆镇,感谢‘星火计划’,让我看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

除夕夜,秦家老院格外热闹。小槐从肯尼亚发来视频,视频里,他和技术专家们正在 “农业技术培训中心” 和当地农民一起过年,大家围着篝火,唱着肯尼亚的传统歌谣,手里拿着中国的红灯笼,画面温馨而感人。

“爸,妈,我们在肯尼亚一切都好,培训中心己经有 100 多个农民掌握了智能农具的使用方法,明年春天,咱们的智能茶园也能在肯尼亚落地了。” 小槐在视频里说,“奥马尔局长还邀请咱们明年去肯尼亚参加‘非洲乡村发展论坛’,分享榆镇的经验。”

顾盼看着视频里的小槐,眼里满是骄傲:“儿子,你做得好!过年要注意身体,记得吃饺子,妈给你留了你最爱吃的猪肉白菜馅,等你回来给你煮。”

视频结束后,玥玥拿着自己画的 “世界星火图” 跑过来,画里的 “星火树” 己经长得枝繁叶茂,周围的 “星火驿站” 像星星一样散布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新的光点正在不断加入。“奶奶,这是我画的‘新年星火图’,希望新的一年,咱们的‘星火计划’能帮助更多乡村,让全世界的乡村都能像榆镇一样,越来越好!”

顾盼抱起玥玥,在她的脸上亲了一口,轻声说:“会的,玥玥。只要咱们坚持下去,只要更多人加入进来,‘星火’终会燎原,全世界的乡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老槐树和 “星火树” 的身影,也照亮了榆镇的每个角落。顾盼和秦向东并肩站在窗前,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幸福。他们知道,榆镇的故事还在继续,“星火计划” 的旅程也还在继续,那些播撒出去的 “星火”,正在不同的土地上燃烧,照亮更多乡村的未来。

风里带着桂花的甜香,带着 “星火树” 的清新,带着不同文化交融的气息,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这就是榆镇的使命 —— 不是成为世界的中心,而是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不是输出固定的模式,而是传递改变的勇气。只要这份 “星火” 不灭,只要每个人都愿意为家乡的发展付出努力,世界上的每个乡村,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故事。

而榆镇的故事,就在这 “星火” 的传递中,悄然书写着新的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最动人的温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坚定的力量。

无声,却有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榆镇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