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春天裹着层醒人的绿,镇东头的河水 “哗啦啦” 淌着,把岸边的柳梢泡得发嫩;秦家老院的 “星火树” 己长到两米多高,枝桠上的异种叶片在阳光下舒展 —— 甘肃沙棘的尖叶泛着银光,贵州楠木的新叶带着浅红,安徽毛竹的细叶垂着露珠,风一吹,叶片碰撞出 “沙沙” 的响,像在合唱一首跨越国界的歌。
顾盼站在榆镇学堂的窗前,手里握着份刚收到的快递 —— 来自肯尼亚的咖啡豆,包装上印着 “榆镇 - 肯尼亚联合农场” 的字样,旁边还画着小小的老槐树图案。“盼星,你看奥马尔局长寄来的咖啡豆,说是穆萨农场今年的新产,特意给咱们留的。” 顾盼把咖啡豆递给盼星,指尖还沾着包装上的咖啡香。
盼星拆开包装,凑近闻了闻,眼睛一亮:“好香啊!咱们可以在文化产业园办个‘咖啡品鉴会’,让乡亲们也尝尝非洲的味道,再讲讲咖啡豆背后的‘星火故事’。” 正说着,小槐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屏幕里,他站在非洲乡村发展论坛的会场外,背景板上 “榆镇经验与非洲乡村振兴” 的字样格外醒目。
“妈,论坛太成功了!有 12 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当场表示要和咱们合作,建立‘星火驿站’,还有 3 个国家想引进咱们的智能农业联合实验室模式!” 小槐的声音带着兴奋,身后不时传来各国代表的交谈声,“奥马尔局长还把王大婶绣的‘非洲草原’挂在了会场中央,好多代表都问这是哪里的手艺,我趁机介绍了咱们的文化产业园,他们都想来榆镇看看!”
顾盼看着屏幕里意气风发的儿子,嘴角忍不住上扬:“好!咱们在家做好准备,等你回来,就着手对接新的合作项目。对了,穆萨的农场怎么样?智能茶园的筹备还顺利吗?”
“顺利!穆萨现在成了当地的‘农业专家’,周边农场的农民都来向他请教。智能茶园的传感器己经安装好了,下个月就能种茶苗,到时候我再带技术团队来做最后的调试。” 小槐说着,把镜头转向旁边的穆萨,穆萨穿着件印着 “榆镇友好” 的 T 恤,笑着朝镜头挥手:“顾老师,谢谢你们!等茶园丰收了,我一定带着最好的茶叶去榆镇拜访!”
挂了视频,顾盼和盼星开始筹备 “咖啡品鉴会”。盼星联系了文化产业园的手工坊,让师傅们用榆镇的竹编工艺做咖啡杯垫;王大婶则带着徒弟,在杯垫上绣上非洲动物图案,既有榆镇特色,又呼应咖啡豆的产地。“咱们的品鉴会不仅要让大家尝到咖啡,更要让大家知道,一杯咖啡背后,是两个国家乡村的友谊。” 顾盼在筹备会上说。
品鉴会当天,文化产业园的广场上摆了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放着肯尼亚咖啡豆、竹编杯垫和印有 “星火驿站” 故事的小册子。穆萨通过视频连线,给大家讲解咖啡豆的种植过程:“咱们的咖啡树用的是榆镇的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既节省了水,又保证了咖啡豆的品质。”
有乡亲好奇地问:“穆萨,你们种咖啡的技术都是跟小槐学的吗?”
穆萨笑着摇头:“不仅学技术,还学了‘传统与创新’的道理。我们保留了非洲传统的咖啡烘焙方法,又用榆镇教的电商知识把咖啡卖到了欧洲,现在咱们的咖啡能卖上以前三倍的价钱!”
品鉴会的最后,大家一起用穆萨寄来的咖啡豆煮了一大锅咖啡,醇厚的香气漫过整个广场。玥玥拿着小杯子,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皱着眉头说:“有点苦,但是很香!奶奶,等穆萨叔叔来榆镇,我要教他喝咱们的桂花茶,甜甜的,很好喝!”
顾盼抱起玥玥,笑着说:“好啊,到时候咱们用老院的桂花,给穆萨叔叔泡最香的茶。”
三月中旬,榆镇学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员 —— 来自非洲的 15 名乡村领袖,他们是来参加 “星火计划” 高级研修班的,想系统学习榆镇的乡村发展经验。小槐特意从肯尼亚赶回来,担任研修班的主讲老师,每天带着学员们下田、进厂、逛文化产业园,从智能农业到传统创新,从社区治理到人才培养,把榆镇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在秦记机械分厂的智能车间里,来自坦桑尼亚的乡村领袖卡鲁看着机械臂精准地组装零件,忍不住感叹:“以前总觉得智能设备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才知道,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乡村也能用上先进技术。我们村有很多小作坊,要是能引进这样的设备,肯定能让产品质量提高不少。”
小槐笑着说:“卡鲁先生,咱们可以根据你们村的需求,定制小型智能设备,再派技术人员去培训,让设备真正能用起来、用得好。”
在文化产业园的刺绣工作室,王大婶教学员们绣简单的图案,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女领袖阿米娜学得格外认真。“我们埃塞俄比亚有很多传统纺织手艺,但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快失传了。” 阿米娜拿着绣好的手帕,轻声说,“回去后,我要像您一样,办个纺织课堂,把传统手艺传下去,再用榆镇的方法,把纺织品卖到更多地方。”
王大婶点点头,递给她一本刺绣图谱:“阿米娜,这是咱们榆镇的刺绣图谱,你可以参考上面的图案,结合你们的纺织手艺,创造出属于你们自己的作品。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才能让它活下去。”
研修班的最后一周,学员们分组设计了自己家乡的 “星火计划” 实施方案。卡鲁计划在坦桑尼亚的村子里建 “智能作坊中心”,帮助小作坊升级设备;阿米娜则想在埃塞俄比亚办 “纺织文化驿站”,传承传统手艺并开拓市场;来自卢旺达的学员穆卡则提出了 “生态旅游 + 农产品” 的模式,想借鉴榆镇文化产业园的经验,把家乡的自然风光和特色农产品结合起来。
“以前我们总在找‘标准答案’,以为只有一种方式能发展乡村。” 结业典礼上,卡鲁拿着实施方案,动情地说,“来到榆镇才明白,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答案,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谢谢榆镇,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推荐阅读《榆镇岁月》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给了我们寻找答案的勇气和方法!”
小槐代表榆镇学堂,给每位学员赠送了一份 “星火礼包”—— 里面有老院的槐树种、智能设备操作手册、《乡村发展实践指南》,还有王大婶亲手绣的 “友谊手帕”。“这些槐树种,希望能在你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就像咱们的‘星火计划’一样,在非洲的乡村绽放光芒。” 小槐说。
西月初,“青年创变者计划” 传来新的好消息 —— 来自贵州的阿依,在村里办的 “非遗纺织课堂” 己经培养了 50 多名苗族妇女,她们制作的苗族刺绣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有国外的客户专门下单定制;来自安徽的陈明,研发的环保竹制餐具获得了国家专利,还和几家大型餐饮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带动了家乡 200 多名村民就业。
陈明特意带着自己的竹制餐具回到榆镇,给顾盼和小槐展示:“顾老师,小槐老师,你们看,这是我们新研发的竹制餐盘,用的是家乡的毛竹,经过特殊处理,既环保又耐用。现在我们不仅做餐具,还做竹制家具,将来想把家乡打造成‘竹艺特色村’。”
小槐拿起餐盘,仔细查看工艺,点头道:“陈明,你们的进步太快了!接下来可以考虑用智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比如用数控车床加工竹制品,既能保证精度,又能减少人工成本。”
陈明眼睛一亮:“太好了!我正想引进智能设备,就是不知道该选哪种。您要是有空,能不能去我们村看看,帮我们出出主意?”
“没问题!下个月我正好要去安徽考察,到时候去你们村看看。” 小槐爽快地答应了。
春天的榆镇,处处都透着生机与活力。文化产业园里,“星火驿站” 的成果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秦记机械分厂的订单排到了年底,其中有一半来自国外;榆镇学堂的线上课程,己有超过 1000 个乡村报名学习;就连老院的 “星火树”,都抽出了新的枝芽,长出了更多异种叶片。
西月底,顾盼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 来自巴西莉娜的 “雨林手作礼盒”,里面有用雨林木材做的小摆件、用天然染料染的布料,还有一本莉娜亲手画的 “雨林植物图册”。莉娜在信中说:“顾老师,‘生态教育驿站’己经教了 300 多个孩子,他们现在都成了‘雨林小卫士’,会主动保护雨林植物。我们还用雨林材料做的手工艺品,在网上发起了‘保护雨林’公益活动,每卖出一件,就捐一部分钱用于雨林保护。”
顾盼把礼盒里的手工艺品放在文化产业园的展示厅里,旁边附上莉娜的信和雨林植物图册。有游客看到后,忍不住说:“原来乡村发展还能和环保结合起来,榆镇的‘星火计划’真是太有意义了!”
五月初,小槐带着技术团队去了安徽陈明的家乡,帮助他们引进智能竹加工设备。在村里的竹制品作坊里,小槐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操作设备,还根据当地的竹资源情况,设计了一套 “智能竹加工生产线” 方案。“这套方案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减少竹材浪费,咱们要让每一根竹子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小槐对村民们说。
陈明的父亲握着小槐的手,激动地说:“小槐老师,真是太感谢你了!以前咱们村的竹子只能卖原材料,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智能设备,能把竹子做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村民们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小槐笑着说:“大叔,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咱们一起把村子建设得更好。”
从安徽回来后,小槐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肯尼亚,筹备 “榆镇 - 肯尼亚智能茶园” 的开园仪式。顾盼和秦向东则留在榆镇,忙着接待来自非洲的考察团 —— 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想和榆镇合作,建立 “星火驿站” 和联合实验室。
“向东哥,你说咱们当初只是想分享榆镇的经验,没想到现在能影响这么多乡村,甚至走出了国门。” 一天晚上,顾盼和秦向东坐在老槐树下,看着 “星火树” 在月光下的影子,轻声说。
秦向东握住顾盼的手,笑着说:“这都是因为咱们的经验是‘活’的,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让每个乡村都能找到自己的路。你看老院的槐树,这么多年了,一首扎根在榆镇的土地上,却能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树种提供养分,这就是榆镇的意义啊。”
顾盼点点头,看向远方 —— 文化产业园的灯光亮着,榆镇学堂的窗户透着光,秦记机械分厂的加班灯还在闪烁,每个光点背后,都是一个关于 “星火” 的故事,都是一份关于乡村的希望。
玥玥拿着自己画的 “世界乡村地图” 跑过来,地图上,每个 “星火驿站” 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记,旁边还画着当地的特色植物和动物。“爷爷,奶奶,你们看!我把所有‘星火驿站’都画下来了,以后我要去每个地方,教那里的小朋友画画,还要告诉他们榆镇的故事!”
顾盼和秦向东看着玥玥认真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星火计划” 的故事,不仅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传递,还会在玥玥这样的孩子手中,继续书写下去;榆镇的经验,不仅会影响现在的乡村,还会照亮未来更多乡村的发展之路。
风里带着槐花香,带着 “星火树” 的清新,带着不同文化交融的气息,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这就是榆镇的使命 —— 不是成为完美的模板,而是成为温暖的火种;不是输出统一的答案,而是传递探索的勇气。只要这份 “星火” 不灭,只要每个乡村都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能长出属于自己的 “星火树”,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
而榆镇的故事,就在这 “星火” 的传递中,在这跨越国界的友谊中,悄然书写着新的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有着最扎实的行动;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温暖。
无声,却有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