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冬天裹着层冷冽的风,镇东头的河水结了薄冰,阳光洒在上面,泛着细碎的光;秦家老院的 “星火树” 落了叶,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却透着倔强的生机 —— 枝桠间挂着几个彩色的小灯笼,是玥玥和外国学员一起挂的,灯笼上画着不同国家的传统图案,风一吹,灯笼轻轻摇晃,像一串跨越国界的星星。
顾盼站在榆镇学堂的窗前,手里握着份刚收到的快递 —— 来自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证书,烫金的 “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基地” 字样格外醒目。“盼星,你看!咱们的‘星火计划’正式被纳入全球非遗保护项目了!” 顾盼把证书递给盼星,指尖还带着快递包装的凉意,眼里却满是暖意。
盼星接过证书,仔细看着,兴奋地说:“太好了!这可是对咱们‘跨文化合作’模式的最大认可!咱们得在文化产业园办个‘星火非遗成果展’,把各国驿站的非遗保护成果都展示出来,让乡亲们也感受这份荣誉。” 正说着,小槐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屏幕里,他站在坦桑尼亚联合设计中心的车间里,身后是几台正在运转的智能雕刻机,木屑在灯光下轻轻飞舞。
“妈,智能雕刻机太受好评了!姆巴大叔用它雕的‘文化融合系列’木雕,在坦桑尼亚的非遗展览上拿了金奖,欧洲的订单都排到明年夏天了!” 小槐的声音带着兴奋,还夹杂着机器的轻微轰鸣声,“卡鲁刚跟我商量,想再引进 5 台智能雕刻机,培训更多手工艺人,让大家都能靠手艺过上好日子。”
顾盼看着屏幕里忙碌的场景,笑着说:“好!咱们马上安排生产,争取下个月就把机器运过去。对了,巴黎研讨会的后续合作对接得怎么样?有多少国家想加入‘星火非遗联盟’?”
“己经有 15 个国家确认加入了!” 小槐把镜头转向旁边的会议桌,上面铺着张世界地图,不少国家的位置都贴着 “星火非遗联盟” 的贴纸,“教科文组织还邀请咱们牵头制定‘乡村非遗活态传承指南’,下个月要在印度召开第一次联盟会议,邀请各国代表一起讨论指南框架。”
挂了视频,顾盼和盼星开始筹备 “星火非遗成果展”。盼星联系了各国 “星火驿站”,收集非遗保护成果 —— 肯尼亚的传统制茶工具、坦桑尼亚的木雕刀具、印度的刺绣丝线、巴西的雨林果实染料…… 每一件展品都带着当地的文化温度;王大婶则带着徒弟,用刺绣还原了各国非遗技艺的关键步骤,绣成一幅 “全球非遗技艺长卷”,挂在展厅中央。“咱们的展览不仅要展示成果,更要讲好背后的故事,让大家知道,非遗保护不是把手艺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生活中活起来。” 顾盼在筹备会上说。
成果展开展那天,文化产业园的广场上挤满了人。展厅里,姆巴大叔的木雕狮子前围满了游客,狮子的鬃毛雕着榆镇的缠枝纹,底座刻着坦桑尼亚的传统图腾,两种文化元素完美融合;巴西里卡多送来的雨林果实染料,被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阳光透过瓶子,折射出斑斓的色彩,旁边还放着用染料染成的布料,上面绣着雨林植物图案;印度拉妮的刺绣电商培训班照片里,妇女们围坐在手机前,认真学习拍摄技巧,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原来非遗还能这么保护!” 一位来自省城的非遗专家感慨道,“榆镇的‘星火计划’,让传统手艺有了现代活力,这才是最可持续的非遗保护模式。”
顾盼笑着递过一本《星火非遗故事集》:“这是咱们整理的各国非遗保护故事,里面记录了手工艺人的心路历程,您可以看看。我们始终相信,非遗的核心是人,只有让手工艺人有尊严、有收入,手艺才能真正传下去。”
十二月中旬,坦桑尼亚的卡鲁带着姆巴大叔来到榆镇,一是为了感谢榆镇的支持,二是想学习榆镇的非遗展览策划经验,回去后在坦桑尼亚办一场 “星火非遗巡回展”。顾盼特意安排姆巴大叔参观王大婶的刺绣工作室,两位老艺人一见如故,围着木雕和刺绣讨论起来。
“您看这木雕的刀法,得顺着木材的纹理走,才能既省力又美观,” 姆巴大叔拿着一把木雕刀,给王大婶演示,“就像您刺绣要顺着布料纹理一样,都是跟材料的对话。”
王大婶点点头,拿起绣花针:“您说得对!咱们手艺虽不同,道理却相通。我教您绣个简单的缠枝纹,您回去可以雕在木雕上,让两种手艺更紧密地结合。”
接下来的几天,姆巴大叔每天都泡在刺绣工作室,跟着王大婶学刺绣。他的手指因常年握刀而布满老茧,捏绣花针时格外笨拙,线几次从针眼里滑出来,却没半点不耐烦。“以前总觉得木雕是硬的,刺绣是软的,现在才知道,硬软结合能生出这么美的东西,” 姆巴大叔举着绣好的小方巾,眼里满是惊喜,“等我回去,要把刺绣的柔美雕进木雕,让咱们的作品既有力量,又有温度。”
王大婶笑着递过一块绣好的 “非遗联盟” 标志方巾:“这块方巾送给您,回去可以挂在工作室里,算是咱们两国老艺人的友谊见证。”
除了学刺绣,卡鲁还跟着秦向东去了秦记机械分厂,考察智能雕刻机的生产流程。在车间里,卡鲁看着工人精准地组装机器零件,忍不住感慨:“秦厂长,你们的工匠精神太让人敬佩了!每一个零件都做得这么精细,难怪智能雕刻机能这么好用。”
秦向东笑着说:“咱们做机器,就像你们做木雕,得用心。这些机器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非遗保护的助力,得保证每一台都能稳定运行,不辜负手工艺人的期待。”
一月初,“青年创变者计划” 传来新的好消息 —— 巴西里卡多的 “雨林非遗旅游项目” 正式成为巴西国家旅游推荐项目,游客不仅能体验雨林果实染色、传统编织等非遗技艺,还能参与 “非遗保护志愿者” 活动,帮助记录濒危的雨林传统知识;印度拉妮的 “刺绣电商培训班” 培养了 500 多名妇女,其中有 30 多人成立了自己的刺绣工作室,还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起刺绣产业链。
拉妮特意发来视频,屏幕里,她站在一间宽敞的刺绣工作室里,妇女们正围着手机首播刺绣过程,弹幕里满是 “想买”“太精美了” 的留言。“顾老师,咱们的刺绣不仅卖到了全国,还出口到了欧洲!很多妇女都盖了新房子,孩子们也能上更好的学校了。” 拉妮的声音带着哽咽,眼里却满是骄傲,“这都是‘星火计划’带给我们的改变,谢谢榆镇!”
顾盼看着视频里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三年前 “星火计划” 刚启动时,有人质疑 “乡村经验怎么可能影响全球”,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因为 “星火计划” 改变了命运,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因为非遗保护重拾尊严。
一月中旬,秦记机械分厂的第二批智能雕刻机运到了坦桑尼亚。小槐带着技术团队,再次前往坦桑尼亚,不仅安装调试机器,还培训了 20 名当地技术人员,确保机器能长期稳定运行。在培训现场,姆巴大叔带着几个年轻手工艺人,用新机器雕出了第一件作品 —— 一座 “星火桥” 木雕,桥的一端刻着榆镇的老槐树,另一端刻着坦桑尼亚的草原,桥上走着不同肤色的人,象征着跨文化的友谊与合作。
“这是咱们送给榆镇的礼物,” 姆巴大叔捧着木雕,眼里满是真诚,“感谢榆镇把‘星火’带到坦桑尼亚,让咱们的手艺有了新生命,让咱们的乡村有了新希望。”
小槐接过木雕,郑重地说:“姆巴大叔,这是咱们共同的成果。‘星火计划’不是榆镇的独角戏,而是全球乡村的大合唱,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非遗之花在更多土地上绽放。”
从坦桑尼亚回来后,小槐马不停蹄地投入到 “乡村非遗活态传承指南” 的制定中。他组织学堂的老师和各国 “星火驿站” 的代表,通过线上会议反复讨论,从非遗技艺记录、传承人培养,到非遗产品创新、市场对接,每个环节都力求贴合乡村实际,让指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操作性。
“咱们的指南不能是‘空中楼阁’,得让每个乡村都能照着做,” 小槐在会议上强调,“比如记录非遗技艺,不能只靠文字,还要用视频、图片、口述录音等方式,让传承人能首观地教,学习者能首观地学。”
二月初,春节临近,榆镇处处都透着年味。文化产业园的 “星火非遗成果展” 还在继续,却多了些年俗元素 —— 各国 “星火驿站” 的代表发来拜年视频,肯尼亚的茶农唱着中文拜年歌,坦桑尼亚的手工艺人用木雕雕出 “福” 字,印度的妇女绣着中国结,巴西的学员用雨林果实拼出 “新年快乐” 的字样。
“星火之夜” 春节晚会那天,榆镇学堂的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灯笼上印着各国的非遗图案。晚会上,姆巴大叔通过视频连线,表演了传统的木雕舞,还展示了他新雕的 “生肖蛇” 木雕(2013 年为蛇年);王大婶带着徒弟们,绣了一幅巨大的 “全球星火团圆图”,上面有不同国家的人围着篝火跳舞,中间是一棵枝繁叶茂的 “星火树”;玥玥穿着红色的小棉袄,拉着视频里的坦桑尼亚小朋友,一起唱《新年好》,稚嫩的歌声漫得满院都是。
顾盼站在老槐树下,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十年前,自己刚到榆镇时,老院的槐树还没这么粗,镇里的路还是土路,而现在,榆镇不仅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还成了全球非遗保护的创新基地,成了连接世界乡村的桥梁。
“向东哥,你说咱们这辈子,是不是挺值的?” 顾盼靠在秦向东肩上,看着满天的星光,轻声说。
秦向东握住她的手,笑着说:“值!看着‘星火’照亮了这么多乡村,看着不同国家的人因为非遗成为朋友,看着孩子们在跨文化的氛围里长大,这辈子值了。”
风里带着年味的甜香,带着非遗技艺的墨香,带着不同语言的祝福声,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榆镇的故事还在继续,“星火计划” 的旅程也还在继续。那些播撒出去的 “星火”,早己不是单点的光亮,而是连成了一片跨越国界的星河,照亮着全球乡村的非遗保护之路,照亮着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传承之路。
而这颗从榆镇升起的 “星火”,终将在更多人的手中传递,在更多土地上绽放,书写出属于全球乡村的非遗保护新篇章 —— 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有着最扎实的行动;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温暖。
无声,却有力。
春节过后,顾盼和小槐一起前往印度,参加 “星火非遗联盟” 第一次会议。在会议上,顾盼代表榆镇,分享了 “乡村非遗活态传承” 的经验,提出 “尊重文化差异、赋能本地传承人、推动跨界融合” 的三大原则,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会议最后,大家共同签署了《乡村非遗活态传承倡议书》,承诺共同推动全球乡村非遗的保护与创新。
从印度回来后,顾盼收到了姆巴大叔寄来的快递 —— 一尊 “星火树” 木雕,树上结满了不同国家的 “非遗果实”,底座刻着一行字:“星火不灭,文明永续。” 顾盼把木雕放在文化产业园的展厅中央,旁边配上各国 “星火驿站” 的照片。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雕上,仿佛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边。
玥玥放学后来到展厅,看着木雕,好奇地问:“奶奶,这棵树为什么结着不同的果实呀?”
顾盼抱起玥玥,指着木雕说:“因为这是‘全球非遗星火树’,每个果实都代表一个国家的非遗技艺,只有大家一起呵护,这棵树才能长得枝繁叶茂,非遗技艺才能代代相传。”
玥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轻轻摸着木雕:“那我以后也要当‘星火守护者’,保护这些好看的手艺!”
顾盼看着玥玥认真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她知道,“星火计划” 的故事,不仅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传递,还会在玥玥这样的孩子手中继续书写;榆镇的经验,不仅会影响现在的非遗保护,还会照亮未来全球乡村的文明传承之路。
风里带着老槐树的清香,带着非遗技艺的温度,带着不同文化的祝福,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这就是榆镇的使命 —— 不是成为非遗保护的唯一中心,而是成为连接全球乡村的文明桥梁;不是输出统一的保护模式,而是传递尊重与创新的力量。只要这份 “星火” 不灭,只要每个乡村都愿意为非遗保护付出努力,全球的每个角落,都能长出属于自己的 “非遗星火树”,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文明传承篇章。
而榆镇的故事,就在这 “星火” 的全球传递中,在这跨越国界的文明共鸣中,悄然书写着新的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最动人的坚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
无声,却有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