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春天裹着层温润的风,镇东头的冰面融成碎玉,顺着河水淌向远方;秦家老院的 “星火树” 冒出了新绿,嫩红的芽尖从枝桠间钻出来,和枝上挂着的彩色灯笼相映成趣 —— 那些灯笼是去年春节留下的,上面的各国图案经了一冬,颜色依旧鲜亮,风一吹,像在跟新叶打招呼。
顾盼站在文化产业园的展厅里,看着中央那尊 “全球非遗星火树” 木雕,指尖轻轻拂过树干上的纹路。木雕的枝桠间,“肯尼亚茶叶”“坦桑尼亚木雕”“印度刺绣” 等 “非遗果实” 雕得栩栩如生,底座的 “星火不灭,文明永续” 八个字,被阳光照得格外清晰。“盼星,《乡村非遗活态传承指南》的印刷版到了吗?印度联盟会议的代表们下周就要来取,得提前打包好。”
盼星抱着一摞蓝色封面的指南走过来,封面上印着 “星火非遗联盟” 的标志 —— 一棵融合了各国非遗元素的槐树。“刚到!里面还夹了咱们整理的‘非遗案例手册’,把各国驿站的实践经验都编进去了,方便大家参考。” 她翻开一本指南,指着其中一页,“您看,这部分‘非遗技艺数字化记录’,还配了榆镇拍摄的教学视频二维码,扫码就能看王大婶怎么绣缠枝纹,姆巴大叔怎么雕木花。”
正说着,小槐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屏幕里,他站在印度 “星火驿站” 的刺绣车间里,身后是几位正在看指南的印度妇女。“妈,《指南》的电子版在联盟平台上线后,下载量己经破万了!拉妮说,她们根据‘非遗电商运营’章节,优化了首播流程,上周的刺绣专场销售额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吸引了日本的采购商!”
顾盼看着屏幕里妇女们认真的神情,笑着说:“好!你们要多收集各国的反馈,要是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咱们再更新指南。对了,坦桑尼亚的‘星火非遗巡回展’准备得怎么样?姆巴大叔的木雕展品够不够?”
“早够了!” 小槐把镜头转向旁边的展台,上面摆满了 “文化融合系列” 木雕 —— 有的雕着印度刺绣图案,有的嵌着巴西雨林果实,“卡鲁说,巡回展第一站定在达累斯萨拉姆,当地政府还特意批了展厅,邀请了十多个非洲国家的非遗传承人来看。下个月咱们派设计师去帮忙布置,顺便对接新的合作订单。”
挂了视频,顾盼和盼星走到 “青年创变者国际合作区”。这里陈列着国际班学员的联合项目成果:巴西里卡多和印度拉妮合作的 “非遗跨界礼盒”,里面装着用雨林染料染的布料和印度刺绣手帕,礼盒包装是坦桑尼亚木雕纹样;肯尼亚学员奥马尔和中国学员陈明合作的 “智能茶园竹制工具”,竹制茶筛上刻着肯尼亚传统花纹,既实用又有文化特色。
“里卡多昨天发来视频,说‘非遗跨界礼盒’在巴西旅游展上特别受欢迎,首批 500 套己经卖完了,” 盼星拿起礼盒样品,眼里满是骄傲,“他们还计划推出‘季度限定款’,每个季度结合不同国家的非遗元素,让礼盒一首有新鲜感。”
顾盼点点头,拿起竹制茶筛:“这种‘多国学艺 + 联合创作’的模式很好,既能让非遗元素碰撞出火花,又能扩大市场影响力。下个月联盟会议,咱们可以提议成立‘青年创变者国际工坊’,让学员们长期合作。”
三月中旬,印度 “星火非遗联盟” 的代表们来到榆镇,除了取《乡村非遗活态传承指南》,还想实地考察榆镇的非遗数字化记录流程。顾盼特意安排他们去王大婶的刺绣工作室,观看非遗技艺的拍摄过程。
摄影机架在工作台旁,镜头对准王大婶手中的绣花针,她正绣着一幅 “中印友谊图”,印度的莲花图案和中国的缠枝纹在布上交织。“您看,绣莲花的花瓣时,针脚要从花心向外散,这样才显得,” 王大婶一边演示,一边对着镜头讲解,“就像咱们做非遗传承,得从根上发力,才能让手艺传得远。”
印度代表拉吉的妻子卡维塔,蹲在旁边认真记录,还不时用手机拍下细节。“以前我们记录刺绣技艺,只靠文字和简单的照片,很多细节都传不下去,” 卡维塔指着镜头,眼里满是感慨,“你们这种‘手把手教学 + 高清拍摄’的方式,能把手艺完整地留给后人,太实用了!”
王大婶笑着递过一块绣好的莲花手帕:“这块手帕送给你,回去可以照着练。咱们虽然国家不同,但手艺是相通的,只要用心,就能把好东西传下去。”
除了学习数字化记录,印度代表们还去了秦记机械分厂,考察智能设备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在智能雕刻车间里,工人正用小型智能雕刻机,复刻坦桑尼亚的传统木雕纹样,机器的精度能控制在 0.1 毫米以内,复刻出的纹样和原版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设备太适合非遗传承了!” 拉吉看着雕刻机,兴奋地说,“我们印度有很多老艺人年纪大了,手会抖,没法再做精细的雕刻,要是有了这种设备,就能把他们的纹样复刻下来,还能批量生产,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非遗。”
秦向东笑着说:“咱们可以根据印度的非遗需求,定制智能设备,比如针对印度木雕的纹理特点,调整机器的参数,让设备更贴合你们的手艺。”
西月初,“青年创变者国际工坊” 正式成立,首批吸纳了来自 8 个国家的 30 名学员,里卡多和拉妮担任联合负责人。工坊的第一个项目是 “全球非遗儿童绘本”,学员们要将各国的非遗故事,用插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绘本的封面用坦桑尼亚木雕纹样,内页用印度刺绣边框,装订用中国传统的线装工艺,真正实现 “多国非遗融合”。
“我们想让孩子们通过绘本,了解不同国家的非遗文化,” 里卡多在视频会议上介绍,“比如肯尼亚的茶叶故事,我们会画采茶、制茶的过程,还会教孩子们用雨林果实做颜料,自己画茶叶图案。”
顾盼看着屏幕里学员们热烈讨论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三年前 “青年创变者计划” 刚启动时,只有几个中国学员,而现在,它己经成了全球青年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平台,能让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
西月中旬,坦桑尼亚的 “星火非遗巡回展” 正式开幕。小槐带着设计师团队,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展厅里,布置了 “文化融合” 展区 —— 榆镇的刺绣和坦桑尼亚的木雕搭配展示,巴西的雨林染料和印度的刺绣丝线放在一起,旁边还播放着各国非遗传承人的采访视频。
开幕式上,姆巴大叔展示了他新雕的 “全球非遗团圆图” 木雕,上面有不同国家的非遗元素:中国的槐树、肯尼亚的茶树、印度的莲花、巴西的雨林…… 各国非遗传承人围着木雕,忍不住伸手触摸,眼里满是赞叹。
“这就是‘星火计划’的意义,” 小槐站在展台前,对着镜头说,“不是把一个国家的模式复制到另一个国家,而是让各国的非遗元素相互融合,相互启发,让非遗文化在交流中变得更丰富,更有活力。”
从坦桑尼亚回来后,小槐带回了一个好消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想在榆镇设立 “全球乡村非遗培训中心”,邀请榆镇定期举办非遗保护培训班,为各国培养非遗传承人和技术人才。“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说,榆镇的‘非遗活态传承’经验,己经成了全球乡村非遗保护的典范,” 小槐拿着邀请函,兴奋地说,“今年下半年就要举办第一期培训班,预计有来自 20 个国家的学员参加。”
顾盼接过邀请函,指尖轻轻着上面的烫金字样,眼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十年前,自己刚在榆镇办扫盲班时,从未想过有一天,榆镇能成为全球乡村非遗培训的中心,能为世界非遗保护贡献中国智慧。“这不仅是榆镇的荣誉,更是所有‘星火驿站’的荣誉,” 顾盼看着秦向东和盼星,“咱们要好好准备,把最好的经验和技术教给学员,让‘星火’照亮更多乡村的非遗之路。”
五月初,文化产业园举办了 “全球非遗文化节”,邀请了各国 “星火驿站” 的代表带着非遗项目来展演。广场上,肯尼亚的茶农现场煮茶,坦桑尼亚的手工艺人现场雕刻,印度的妇女现场刺绣,巴西的学员现场用雨林果实做染料,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还能购买非遗产品。
最热闹的是 “非遗美食区”,各国代表带来了用非遗技艺制作的美食:肯尼亚的茶叶饼干,用传统工艺烘焙,带着茶香;坦桑尼亚的木雕模具蛋糕,用木雕模具压出花纹,既好看又好吃;印度的刺绣包装糖果,糖果纸用刺绣装饰,拆开就是一件小艺术品。
“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 一位带着孩子来的游客感慨道,“孩子刚才学了用雨林果实做颜料,还画了一幅小画,说以后要当‘非遗小传承人’。”
文化节的最后一天,“全球非遗培训中心” 举行了揭牌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亲自来榆镇揭牌,还发表了讲话:“榆镇用实践证明,乡村不仅是非遗的发源地,更是非遗保护的主力军。‘星火计划’的模式,为全球乡村非遗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希望更多乡村能像榆镇一样,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
顾盼站在揭牌仪式的台上,看着台下不同肤色的人们,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刚到榆镇的那个雪天,想起秦老太太给她端来的热粥,想起秦向东办分厂时的艰难,想起 “星火计划” 刚启动时的忐忑。这些年,榆镇就像一棵老槐树,把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却把枝叶伸向了全世界,用自己的养分,滋养着不同土地上的 “非遗幼苗”。
“向东哥,你说咱们这辈子,是不是挺值的?” 顾盼靠在秦向东肩上,看着满天的晚霞,轻声说。
秦向东握住她的手,笑着说:“值!看着‘星火’照亮了这么多乡村的非遗之路,看着不同国家的人因为非遗成为朋友,看着孩子们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这辈子值了。”
风里带着槐花香,带着非遗技艺的墨香,带着不同语言的笑声,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榆镇的故事还在继续,“星火计划” 的旅程也还在继续。那些播撒出去的 “星火”,早己不是单点的光亮,而是连成了一片跨越国界的星河,照亮着全球乡村的非遗保护之路,照亮着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传承之路。
而这颗从榆镇升起的 “星火”,终将在更多人的手中传递,在更多土地上绽放,书写出属于全球乡村的非遗保护新篇章 —— 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有着最扎实的行动;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真挚的温暖。
无声,却有力。
五月底,玥玥所在的镇小学开设了 “非遗小课堂”,邀请王大婶、姆巴大叔等非遗传承人来教孩子们手艺。玥玥跟着王大婶学刺绣,还把自己绣的小手帕寄给了坦桑尼亚的小朋友;她跟着姆巴大叔学木雕,雕了一个小小的 “星火树”,放在文化产业园的展厅里,旁边还附了一张纸条:“我要当‘星火小守护者’,保护好这些好看的手艺。”
顾盼看着玥玥认真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她知道,“星火计划” 的故事,不仅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传递,还会在玥玥这样的孩子手中继续书写;榆镇的经验,不仅会影响现在的非遗保护,还会照亮未来全球乡村的文明传承之路。
风里带着老槐树的清香,带着非遗技艺的温度,带着不同文化的祝福,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这就是榆镇的使命 —— 不是成为非遗保护的唯一中心,而是成为连接全球乡村的文明桥梁;不是输出统一的保护模式,而是传递尊重与创新的力量。只要这份 “星火” 不灭,只要每个乡村都愿意为非遗保护付出努力,全球的每个角落,都能长出属于自己的 “非遗星火树”,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文明传承篇章。
而榆镇的故事,就在这 “星火” 的全球传递中,在这跨越国界的文明共鸣中,悄然书写着新的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最动人的坚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
无声,却有力。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榆镇岁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