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冬天裹着层清冽的风,镇东头的河水结了厚冰,阳光洒在冰面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秦家老院的 “星火树” 落了叶,光秃秃的枝桠上挂满了彩色的 “非遗共生灯”—— 有玥玥和莉娜一起做的 “雨林染料灯”,灯面涂着巴西天然染料,印着雨林植物与中国刺绣纹样,还有各国孩子寄来的 “自给成果灯”,里面封着非遗手作的照片,风一吹,灯影摇晃,像一串跨越国界的冬日星河。
顾盼站在全球乡村非遗培训中心的 “全球非遗自给联盟年度成果展” 筹备办公室里,看着墙上贴满的成果海报,眼里满是欣慰。今年的成果展是联盟成立后的首次全球盛会,五大洲的 80 个非遗自给项目将集中展示,主题定为 “自给共生,温暖过冬”。桌上,盼星正在整理各国提交的成果报告:非洲的 “棉线纺织产业链”、巴西的 “雨林染料生态循环”、中国的 “非遗材料再生系统”、欧洲的 “非遗品牌可持续运营”、大洋洲的 “海洋非遗资源保护”,每份报告都附着详实的视频和数据,记录着非遗自给计划在冬季的新突破。
“盼星,各国的成果展品都运输到位了吗?展会上要设置‘沉浸式体验区’,让观众能亲手触摸坦桑尼亚的棉线、巴西的染料,还能体验秦记机械新研发的‘智能非遗辅助工具’。” 顾盼拿起一个 “非遗自给成果包” 样品,里面装着各国的特色手作 —— 坦桑尼亚的棉线围巾、巴西的染料染布、中国的刺绣手帕,还有一张 “成果二维码”,扫码就能观看项目的完整视频,从材料种植到成品销售,每个环节都清晰可见。
盼星抱着一摞物流清单走过来,清单上详细记录着展品的签收情况:“都到位了!非洲联盟还额外寄来 100 条‘星火围巾’,要在展会上免费发放,让观众感受非遗自给的温暖;巴西的莉娜团队带了雨林染料原材料,想在体验区现场演示染料提取,教大家用天然染料染圣诞装饰。” 她指着旁边的展架,“您看,欧洲的非遗品牌寄来的‘共生系列’服饰,用的是非洲棉线和中国刺绣,标签上还印着‘全球非遗合作产品’的字样,下个月就要在全球门店上架。”
正说着,小槐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屏幕里,他站在巴西的 “非遗生态种植基地” 里,身后是村民们正在采摘的染料植物。“妈,巴西基地的冬季染料产量突破了预期!莉娜带着村民用‘生态循环法’种植,把染料植物的枯枝落叶做成有机肥,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保护了雨林土壤。上个月,基地的染料还出口到了欧洲,用于圣诞装饰的染色,销售额比预期多了 30%。”
顾盼看着屏幕里绿油油的染料田,笑着说:“好!让技术团队整理‘生态种植冬季管理方案’,分享给其他国家的基地,帮助大家应对冬季种植难题。对了,全球非遗自给大数据平台的冬季运营数据统计好了吗?成果展开幕式上要公布最新数据,让联盟成员看到计划的可持续性。”
“统计好了!目前全球非遗自给项目的冬季就业率比夏季提高了 15%,非遗手工品的冬季销售额突破了 200 万美元,其中‘暖冬系列’手作占比 60%,” 小槐把镜头转向旁边的数据屏,上面用动态图表展示着各项目的运营情况,“更重要的是,有 95% 的村民表示‘冬季靠非遗能增收’,88% 的孩子说‘冬天学非遗更有意义’,这些反馈证明,非遗自给能让乡村冬季不再‘闲’,反而成为传承和增收的黄金期。”
挂了视频,顾盼和盼星走到 “非遗暖冬创新展区”。这里陈列着各国的冬季非遗成果:坦桑尼亚的 “棉线编织暖手宝”,用本地棉线编织,里面填充着天然棉花,既保暖又环保;巴西的 “雨林染料圣诞挂饰”,用可再生材料制作,染着雨林果实的天然颜色,挂饰上还绣着迷你 “星火树”;中国的 “非遗再生保暖毯”,用旧衣物拆解重组,绣上传统吉祥纹样,还能机洗反复使用;欧洲的 “非遗再生羊毛帽”,用废弃羊毛纺织,设计灵感来自中世纪非遗纹样,戴着既时尚又温暖。
“穆萨昨天发来视频,说他的‘非遗自给小工厂’开发了‘冬季木雕课程包’,把木雕教学分成 10 个简易课时,配套迷你工具和加热工作台,让孩子冬天也能舒适学木雕,上个月卖了 5000 套,” 盼星拿起一个课程包样品,里面装着加热台、安全刻刀和图文教程,“他还想和秦记机械合作,开发‘低温木雕胶’,解决冬季木材粘合难的问题,让非遗手艺不受季节限制。”
顾盼点点头,拿起课程包里的加热台,通电后温度均匀上升,正好适合冬季手部保暖操作:“这个想法好!非遗自给不仅要适应季节,还要用技术打破季节限制。成果展期间,可以设个‘冬季非遗技术论坛’,邀请秦记机械的工程师和各国传承人,一起探讨如何让非遗传承‘西季无阻’。”
十二月中旬,全球非遗自给联盟年度成果展在榆镇正式开幕。来自五大洲的 200 名联盟成员齐聚主会场,其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乡村企业家,也有青年创变者和儿童代表。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通过视频发表致辞:“榆镇的‘非遗自给计划’证明,冬季不是乡村发展的淡季,而是非遗传承与增收的黄金期。今天的成果展,不仅展示了全球非遗自给的成果,更证明了文化能跨越季节、连接世界,成为乡村永续发展的温暖力量。”
开幕式后,“非遗暖冬体验” 活动率先启动。坦桑尼亚的展位前,穆萨带着团队教观众编织棉线暖手宝,不少孩子围在工作台前,跟着学起简单的编织针法;巴西的展位上,莉娜现场演示雨林染料提取,把红色果实碾碎煮出鲜艳的染料,观众能亲手染一块小方巾带走;中国的展位里,王大婶教大家绣非遗保暖毯的吉祥纹样,针法简单易懂,连老年人都能快速上手;欧洲的展位上,设计师们展示 “共生系列” 服饰,还邀请观众试穿,感受非洲棉线的柔软和中国刺绣的精致。
最热闹的是 “全球非遗暖冬连线” 环节。通过 “非遗联动屏”,五大洲的非遗项目实时连线 —— 非洲基地的村民正在编织围巾,巴西基地的孩子在制作圣诞挂饰,欧洲工坊的工匠在缝制羊毛帽,大洋洲的传承人在雕刻海洋主题暖手宝。观众能通过屏幕与国外的非遗人互动,提问学习技巧,甚至能在线下单购买喜欢的手作,实现 “看展即下单,手作首达家”。
“以前总觉得冬季乡村很萧条,今天才知道,非遗能让冬天这么热闹、这么有意义,” 一位来自南非的联盟成员,手里拿着刚编好的棉线暖手宝感慨道,“回去后,我要在村里推广‘冬季非遗工坊’,让乡亲们冬天也能学手艺、多增收,让非遗成为乡村冬季的‘暖阳’。”
成果展的核心环节是 “全球非遗暖冬行动计划” 发布。顾盼作为联盟主席,站在台上,手里拿着行动计划文本,从 “冬季技术适配”“暖冬产品开发”“季节课程设计”“跨季销售对接” 西个维度,提出未来一年的全球目标:为 30 个国家提供 “冬季非遗技术包”、开发 50 种 “暖冬非遗产品”、设计 20 套 “季节非遗课程”、建立 “全球非遗暖冬销售网”,让非遗自给能 “冬有增收、西季传承”。
“非遗自给不是一时的计划,而是永续的事业,” 顾盼的声音在会场里回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让每个乡村的冬季都能‘暖起来、忙起来、富起来’,让非遗成为跨越季节的传承纽带,连接全球乡村,实现真正的共生共荣。”
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国联盟成员纷纷上台签署合作协议:非洲联盟与秦记机械签署 “冬季非遗技术包采购协议”,巴西基地与欧洲品牌达成 “暖冬产品长期供货协议”,中国非遗工坊与大洋洲传承人签订 “跨季课程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穆萨和玥玥作为儿童代表,一起签署了 “全球非遗暖冬约定”,承诺要带动更多孩子参与冬季非遗,让传承 “代代不停”。
成果展的最后一天,“全球非遗暖冬义卖会” 在文化产业园开幕。展台上摆满了各国的暖冬手作,从棉线围巾到木雕暖手宝,从染料挂饰到再生保暖毯,每件作品都附着 “非遗故事卡”,记录着制作人的故事和手作的意义。义卖所得的钱,将全部用于 “冬季非遗帮扶计划”,为贫困乡村的孩子提供非遗工具和课程,让他们冬天也能学非遗。
义卖会当天,顾盼收到了来自各国的 “暖冬故事”—— 非洲的孩子用卖围巾的钱给学校买了取暖设备,巴西的村民用染料收入修了雨林防护栏,中国的老人用非遗收入帮邻居买了过冬的煤,欧洲的工匠用合作收入资助了非洲的非遗项目。“这些故事才是成果展最珍贵的展品,” 顾盼看着展台上的手作,眼里满是感动,“非遗不仅能温暖身体,还能温暖人心,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因为文化而相连,因为善意而共生。”
十二月下旬,顾盼带着玥玥和青年创变者团队,前往非洲坦桑尼亚参加 “冬季非遗技术包” 发放仪式。飞机上,玥玥抱着一摞《冬季非遗手册》,里面记录着暖手宝编织、低温木雕等冬季技艺,是她和穆萨一起整理的;青年创变者们则带着 “冬季技术包”,里面装着加热工作台、低温胶水和保暖工具,要帮助当地孩子和村民冬季舒适学非遗。
抵达坦桑尼亚后,穆萨带着玥玥参观了 “冬季非遗工坊”。工坊里安装了秦记机械捐赠的取暖设备,村民们围在加热工作台前编织围巾,孩子们则在旁边用低温胶水粘贴木雕零件,整个工坊温暖又热闹。“玥玥,咱们的‘冬季技术包’太受欢迎了!有了加热台,冬天织围巾手不冻了;有了低温胶,木雕再也不怕粘不牢,” 穆萨兴奋地展示着孩子们的作品,“现在每天有 200 多人来工坊学手艺,还能拿到工资,大家都说‘这个冬天比夏天还忙、还开心’。”
发放仪式上,玥玥和穆萨一起为村民们分发 “冬季技术包”。拿到包的老人激动地说:“以前冬天只能在家烤火,现在能学手艺还能赚钱,非遗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孩子们则抱着加热工作台,迫不及待地想回去试试新工具,眼里满是期待。
一月初,秦记机械分厂接到了一笔特殊的订单 —— 来自 “全球非遗暖冬联盟” 的 “冬季非遗技术包采购订单”,要为非洲、亚洲的 40 个贫困乡村提供 10000 套技术包,帮助当地村民冬季学非遗、促增收。小槐带着技术团队,加班加点生产,还特意根据不同地区的冬季温度,调整了加热台的功率,确保设备能适应当地环境。“这些技术包不仅是工具,更是希望,” 小槐在生产车间里对工人们说,“要让每个拿到包的人都知道,冬天学非遗不难,靠非遗增收也不难,只要有合适的工具和技术,乡村冬季也能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巴西的 “非遗生态种植基地” 迎来了冬季考察团 —— 来自欧洲的环保组织代表,他们想与基地合作,推广 “雨林染料生态循环模式”,将巴西的经验复制到其他雨林地区。考察团参观了染料植物的冬季种植、枯枝落叶的循环利用、染料废水的净化处理,对基地的生态理念赞不绝口,当场签署了 “全球雨林非遗保护合作协议”,承诺要在 5 个雨林国家推广巴西模式,既保护雨林,又传承非遗。
“与榆镇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与非遗共生的可能,” 欧洲环保组织代表说,“未来,我们会把巴西的‘雨林染料生态循环’纳入全球环保项目,让更多人知道,保护雨林不只是‘不砍伐’,还能通过非遗实现可持续利用,让雨林和乡村都能受益。”
二月初,春节临近,榆镇处处都透着年味。全球乡村非遗培训中心的大厅里,挂着各国孩子做的 “非遗春联”—— 有的用坦桑尼亚棉线编织,有的用巴西染料书写,有的用中国刺绣绣成,还有的用欧洲再生材料制作,上面写着 “星火暖全球,非遗贺新春”“五大洲共庆,共生迎新年”,满是跨文化的年味。
除夕夜,秦家老院格外热闹。各国联盟成员通过视频给顾盼一家拜年:坦桑尼亚的穆萨带着村民唱中文拜年歌,巴西的莉娜展示了孩子们用染料染的 “非遗春联”,欧洲的品牌设计师寄来了 “共生系列” 新年服饰,大洋洲的传承人则弹着传统乐器,送上新年祝福。玥玥和穆萨通过视频一起包饺子,玥玥教穆萨捏 “非遗纹样饺子”,穆萨教玥玥雕 “木雕饺子摆件”,屏幕内外满是欢声笑语。
“新的一年,咱们要在五大洲再建 40 个‘冬季非遗工坊’,让更多乡村冬季能学非遗、多增收,” 顾盼举起酒杯,看着家人,“还要办‘全球非遗暖冬论坛’,让更多国家加入‘暖冬计划’,让非遗成为乡村冬季的‘暖阳’,成为全球共生的纽带。”
小槐和盼星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期待。玥玥也举起果汁杯,大声说:“我要和穆萨一起,编一本《全球非遗暖冬手册》,把每个国家的冬季非遗技艺都记下来,让所有孩子冬天都能学非遗,用手艺温暖身边的人!”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老槐树和 “星火树” 的身影,也照亮了榆镇的每个角落。顾盼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星光与烟花,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十二年前,自己刚到榆镇办扫盲班时,从未想过有一天,榆镇的 “星火” 能温暖全球乡村的冬季,能让非遗以 “自给共生” 的方式,跨越季节、连接世界,成为一代又一代乡村人的希望与依靠。
“向东哥,你说咱们这辈子,是不是挺值的?” 顾盼靠在秦向东肩上,看着夜空中的烟花,轻声说。
秦向东握住她的手,笑着说:“值!看着‘星火’温暖了冬天,看着不同国家的人因为非遗成为家人,看着文明的种子在西季里生根发芽,这辈子值了。”
风里带着老槐树的清香,带着非遗手作的棉线香,带着孩子们的笑声,在榆镇的每个角落回荡。顾盼知道,榆镇的故事还在继续,“星火计划” 的旅程也还在继续。那些播撒出去的 “星火”,早己不是单点的光亮,而是连成了一片跨越国界、跨越季节的星河,照亮着全球乡村的每一个冬天,照亮着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未来,更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乡村人的温暖生活。
而这颗从榆镇升起的 “星火”,终将在西季流转中传递,在更多土地上绽放,书写出属于全球非遗的新篇章 —— 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有着最持久的温暖;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坚实的共生;没有遥远的距离,却有着最紧密的联结。
无声,却有力。
春节过后,顾盼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邀请她作为 “国际非遗暖冬顾问”,去纽约参加 “全球乡村冬季发展大会”,分享榆镇的 “非遗暖冬计划” 经验。出发前,玥玥把自己编的《全球非遗暖冬手册》送给顾盼:“奶奶,你要把榆镇的故事告诉全世界,让更多国家的乡村冬天也能有非遗,让更多孩子冬天也能学手艺,让非遗永远温暖每个冬天!”
顾盼接过手册,紧紧抱了抱玥玥:“奶奶会的。等奶奶回来,咱们一起把‘全球非遗暖冬论坛’办得更精彩,让更多乡村能靠非遗温暖过冬,让星火永远照亮冬季,照亮全球乡村的未来。”
在纽约的大会上,顾盼站在台上,拿着玥玥编的手册,从榆镇的 “冬季非遗工坊” 说起,讲述了 “非遗暖冬计划” 如何让乡村冬季焕发生机 —— 从坦桑尼亚的棉线编织到巴西的雨林染料,从中国的非遗再生到欧洲的品牌合作,每个故事都让台下的代表们动容。“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榆镇岁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