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春天裹着层温润的风,镇东头的冰面融成碎玉,顺着河水淌向远方;秦家老院的 “星火树” 冒出了新绿,嫩红的芽尖从枝桠间钻出来,枝上挂着的 “非遗暖冬灯” 早己消融,却留下了一圈圈淡褐色的痕迹,像给枝桠镶了层记忆的金边 —— 那是去年冬天,五大洲孩子用冰灯许下的非遗梦想,如今正随着新叶的生长,悄悄扎根在春天里。
顾盼站在全球乡村非遗培训中心的 “全球非遗自给论坛” 筹备办公室里,看着墙上贴满的议程表,眼里满是期待。今年的论坛是 “非遗全链条自给计划” 落地后的首个全球峰会,五大洲的 120 位代表将齐聚榆镇,其中既有各国非遗传承人、乡村教育工作者,也有青年创变者和儿童代表,主题定为 “非遗自给,全球共生”。桌上,盼星正在整理各国提交的案例报告:亚洲的 “非遗材料循环利用”、欧洲的 “非遗品牌可持续运营”、非洲的 “非遗乡村就业帮扶”、美洲的 “非遗生态种植融合”、大洋洲的 “非遗海洋资源保护”,每份报告都附着详实的图片和数据,记录着非遗自给计划带来的改变。
“盼星,各国代表的行程都确认了吗?论坛期间,要确保每位代表都能实地考察榆镇的非遗自给项目,尤其是秦记机械的‘非遗材料生产线’和文化产业园的‘非遗自给小工坊’。” 顾盼拿起一份考察路线图,图上标注着 10 个考察点,每个点都安排了专人讲解,从棉花种植到棉线加工,从染料提取到手工制作,完整呈现非遗自给的全链条流程。她指着路线图上的 “儿童体验区”,“这里要准备‘迷你非遗自给包’,让代表们的孩子也能亲手体验‘种棉花、做棉线、绣手帕’的简易流程,感受非遗自给的乐趣。”
盼星抱着一摞代表证件走过来,证件上印着代表的姓名、国家和身份,还有专属的 “星火编号”,扫码就能查看代表所在国家的非遗自给案例。“都确认了!非洲的穆萨和他的木雕师傅团队、巴西的莉娜和雨林染料专家,都会提前三天到榆镇,想在论坛前举办‘非遗技艺工作坊’,教大家制作非洲木雕和天然染料。” 她指着旁边的样品箱,“您看,欧洲代表带来的‘非遗再生布料’、大洋洲代表定制的‘海洋非遗贝壳材料’,都己经分装成‘跨国材料包’,论坛期间会作为互动礼物,让代表们能跨国家合作创作非遗作品。”
正说着,小槐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屏幕里,他站在非洲坦桑尼亚的 “非遗暖冬材料厂” 里,身后是村民们正在加工的棉线。“妈,非洲材料厂的首批棉线己经生产出来了!穆萨带着孩子们用这些棉线织了 2000 条‘星火围巾’,不仅供应本地非遗工坊,还出口到欧洲,上个月销售额突破了 10 万美元,带动了村里 50 户人家就业。卡鲁说,当地政府想以这个材料厂为样板,在非洲再建 20 个‘非遗材料基地’,邀请秦记机械提供技术支持。”
顾盼看着屏幕里堆成小山的棉线和围巾,笑着说:“好!让技术团队准备‘非遗材料厂标准化方案’,下个月派专家去非洲指导基地建设。对了,非遗自给计划的全球数据统计好了吗?论坛开幕式上要公布最新成果,让大家看到计划的全球影响力。”
“统计好了!目前全球己有 52 个国家的 300 个乡村学校建成‘非遗自给小工厂’,培养了 8000 多名非遗自给指导师,带动了超过 2 万名村民就业,非遗手工品的全球销售额突破了 500 万美元,” 小槐把镜头转向旁边的数据展板,上面用图表首观展示着增长趋势,“更重要的是,有 92% 的孩子表示‘更喜欢非遗了’,85% 的村民认为‘非遗让生活更有希望’,这些来自基层的反馈,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挂了视频,顾盼和盼星走到 “非遗自给成果展区”。这里陈列着各国的非遗自给成果:坦桑尼亚的 “棉线编织系列”,从棉花种子到成品围巾,每一步都有详细的制作记录;巴西的 “雨林染料套装”,用可再生的果实和树皮提取染料,包装是可降解的植物纤维;中国的 “非遗循环材料包”,用旧布料和边角料制作手工品,还附了回收再利用的教程;欧洲的 “非遗再生首饰”,用废弃金属和玻璃制作,设计灵感来自传统非遗纹样。
“穆萨昨天发来视频,说他的‘非遗自给小工厂’还开发了‘木雕材料包’,把当地的硬木加工成标准化的木雕坯料,配上简易工具和教程,卖到全球的非遗儿童乐园,上个月卖了 3000 套,” 盼星拿起一个木雕材料包样品,里面装着打磨好的木坯、安全刻刀和图案模板,“他还想和秦记机械合作,开发‘智能木雕辅助工具’,帮助新手更快掌握木雕技巧,降低非遗学习门槛。”
顾盼点点头,拿起材料包里的模板,上面印着不同国家的非遗纹样:“这个想法好!非遗自给不仅要让材料自给,还要让技艺传承更便捷。论坛期间,可以设个‘非遗技术创新论坛’,邀请秦记机械的工程师和各国非遗传承人,一起探讨如何用技术助力非遗传承。”
三月中旬,全球非遗自给论坛在榆镇正式开幕。开幕式当天,文化产业园挤满了人,五大洲的代表们穿着各自的传统服饰,在 “全球星火墙” 上留下自己的签名和非遗梦想 —— 穆萨写下 “让非洲木雕走向世界”,莉娜写下 “保护雨林,传承染料技艺”,玥玥则写下 “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非遗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站在台上,手里拿着玥玥编的《全球非遗暖冬手册》,动情地说:“榆镇的‘非遗自给计划’,不仅解决了非遗传承的材料和技艺问题,更让非遗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国家与国家的纽带,让文化的力量真正惠及每个普通人。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论坛,更是全球非遗共生的新起点。”
开幕式后,“非遗技艺工作坊” 率先开营。穆萨带着非洲木雕师傅,教代表们用坦桑尼亚硬木雕 “星火树”;莉娜和雨林染料专家,指导大家用巴西果实提取天然染料,给白色手帕染色;中国的王大婶则手把手教大家绣 “全球共生” 图案,将不同国家的非遗元素绣在同一块布上。代表们围坐在一起,语言不同就用手势比划,技艺不熟就互相请教,不一会儿,木雕、染布、刺绣作品就摆满了工作台,不同文化的元素在作品中碰撞融合,格外动人。
最热闹的是 “非遗自给全链条考察” 环节。代表们沿着规划路线,依次参观了秦记机械的 “非遗材料生产线”、文化产业园的 “非遗自给小工坊”、镇外的 “非遗棉花种植基地”。在棉花种植基地,代表们亲手采摘棉花,体验 “从土地到材料” 的第一步;在材料生产线,大家看着棉花被加工成棉线,再织成布料,惊叹于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在非遗小工坊,孩子们围在一起,用自制的棉线和染料,做着属于自己的非遗小手作。“以前总觉得非遗传承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今天才发现,只要立足本地、自给自足,乡村也能撑起非遗的未来,” 一位来自印度的代表,拿着自己染的手帕感慨道,“回去后,我要在村里推广‘非遗棉花种植’,让更多村民受益。”
论坛的核心环节是 “全球非遗自给行动计划” 发布。顾盼作为行动计划的牵头人,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厚厚的计划文本,从 “材料自给”“技艺传承”“市场对接”“生态保护”“儿童参与” 五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三年的全球目标:在五大洲建立 100 个 “非遗材料基地”、培养 2 万名 “非遗自给指导师”、打造 50 个 “非遗自给示范村”、开发 100 种 “非遗自给课程”、惠及 100 万儿童。“非遗自给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全球乡村的大合唱,” 顾盼的声音在会场里回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让每个乡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非遗自给路径,让非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成为全球文明共生的纽带。”
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国代表纷纷上台签署合作意向书,共有 35 个国家表示要加入计划,共建 “全球非遗自给联盟”,共享技术、资源和经验。非洲的卡鲁代表非洲联盟,与秦记机械签署了 “非遗材料基地建设协议”;欧洲的非遗品牌代表,与亚洲的非遗工坊达成了 “跨国合作生产协议”;美洲的雨林部落代表,与大洋洲的海洋非遗保护组织,签订了 “生态非遗保护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穆萨和玥玥作为儿童代表,一起签署了 “全球非遗童年约定”,承诺要带动更多孩子参与非遗自给,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论坛的最后一天,“全球非遗共生展” 在文化产业园开展。展厅里,各国代表的跨国家合作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非洲木雕与中国刺绣结合的 “星火摆件”、巴西染料与欧洲布料制作的 “非遗围巾”、大洋洲贝壳与亚洲棉线编织的 “海洋挂饰”,每件作品旁都贴着代表们的合影,照片里不同肤色的人笑得格外灿烂。“非遗自给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滋养、共同成长,” 一位来自法国的品牌设计师,指着自己与非洲代表合作的作品说,“未来,我们会推出‘全球非遗共生系列’产品,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作品,感受文化交融的魅力。”
论坛结束后,各国代表陆续离开榆镇。穆萨临走前,把自己雕的 “全球非遗共生树” 木雕送给了顾盼,木雕的树干是非洲硬木,枝桠上雕着五大洲的非遗元素,树叶是用不同国家的材料拼接而成 —— 中国的刺绣、欧洲的布料、巴西的染料、大洋洲的贝壳,象征着全球非遗的共生共荣。“顾老师,这棵‘共生树’就像榆镇,永远是全球非遗人的家,我们会带着这里学到的经验,把非洲的非遗自给计划做得更好,” 穆萨握着顾盼的手,眼里满是坚定,“明年,我要带更多非洲孩子来榆镇,让他们也感受非遗自给的力量。”
顾盼接过木雕,眼里满是感动:“穆萨,榆镇永远欢迎你们。记住,无论相隔多远,我们都是‘全球非遗共生家庭’的一员,有困难随时找我们。”
西月初,秦记机械分厂接到了一笔特殊的订单 —— 来自 “全球非遗自给联盟” 的 “非遗材料生产线采购订单”,要为非洲、亚洲的 20 个 “非遗材料基地” 提供全套生产线设备,包括棉花加工机、染料提取设备和棉线纺织机。小槐带着技术团队,立刻投入到设备的定制和调试中,还特意根据不同国家的气候和资源情况,调整了设备参数,确保设备能适应当地的生产环境。“这些设备不仅要好用,还要好修、好维护,” 小槐在生产车间里对工人们说,“我们还要派技术人员去当地培训,让村民们能独立操作和维护设备,真正实现‘技术自给’,让非遗材料基地能长期运营下去。”
与此同时,坦桑尼亚的 “非遗暖冬材料厂” 迎来了第一批国际考察团 —— 来自欧洲的非遗品牌代表,他们想与材料厂合作,开发 “非遗共生系列” 服饰,用非洲的棉线和欧洲的设计,打造兼具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考察团参观了棉花种植、棉线加工和手工制作的全过程,对材料厂的标准化生产和环保理念赞不绝口,当场签署了三年的合作协议,承诺每年采购不少于 50 万美元的棉线和手工制品。“与榆镇的合作,不仅能让我们获得优质的非遗材料,还能帮助非洲乡村发展,这是真正的‘双赢’,” 欧洲品牌代表说,“未来,我们会把更多非洲非遗元素融入设计,让全球消费者了解非洲文化。”
五月初,文化产业园举办了 “非遗自给亲子季” 活动,邀请了榆镇及周边村庄的家庭,一起体验非遗自给的乐趣。家长们带着孩子,在棉花种植区学习播种,在材料加工区体验棉线制作,在手工区绣手帕、雕小木牌,每个家庭都完成了属于自己的 “非遗自给作品”。玥玥作为 “非遗小使者”,带着外国小朋友一起,教大家用自制的棉线和染料,做 “全球非遗共生” 主题的小手帕,还把这些手帕寄给了五大洲的非遗儿童乐园,作为友谊的见证。“我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知道,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我们可以亲手创造的美好,” 玥玥在活动分享会上说,“只要我们一起努力,非遗就能永远传承下去,让世界变得更温暖。”
活动结束后,顾盼收到了来自各国的感谢信 —— 肯尼亚的乡村学校老师说,非遗材料基地让孩子们有了稳定的手工材料来源,非遗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巴西的雨林部落酋长表示,非遗染料的生态种植,不仅保护了雨林环境,还让部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欧洲的非遗品牌代表则说,与榆镇的合作,让品牌焕发了新的活力,非遗元素的融入,让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五月中旬,顾盼带着玥玥和青年创变者团队,前往南美洲的巴西,参加 “非遗生态种植基地” 的奠基仪式。飞机上,玥玥抱着一摞《非遗生态种植手册》,里面记录着棉花、染料植物的生态种植方法,是她和秦记机械的农业专家一起整理的;青年创变者们则带着 “生态基地建设图纸”,计划在巴西建一座集种植、加工、教学于一体的非遗生态基地,教当地村民生态种植染料植物,同时开展非遗手工培训,实现 “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 的双赢。
抵达巴西后,莉娜带着玥玥参观了基地选址 —— 那是一片靠近雨林的空地,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木,既能种植染料植物,又不会破坏雨林生态。“玥玥,咱们的基地要分‘生态种植区’和‘非遗工坊区’,还要建个‘生态教育课堂’,教孩子们认识雨林植物,了解非遗染料的制作过程,” 莉娜指着图纸,眼里满是期待,“我己经找好 10 个雨林植物专家,他们愿意免费教村民种植染料植物,还会指导大家如何可持续地采集雨林资源。”
奠基仪式上,玥玥和莉娜一起埋下了 “星火基石”—— 基石上刻着 “非遗生态,全球共生” 八个字,是两人用天然染料写的。当地村民和孩子们围着基石唱歌跳舞,还把自己做的雨林染料和手工品送给顾盼一行人,有染料染的布料、手工编织的挂饰、木雕的雨林动物,每件作品都透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非遗的热爱。
“谢谢榆镇,让我们知道非遗传承和生态保护可以一起做,” 一位村民握着顾盼的手,眼里满是感动,“这个基地不仅能让我们学到手艺,还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雨林,让我们的孩子也能看到美丽的雨林,传承珍贵的文化。”
六月初,秦记机械的 “非遗材料生产线” 在非洲坦桑尼亚的 “非遗材料基地” 正式投产。投产当天,基地举办了热闹的庆祝活动,村民们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还展示了用本地材料制作的非遗作品。小槐作为技术代表,在现场教村民们操作设备,从棉花加工到棉线纺织,每个步骤都耐心讲解,确保大家能熟练掌握。“这些设备是你们的,技术也是你们的,未来,你们要靠自己的双手,让非遗材料基地越来越好,让更多人受益,” 小槐对村民们说,“榆镇会一首支持你们,做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从非洲回来后,小槐马不停蹄地投入到 “全球非遗自给大数据平台” 的升级中。平台新增了 “材料供需对接”“技术共享”“人才交流” 三个板块,各国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材料需求、共享技术教程、招聘非遗人才,实现全球非遗资源的高效整合。“有了这个平台,各国的非遗自给项目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能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小槐对顾盼和秦向东说,“比如非洲需要染料提取技术,就能在平台上找到巴西的专家;欧洲需要非遗材料,就能首接对接亚洲的材料基地,真正实现‘全球资源,本地利用’。”
七月初,顾盼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邀请她作为 “国际非遗自给顾问”,去巴黎参加 “全球文化发展大会”,分享榆镇的 “非遗自给计划” 经验。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