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战局,自任嚣、赵佗临危受命,贯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曾经因冒进而濒临崩溃的大军,如今变成了一台精密、坚韧、且无可阻挡的战争巨兽,正以坚定的步伐,一寸寸碾碎百越之地的抵抗。
充足的粮草通过灵渠源源不断送达,医官队伍有效控制了疫病,更重要的是,“以越制越”的分化策略极大瓦解了百越各部的抵抗联盟。秦军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敌人,而是一个内部猜忌、人心涣散、各自为战的松散集合体。
任嚣和赵佗的推进方式,与屠睢的狂飙突进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军不再盲目深入险地,而是如同巨蟒缠身,缓慢却致命。每至一处,必先广派斥候,结合归附越人提供的情报,将周围数十里内的地形、水源、部落分布、敌情动向摸得一清二楚。
选定要攻克的目标后,大军并不急于进攻。而是首先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或依托河道,建立坚固的前进基地。工兵和辅兵们挥舞着先进的铁制工具(如钢钎、铁镐),伐木取石,挖掘壕沟,树立栅栏,修建望楼,甚至运用了一些初步的水泥进行加固。不过旬日,一座座功能齐全、防御森严的军营堡垒便拔地而起,如同钉入越地深处的楔子,成为大军进退的可靠支点。
基地建成,粮草军械囤积充足后,真正的军事行动才会展开。而进攻的方式,也绝非简单的冲锋。
对于盘踞在险峻山头上的越人寨垒,秦军不再驱使士卒蚁附强攻,徒增伤亡。而是动用大量的随军工匠和归附越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硬生生将可供大军行进的道路修到敌人鼻子底下。同时,威力巨大的床弩、抛石机等攻城器械被拆卸运输,在前线重新组装起来。
当粗大的弩箭如同长矛般射穿寨墙,当燃烧的火球石弹划破天际砸入寨中引燃茅屋时,越人赖以自豪的地形优势,在秦军强大的工程能力和远程打击力量面前,荡然无存。许多寨子往往在器械轰击阶段便己士气崩溃,不战自乱。
对于敢于出寨野战的越人武装,结果更是悲惨。秦军结成的严密军阵,如同移动的钢铁丛林。弩箭的密集覆盖首先剥夺了越人散兵游勇式的骑射优势,紧接着,装备着锋利钢制兵刃、披挂着防护力更强铠甲的秦军锐士,在震天的“风!风!大风!”的怒吼中,稳步推进,进行无情的碾压式清剿。战斗往往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攻克一处,便巩固一处。立即设立新的郡县或军事据点,派遣官吏,推行秦法,招募归附越人组成辅兵或乡勇,维持地方秩序,清剿残敌。大军则以此为新的前进基地,稍作休整补充后,继续向下一个目标稳步推进。
这种“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战术,虽然速度不快,却扎实无比,几乎没有给越人任何可乘之机。他们惯用的骚扰、断粮、诱敌深入等战术,在秦军严密的防御体系和可靠的后勤面前,全部失效。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军如同不可抗拒的潮水,一步步淹没他们的土地,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西瓯、雒越等大部族也曾试图组织几次大规模反击,集结数万兵力,试图凭借人数优势冲垮秦军的某个前进基地或行进中的队伍。
然而,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惨败。
在正面战场上,缺乏严格纪律和精良装备的越人军队,根本无法突破秦军如铜墙铁壁般的军阵。他们的冲锋在如雨弩箭和如林长戟面前,化为了徒劳的牺牲。而秦军骑兵(虽然数量不多,但装备马镫后战斗力大增)的侧翼突击,则总能轻易撕碎越人混乱的阵型,导致全线崩溃。
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的秦军,士气己经高涨到了顶点。他们对主帅的指挥、对身上的装备、对身后的帝国,充满了无比的信心。这种信心化为了战场上的无畏与强悍。
反之,百越联军则士气低落,人心惶惶。每败一仗,就有更多部落首领心生异志,暗中与秦军联络,寻求归附。西瓯首领桀骏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捷报如同雪片般飞回咸阳,又由《大秦公报》传遍天下。岭南战场的顺利进展,与北伐的巨大胜利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帝国鼎盛时代的雄浑乐章。
任嚣和赵佗站在最新绘制完成的进军地图前,看着上面一个个被朱笔圈占、表示己征服的区域正在不断连接成片,目光锐利而沉静。
“大局己定。”任嚣缓缓道,“西瓯、雒越主力己被打散,残余势力龟缩于最后的深山老林,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赵佗点头,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笑意:“陛下步步为营之策,果然高明。接下来,便是犁庭扫穴,彻底肃清,将这岭南大地,完完全全,变成我大秦之疆土!”
秦军的黑色战旗,己然插遍了岭南的山川河谷。征服的脚步,依旧沉稳而不可阻挡地向前迈进。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