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疆域在刀兵与法令下归于一统,而更深层次的融合,则在无形的经济血脉中悄然进行,并最终结出了硕果。随着“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彻底贯彻,尤其是那场影响深远的货币改革——废止六国形色各异、轻重不一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独尊“秦半两”为天下法定之币——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经过数年的发酵与“五年纲要”的催化后,终于迎来了全面的爆发。
这一日,咸阳宫偏殿,少府、治粟内史及丞相府的相关官员正在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岁入核算。巨大的算盘噼啪作响,纸张账簿堆积如山,官吏们虽然忙碌,眉宇间却大多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兴奋。
数据被不断汇总、核对,最终呈报至御前。
嬴政看着那份厚厚的汇总报告,即便以他穿越者的见识,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报告清晰地显示:帝国去岁之财政收入,较之货币统一之初,增长了惊人的五成有余!而这增长,并非来自加重赋税,恰恰相反,整体税率并未提高,甚至因新地的免税政策而有所摊薄。
增长的源泉,正来自于那枚小小的、外圆内方的“秦半两”。
“陛下,”治粟内史激动地禀报,声音都有些发颤,“自币制一统,效果之著,远超臣等预期!其利有三:”
“其一,市肆繁荣,交易倍增!”他指着报表上的数据,“以往商贾行商,需随身携带多种钱币,异地兑换,损耗极大,且易生欺诈。如今,自北疆至岭南,自东海至陇西,只需认这秦半两即可!商贸往来阻力大减,成本骤降。各地市集规模扩大,交易额翻番者不在少数!仅商税一项,岁入便增三成!”
“其二,百姓得利,国库充盈。”少府官员补充道,“交易顺畅,货物流通,各地物产得以互补。关中之余粮可售于燕赵,齐楚之鱼盐能贩至秦川,蜀中之锦缎可行销天下。农夫工巧,皆可更便捷地售出所产,购回所需,民生得以改善。民间富足,则税基扩大,国库虽未加赋,收入却自然增长。”
“其三,新地开发,加速融入。”丞相府的吏员指着岭南、北疆的数据,“移民实边,朝廷虽投入巨大,然随着新地物产(如南方的木材、水果、北方的皮毛、牲畜)通过统一的货币体系进入内地市场,其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反哺朝廷。且新地百姓使用秦半两,无形中加深了对帝国的认同,其地不再是纯粹消耗,己开始有所产出。”
李斯在一旁总结道:“陛下圣明!货币一统,实乃疏通帝国之血脉。血脉既通,则精气神自然旺盛。如今帝国之内,货畅其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乃千年未有之盛世景象!此非穷兵黩武所能得,实乃陛下深谋远虑之功!”
为了更首观地感受这份繁荣,嬴政甚至难得地再次便服出宫,漫步于咸阳街头。
眼前的景象,远比奏章上的数字更加生动。
咸阳的东市、西市,规模比数年前扩大了近一倍。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来自天南地北的商贾,口音各异,但交易时掏出的,都是叮当作响的秦半两。关中的粟米、巴蜀的漆器、吴越的丝绸、西域的玉石皮毛、甚至岭南的奇异瓜果……都能在市场上找到。
酒肆茶楼人声鼎沸,脚店邸舍客商云集。以往因货币不一而争吵不休的场景几乎绝迹,交易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异地汇兑的早期钱庄雏形,进一步促进了资金的流动。
乡野之间,农民出售余粮换取铁器布匹,工匠出售产品换取粮食盐巴,也都因货币的统一而变得简单公平。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己经初步形成。它像一台巨大的、高效运转的机器,将帝国各地的资源、人力、物产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产生出一加一远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章台宫内,嬴政看着国库充盈、府库爆满的报告,嘴角含笑。
“货币统一之利,朕深知之。然今日之盛况,仍稍超预期。”他对李斯说道,“此乃帝国之元气,未来远征之根基。”
“传令下去,严查私铸铜钱,维持秦半两之信誉与稳定。此经济血脉,绝不容有失。”
“待西域商道彻底打通,朕要让这秦半两,不仅流通于帝国之内,更要成为西方诸国贸易往来之硬通货!”
帝国的繁荣,有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那川流不息的商队,那叮当作响的铜钱,那堆积如山的粮帛,共同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为皇帝那星辰大海的梦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实实在在的动力。国库的充盈,意味着帝国拥有了将力量投送到更遥远地方的资本。全球战略的经济引擎,己然全速启动。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