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居胥山下的匈奴王庭废墟,余烬尚未完全熄灭,空气中弥漫着焦糊与草腥混合的气味。然而,这片刚刚被鲜血与战火洗礼过的土地,己然迎来了新的主人。
蒙恬并未沉浸在驱逐头曼的胜利中过久。他深知,军事上的征服若不能转化为政治与行政上的实际统治,终将是镜花水月。草原广袤,胡族习性如风,今日驱之,明日或可卷土重来。陛下所要的,绝非一时的臣服,而是永久的疆土。
中军大帐己从移动状态转为固定,选址在一处水草丰美、地势略高、可俯瞰周围大片草原的缓坡之上。帐内,巨大的羊皮地图被铺开,上面己用朱笔勾勒出新的线条。
蒙恬与一众高级将领、以及随军的文官属吏(包括精通律法和农事的官员)正在紧张地议事。
“将军,”一位文官指着地图上被收复的广袤区域,语气兴奋中带着谨慎,“河南地及阴山以南,水草丰美,宜牧宜农,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然此地胡风浓厚,部落散居,若不行郡县之制,恐难长久。”
“此言甚是。”蒙恬目光锐利,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几处关键位置,“陛下早有明示:打下来的地,就要牢牢攥在手里!岂能效仿前朝,羁縻了事?”
他沉声道:“即刻起草奏章,上报陛下并丞相府:拟于收复之地,新设‘九原郡’、‘云中郡’、‘朔方郡’!郡下设县,派遣守、尉、监,一如内地制度!”
“郡治所在,首重防御与管控。”他的手指划过黄河北岸、阴山南麓的一些战略要冲,“这些地方,要立即选址,兴筑城池!城墙要坚,要厚,要能屯兵、储粮,成为钉在这片草原上的永不陷落的堡垒!”
命令一旦下达,整个秦军机器立刻开始了从纯粹的军事征服向军政统治的转变。
随军的工师和工匠们被集中起来,他们带着帝国最新的营造技术(甚至包括初步试验的水泥配方),在选定的城址上,开始勘测地形,规划城墙、官署、街道、仓廪。
无数的战俘、刑徒成为了筑城的主力。在秦军士卒的监督下,他们开山取石,烧制砖瓦,挖掘地基,夯筑土墙。号子声、锤击声、号令声取代了过去的厮杀声,回荡在阴山脚下、黄河之滨。一座座棱角分明、充满秦式风格的军事要塞,以惊人的速度,从草原的地平线上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另一项更为深远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移民实边。
来自关中、陇西等人口相对稠密地区的贫苦农民、获赦刑徒、以及渴望获得土地的退伍老兵,在官府的动员和优惠政策(赐予爵位、分配土地、减免赋税)下,组成了一支支特殊的“移民队伍”,在军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北上,穿越长城,进入这片对他们而言既陌生又充满希望的新土地。
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铁制农具(包括最新的曲辕犁),以及定居的习俗。官府划分田地,打井修渠,帮助他们建立村落,发放种子和口粮。
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大片大片的阡陌农田,绿色的禾苗在风中摇曳,与远处的牧场交相辉映。炊烟从新建的民居烟囱中袅袅升起,鸡犬相闻,孩童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定居景象。
蒙恬时常巡视这些新设的郡县和正在兴建的城池。他看着那些高大的城墙雏形,看着田野里辛勤劳作的移民,看着在边境线上巡逻的、装备精良的秦军骑兵,心中豪情万丈。
“筑城以居之,分田以养之,编户以管之,郡县以治之。”他对身边的将领们说道,“此乃陛下根治边患、消化疆土之良策!从此,这里不再是随时会丢失的战场,而是我大秦实实在在的领土!”
“我们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无论来自中原还是归附的胡人,皆说秦语,书秦文,守秦法,知其为秦人!”
“要让阴山,成为帝国的内山!而非边界!”
坚固的城池,辛勤的移民,戍守的锐士,以及那套高效而强有力的郡县官僚系统,共同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牢牢网住,开始将其血肉与骨骼,逐步融入大秦帝国庞大的躯干之中。
北疆的格局,正在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永久性的改变。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