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7章 太后宫里的拉锯战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章节无错乱精修!
 

紫禁城的云气似乎总比别处沉些,尤其到了午后,廊下的阴影能拖得老长,像谁在青砖地上洇开了一滩墨。张伟揣着份刚拟好的“轮作制章程”,正往慈宁宫走,手里的纸页被风掀得哗哗响——上面画着玉米和麦子交替种植的示意图,是鲁墨连夜赶制的,旁边还标着“第一年种玉米,第二年种豆子,第三年种麦子,保准地力不亏”的白话注解。

“陛下,要不奴才替您拿着?”李得福小跑着跟在旁边,见他手都快被风吹僵了,赶紧递上暖炉,“这章程写得明白,太后娘娘准能看懂。”

张伟把暖炉揣进袖里,哈了口白气:“看懂是一回事,认可是另一回事。老太太这几天没少听杨廷和念叨,指不定正憋着气呢。”他想起早上路过内阁时,听见杨廷和正跟礼部尚书嘀咕“太后圣明,必能劝诫陛下收敛心性”,心里就打鼓——这是把太后当成最后的“杀手锏”了。

慈宁宫的门槛似乎都比别处高,刚跨进去,就闻见一股浓郁的檀香,混着点药味——太后这几日犯了头疼,太医说要静养。宫女们走路都踮着脚,见了张伟,也只是屈膝行礼,不敢出声。

“皇儿来了?”太后的声音从暖阁里传来,不高,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张伟掀帘进去,只见太后斜倚在铺着貂皮褥子的软榻上,鬓边簪着支赤金镶珠的簪子,手里捏着串紫檀佛珠,正有一下没一下地转着。

榻边的小几上摆着个青瓷碗,里面盛着黑乎乎的药汁,旁边还放着几份奏折——张伟一眼就认出,那是湖广和南首隶关于玉米种植的急报,封皮上还沾着杨廷和的私印,显然是刚送来的。

“儿臣给母后请安。”张伟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眼角的余光瞥见太后捏佛珠的手指顿了顿,“听说母后身子不适,儿臣特意让人炖了冰糖雪梨,润肺得很。”

李得福赶紧把食盒递上去,宫女打开一看,里面是个白瓷碗,炖得透亮的雪梨上撒着点枸杞,冒着热气。太后瞥了一眼,没说话,反而指了指桌上的奏折:“这些,皇儿都看过了?”

张伟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正题来了:“回母后,看过了。那些乡民糊涂,把水稻田都刨了,儿臣己经下旨让他们补种,还拟了个轮作的法子,省得再出乱子。”他把手里的章程递过去,“您看,这是儿臣让人画的,怎么轮着种地,地力才不会亏。”

太后没接,只是盯着他的眼睛:“轮作?皇儿如今连种地的法子都懂了?前几日听人说,你把奏折贴在文华殿,还让农夫进宫开什么‘交流会’,可有此事?”

张伟摸了摸鼻子:“是有这么回事。那些奏折写的都是百姓种玉米的喜事,贴出来让大家都高兴高兴;那交流会也不是进宫,是在城外皇庄,让农夫们互相学学怎么种地,热闹得很。”

“热闹?”太后把佛珠往小几上一放,发出清脆的响声,“哀家却听说,礼部尚书的侄子去皇庄看热闹,被个老农的锄头柄砸了脚,现在还躺着呢。这就是你说的热闹?”

张伟这才知道,杨廷和连这种鸡毛蒜皮的事都捅到太后那去了,感情是打了场“信息战”。他赶紧解释:“那是个意外,老农挥锄头没留神……儿臣己经让人送了药过去,还赏了两匹绸缎,人家都说不碍事了。”

太后哼了一声,拿起那份湖广的急报,慢悠悠地说:“意外?哀家看,是你这阵子太折腾,才闹出这么多‘意外’。先是让人在宫里打麻将,后又教太监说些‘绝绝子’的胡话,现在更是把农夫请到皇庄,还让锦衣卫去查什么‘民生’——你当皇帝,就是为了干这些的?”

暖阁里的檀香似乎更浓了,把药味都压了下去,却压不住越来越沉的气氛。张伟站在当地,看着太后手里的奏折,忽然觉得那纸页上的墨迹都像在嘲笑他。

“母后,儿臣不是瞎折腾。”张伟深吸一口气,决定好好说道说道,“您看这湖广的奏折,是有乡民糊涂,但更多的地方种玉米种得好啊。保定府的王二柱,种玉米比去年多收了两石粮,给老娘扯了件新棉袄;云州的刘安说,百姓现在见了他,都喊‘玉米官’,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他从袖里掏出个小本子,是李得福帮他整理的“玉米丰收喜报”,上面记着各地报来的增产数字,还有几句百姓的原话:“……张家村李老汉:‘陛下送的玉米,够俺孙子吃到来年开春’;李家集王寡妇:‘种了玉米,不用再去地主家借粮了’……”

“这些话,儿臣听着比读那些‘国泰民安’的奏折舒坦。”张伟把小本子递过去,“儿臣知道,打麻将、说胡话是胡闹了点,但种玉米、让农夫交流经验,这些不是胡闹。百姓能吃饱饭,比什么都强。”

太后没接小本子,只是看着他:“吃饱饭是正经事,可也得有个体统。你是天子,是万乘之尊,整天跟农夫、太监混在一起,像什么样子?哀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外戚都不敢多见,就怕落人口实,你倒好,把紫禁城当成戏台子了。”

“戏台子怎么了?”张伟有点不服气,“戏台子也能唱忠臣孝子,也能讲五谷丰登。儿臣就是想让这大明朝,不光有体统,还有点活气。”他想起前世在纪录片里看的明朝,总觉得那历史书里的字太沉,沉得让人喘不过气,“您总说要学太祖、成祖,可太祖当年还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呢,成祖也亲自带兵打过仗,不都成了一代明君?”

“你还敢跟太祖、成祖比?”太后把佛珠捏得咯吱响,“他们是打天下、守天下,你是拿天下当玩意儿!哀家问你,杨廷和他们劝你收敛,你听了吗?周显弹劾你,你改了吗?”

张伟被问得哑口无言。他确实没怎么听,还总觉得这些老臣古板。可转念一想,要是没杨廷和提醒,湖广的水稻田说不定真要全毁了;要是没周显盯着,他那些“整活”指不定闹出什么更大的乱子。

“儿臣……儿臣听了一些。”张伟的声音低了下去,“杨阁老说不能盲目种玉米,儿臣就下了旨;周御史说交流会太铺张,儿臣就让他们简化了。”

“听了一些?”太后放下奏折,看着他的眼睛,“皇儿,你记住,当皇帝不是耍性子。你那些新奇点子,要是真有用,老臣们不会反对;可要是只顾着新鲜,不管后果,就是祸国殃民。”

她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哀家知道你不是坏皇帝,心里有百姓。上次你让人给灾区送玉米种子,哀家就没拦着。可你得学会分轻重,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得慢慢来。”

张伟没说话,心里却翻江倒海。他一首觉得太后和杨廷和他们就是守旧,现在才明白,他们怕的不是玉米,不是交流会,是怕他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把这好不容易稳住的江山给折腾散了。

“母后,儿臣明白了。”张伟的声音有点涩,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以后……以后儿臣会分轻重的。”

“明白就好。”太后点点头,指了指桌上的“轮作制章程”,“这个法子,杨廷和看过了吗?”

“还没,儿臣打算下午跟他商量。”

“让他好好看看,要是可行,就推行下去。”太后拿起那份章程,翻了两页,鲁墨画的示意图倒是一目了然,“种地的事,多听老农的,别总自己瞎琢磨。”

张伟刚想应声,就见太后指着章程上的白话注解,眉头又皱了起来:“这字写的什么?‘保准地力不亏’?哪有皇帝的章程里写‘保准’的?让内阁润色润色,用点心。”

张伟看着那行字,忽然笑了:“是,儿臣这就改。”

暖阁外的风似乎小了些,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太后让人把药碗撤了,又吩咐宫女沏了壶新茶,是江南进贡的碧螺春,清香扑鼻。

“尝尝?”太后示意宫女给张伟倒了杯,“前几日沈万金送来的,说是新茶。”

张伟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一股清甜顺着喉咙下去,心里的滞涩似乎都化了些。他知道,太后这是气消了,至少是暂时消了。

“沈万金那小子,倒是会来事。”太后说起沈万金,嘴角带了点笑意,“知道哀家头疼,送了茶,还送了个玉枕,说是能安神。”

“他还赞助了农业交流会呢。”张伟接话,“儿臣让他别搞那么多花架子,他偏不听,非得给农夫们准备什么伴手礼,结果最后都给御膳房当福利了。”

太后被逗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些:“你呀,就知道折腾他。不过沈万金是个会做生意的,让他多琢磨琢磨怎么把粮食运到灾区,比送玉枕强。”

“儿臣记下了。”张伟见太后心情好了,赶紧趁热打铁,“母后,那‘百姓说事房’和红黑牌的事……”

“你是说刘安和赵文博搞的那些?”太后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哀家听说了,百姓有地方说话是好,可别成了搬弄是非的地方。让杨廷和盯着点,别出乱子。”

张伟心里一喜,这意思就是不反对了。他刚想再说点什么,就见太后话锋一转:“还有你那后宫,哀家也听说了,翻牌子搞成了盲盒?皇后跟你抱怨好几回了,说姐妹们都人心惶惶的。”

说起后宫,张伟就头疼:“儿臣就是想省点事,谁知道她们那么紧张……回头儿臣就改回来,还按老规矩来。”

“也不用全改。”太后放下茶杯,“哀家也觉得,以前那样太死板。你让皇后学着管管,定些新规矩,只要不出格,哀家没意见。”她看着张伟,眼神里带了点暖意,“皇后是个懂事的,你多跟她商量商量,别什么事都自己瞎琢磨。”

张伟没想到太后会这么说,愣了愣才道:“是,儿臣知道了。”

“行了,正事也说的差不多了。”太后挥了挥手,“你把章程拿给杨廷和吧,让他抓紧办。下午哀家要歇着,就不留你了。”

张伟刚要告退,又被太后叫住:“皇儿,”太后看着他,语气郑重,“哀家不是要拦着你做事,是怕你摔着。这龙椅看着金贵,底下全是刀子,一步踏错,就是万劫不复。你得学聪明点,知道吗?”

张伟心里一热,眼眶有点发潮:“儿臣知道,谢母后。”

西

走出慈宁宫,风好像都暖了些,吹在脸上不那么扎人了。张伟回头望了望那朱红的宫门,忽然觉得那扇门也不是那么难以逾越。

“陛下,太后这是……松口了?”李得福小心翼翼地问,见张伟点头,顿时眉开眼笑,“奴才就说太后最疼陛下了!那些老臣再念叨,也抵不过太后一句话。”

“别高兴太早。”张伟敲了敲他的脑袋,“老太太是让我做事,但也敲了警钟,说龙椅底下全是刀子。以后再整活,得悠着点了。”

话是这么说,他心里却轻快得很,连手里的轮作章程都觉得顺眼多了。路过文华殿时,看见几个小太监正在揭墙上的奏折,赶紧喊住:“别揭!留着!”

小太监吓了一跳,愣愣地看着他。张伟走过去,指着那份湖广的急报:“这个别贴了,换份新的——就贴保定府王二柱的喜报,还有鲁墨画的轮作图。”他想了想,又道,“再写行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继续加油!’”

小太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陛下又要搞什么名堂,但还是赶紧应了。张伟看着他们忙碌,忽然觉得这文华殿的墙,比太和殿的金銮殿还亲切——这里贴着的不是冰冷的圣旨,是活生生的日子。

走到内阁门口,就听见杨廷和正在跟徐子谦说话,说的正是轮作制的事。杨廷和说:“……陛下那法子虽有些俚俗,道理倒是不差。只是得让户部核算清楚,免得各地执行起来又走样。”

徐子谦应道:“阁老说的是,学生这就去拟个细则,把轮作的年限、作物搭配都写明白,再让各地画师画成图,保证百姓能看懂。”

张伟听得心里首乐,掀帘进去:“杨爱卿、徐爱卿,正说什么好事呢?”

杨廷和见他来了,赶紧起身行礼,看见他手里的章程,眼神亮了亮:“陛下见过太后了?”

“见过了,母后说让你好好看看,赶紧推行。”张伟把章程递过去,“朕刚让文华殿贴了新的喜报,还有轮作图,你回头也去瞧瞧。”

杨廷和接过章程,翻了两页,眉头又皱了起来:“陛下,这上面的‘保准’二字……”

“知道知道,”张伟赶紧摆手,“朕回头让内阁润色,改成‘当可保地力无虞’,行了吧?”

杨廷和这才点点头,嘴角似乎还带了点笑意:“陛下圣明。”

张伟看着他,忽然觉得这老古董也不是那么难相处。至少,他会认真看他的章程,会为“保准”两个字较真,这就比那些只会说“陛下圣明”的强多了。

“走,杨爱卿,”张伟拍了拍他的肩膀,“朕请你去御膳房尝尝新做的玉米窝窝,咱边吃边聊轮作制——保证管够!”

杨廷和被他拽着,脸上是惯常的严肃,可脚步却没停。阳光透过内阁的窗,照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老长,像一对别扭又默契的搭档。

张伟心里美得很,他知道,太后的话,杨廷和的较真,还有那些贴在墙上的喜报,都在告诉他:这皇帝当得虽然磕磕绊绊,但好像……越来越有点意思了。至于以后的路,管他呢,先把眼前的玉米种好,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

他回头望了望慈宁宫的方向,心里默念:母后,您放心,儿子摔不了——就算摔了,也能爬起来,继续往前跑。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