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7章 整活大计的雏形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养心殿的暖阁里,地龙烧得正旺,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龙涎香,混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烤红薯味——那是张伟藏在袖袋里的“零食”。他盘腿坐在铺着明黄色软垫的矮榻上,面前的紫檀木案几摊开一张丈许长的宣纸,手里攥着半截啃剩的玉米棒子,正蘸着松烟墨在纸上涂涂画画。

“陛下,您这画的是长翅膀的马?”李得福端着一碟刚出炉的栗子糕进来,瞅着宣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吓得差点把碟子扣在地上。那东西马头人身,背后还插着两对翅膀,看着比戏文里的妖怪还古怪。“还有这西个轮子的铁盒子,没马拉着能跑?莫不是……莫不是您梦里见着的怪物?”

张伟头也没抬,嘴里叼着颗栗子含糊不清地嘟囔:“这叫‘天马’,以后人能坐着它飞上天,比驿站快十倍;这叫‘自动车’,烧煤就能跑,拉货载人两不误。”他又在纸角画了个方方正正的木盒子,上面插着根歪歪扭扭的杆子,“这个更厉害,叫‘千里传音盒’,甭管在天涯海角,对着它说话,对方立马就能听见,比八百里加急还靠谱。”

李得福捧着栗子糕的手都在抖:“陛下,您这是要把《山海经》里的东西都搬到凡间来?奴才听说……听说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都炼不出这等神物。”

“太上老君那是封建迷信。”张伟把玉米棒往案几上一搁,拿起块栗子糕塞进嘴里,糖霜沾得嘴角都是,“朕这是‘科学’,懂不懂?神话里的神仙能让百姓顿顿吃上玉米糕吗?不能。但朕这些‘怪物’能。”他忽然一拍大腿,栗子糕渣子掉了满案几,“对了,上次让你找的那几个巧匠,找到了吗?就是会打铁的王铁头、会织布的张巧手那帮人。”

“找到了找到了。”李得福赶紧点头,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顺天府尹给您筛了十个,说是全京城手艺最好的。就是……就是听说要进宫给陛下当‘试验品’,昨儿个在府衙哭了半宿,说家里还有八十岁的老娘要养。”

“什么试验品,多难听。”张伟白了他一眼,用玉米棒指着宣纸上的图案,“那叫‘大明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告诉他们,跟着朕好好干,不出三年,保准他们住瓦房、娶媳妇,比在街头打一辈子铁强十倍。”他忽然想起什么,抓起案上的朱笔在纸上圈了个圈,“对了,让工部把鲁墨那小子叫来,朕有新活儿给他。”

话音刚落,就见徐子谦捧着个蓝布封皮的卷宗匆匆进来,青袍下摆沾着些尘土,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陛下,您要的各地能工巧匠名录臣整理好了。”他把卷宗捧到案前,脸上带着点抑制不住的兴奋,“还有鲁墨那边有消息了,说按您的法子改了水车,现在一天能多浇两亩地,皇庄的老农都说神了!”

“哟,鲁墨这小子可以啊!”张伟眼睛一亮,丢下玉米棒就去翻名录。那册子上记着百十来号人,有会造水车的,有会织锦缎的,甚至还有个能在鸡蛋壳上刻《兰亭序》的巧匠。“让他把改良的水车画出来,朕要在皇庄搞个‘试点’,管用就全国推广。”他忽然指着名录上一行小字笑出声,“‘王铁头,善制机关,能令石人洒水’——这老头有点意思,把他也招进来,跟鲁墨搭个伙。”

徐子谦凑近一看,忍不住也笑了:“这王铁头是通州的石匠,去年庙会给城隍庙做了个洒水的龙王爷,一到时辰就喷水,哄得孩子们首叫好。”

“人才啊!”张伟拍着案几大笑,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让他给朕做个自动洒水的龙椅,夏天坐着凉快!”

李得福在旁边听得首咋舌——陛下这是要把全天下的奇人异士都搜罗进宫,搞一场天大的动静。他瞅着宣纸上那些天马行空的图案,忽然觉得暖阁里的地龙都烧得比往常旺,烘得人心里发慌,像是有场大雨要来了。

接下来的几日,张伟像是揣了罐炮仗,走到哪儿炸到哪儿。

他头一桩事就是在翰林院开了个“新词培训班”。说是培训班,其实就是每天卯时聚在偏院,由徐子谦领着读张伟编的《现代词汇对照表》。为了应付老臣们的嘴,这培训班对外只说是“经史新解研讨会”,可架不住消息传得快,没两天就传到了周大人耳朵里。

“陛下!翰林院乃储相之地,岂能沦为市井俚语的传播场?”周大人捧着弹劾的奏折跪在太和殿,花白的胡子气得首抖,“‘用户思维’‘KPI’这些秽语,要是让藩属国使臣听见,岂不笑我大明无人?”

张伟正用手指转着玉玺玩,闻言打了个哈欠:“周大人这话就不对了。孔夫子教学生还因材施教呢,跟老农讲‘民为邦本’,他懂吗?得说‘您种的玉米多,朝廷就给您发赏钱’,这才叫‘用户思维’。”他忽然俯身凑到周大人面前,“再说了,您当年给百姓讲《论语》,总不能也之乎者也吧?”

周大人被问得一噎,脸涨成了紫茄子:“臣……臣是用白话解释经义,可不是传播俚语!”

“这不就结了。”张伟首起身拍了拍龙椅扶手,“朕这培训班就是教大家怎么把经义讲得让百姓听懂,有何不妥?您要是实在看不惯,就当没看见,反正他们每天只学一个时辰,不耽误批奏折。”

杨廷和站在班列里,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他知道这是陛下的缓兵之计,可看着年轻官员们偷偷传看《词汇对照表》的样子,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散朝后,他特意绕到翰林院偏院,就见十几个年轻官员正围着徐子谦,指着“PPT汇报”那条争论——

“依我看,得用绢帛画,色彩鲜明才好;”

“不行不行,绢帛太贵,用宣纸拓印更划算;”

“要不……咱们试试陛下说的‘流程图’?把治水的步骤画成连环图?”

杨廷和背着手站在月亮门外,听着他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也这般敢想敢说。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棱角都被规矩磨平了。他叹了口气,转身往内阁走——罢了,且让他们折腾去吧,真要是误了正事,再拦也不迟。

可张伟哪肯消停。解决了培训班的事,他又盯上了早朝。

“天天天不亮就爬起来,朕的黑眼圈都快赶上熊猫了。”他在养心殿对着李得福抱怨,手里还转着个自制的竹蜻蜓,“从今天起实行‘弹性早朝制’——急事卯时上,小事辰时议,没事就散伙,写成‘简报’递上来就行。”

这旨意一下,整个紫禁城都炸了锅。杨廷和带着六部尚书闯进养心殿时,张伟正在用鲁墨新做的“自动墨锭”练字——那墨锭底下安了个小轮子,推着就能自动磨墨,省了不少力气。

“陛下!早朝乃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杨廷和把奏折往案几上一摔,墨汁溅了他一袖子,“若君臣相见都没个定数,朝廷的体统何在?”

张伟放下墨锭,拿起张刚写好的“阅”字炫耀:“你看这字多精神。要是天天顶着黑眼圈上朝,能写出这字?”他指了指案上的“弹性早朝制”章程,“朕算过了,这么一来,每月能省出三天时间搞‘发明创造’,划算得很。”

户部尚书刘大人颤巍巍地说:“可……可要是边关有急报,陛下还在睡觉怎么办?”

“这简单。”张伟从袖袋里掏出个铜铃铛,往案上一搁,“让锦衣卫备着,急事就摇铃,保准朕立马就醒。”

杨廷和看着那铜铃铛,又看看陛下一脸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一阵无力。他知道这荒唐旨意背后,是陛下对那些繁文缛节的抗拒。与其硬顶,不如先顺了他的意,等出了差错,他自会收回成命。

“臣遵旨。”杨廷和躬身行礼,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只是望陛下……莫要误了国事。”

“弹性早朝制”实行的头一天,张伟果然睡到了日上三竿。等他打着哈欠走进太和殿时,殿里稀稀拉拉站着不到十位大臣,杨廷和正坐在偏殿的竹椅上翻奏折,见他进来,眼皮都没抬一下。

“哟,杨爱卿挺懂规矩。”张伟笑眯眯地坐上龙椅,“知道朕实行新政,特意给朕留着宝座。”

杨廷和放下奏折起身:“南方几省报来洪涝预警,请求提前调拨粮草;吐鲁番国派了使者来,说要通商;还有……鲁墨的改良水车图纸,工部审完了,说可行。”

“洪涝的事要紧。”张伟收起玩笑的神色,“让户部先拨五万石粮存到淮安仓,再让工部派十个懂治水的官员去南方。告诉他们,要是敢克扣赈灾粮,朕就让锦衣卫去‘探店’,查得他们底裤都不剩。”

杨廷和躬身应了,又道:“吐鲁番使者带了贡品,说是西域的宝马和玉石,请求陛下降见。”

“见!怎么不见。”张伟眼睛一亮,“让他们把宝马牵到御花园,朕要骑着试试。还有通商的事,告诉他们,公平交易可以,但得按朕的规矩来——不许强买强卖,不许缺斤短两,不然就取消资格。”

正说着,鲁墨背着个麻布包闯进殿来,粗布衣衫上全是油污,脸上还沾着块黑炭,看着像刚从煤窑里爬出来。“陛下!成了!”他把布包往地上一倒,滚出个铁架子似的东西,上面安着三个木槽,“这是‘三行播种机’,一次能播三行玉米,比人工快三倍!”

张伟跳下龙椅凑过去,摸着铁架子上的齿轮啧啧称奇:“我去,鲁墨你这手艺可以啊!什么时候能在皇庄试种?”

“随时都行!”鲁墨抹了把脸,黑炭蹭得满脸都是,“臣还按您的意思做了肥皂,就是……就是味儿不太对。”他从布包里掏出块灰扑扑的东西,看着像块发霉的土疙瘩。

张伟捏着鼻子闻了闻,一股硫磺味首冲脑门:“嚯,这味儿够劲。能用吗?”

“能!”鲁墨赶紧点头,“臣试过,手上的油泥一洗就掉。就是……就是样子丑了点。”

“样子不重要,实用就行。”张伟把肥皂丢回布包,“先在浣衣局试试,好用了就推广。对了,让香料局的人掺和掺和,弄点桂花味、玫瑰味的,说不定后宫的娘娘们会喜欢。”

鲁墨听得眼睛都首了——肥皂不就是洗手的吗?还分什么桂花玫瑰味?但他也不敢多问,只一个劲点头。

杨廷和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眉头皱了又松。他原以为陛下的“整活”都是胡闹,可这改良水车、播种机,竟真能让百姓省力;这肥皂虽丑,却能洁净去污。或许……或许这世道,真能容得下些不一样的东西。

西

夕阳西下时,张伟踩着宫墙的影子往角楼走,李得福捧着件貂皮披风小跑着跟在后面,嘴里絮絮叨叨:“陛下,都站半个时辰了,风凉,该回了。杨阁老把奏折都堆到暖阁了,说是有西域的急报。”

张伟扶着汉白玉栏杆眺望宫墙外的京城,暮色里的街巷渐渐亮起灯笼,像撒了一地的星星。“李得福,你说这大明朝,会不会因为朕的这些‘歪点子’,变得不一样?”

李得福愣了愣,挠挠头:“奴才不知道。但奴才觉得,现在的紫禁城比以前热闹多了。以前太监们说话都不敢大声,现在天天讨论‘新词’,连浣衣局的宫女都知道‘用户体验’了。”

张伟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落日的金光:“热闹点好啊,热闹了才有生气。”他接过披风披上,转身往回走,“走,回暖阁批奏折去。不过得先让御膳房弄点好吃的——朕要吃火锅,就用鲁墨新做的铁锅,涮羊肉!”

李得福赶紧跟上:“陛下,您前天还说要减肥呢!”

“减肥哪有火锅重要。”张伟咂咂嘴,“再说了,这叫‘体验生活’,为下次整活积累素材。对了,让徐子谦也来,朕有要事跟他商量。”

暖阁里的地龙烧得正旺,铜锅里的清汤咕嘟咕嘟冒着泡,羊肉卷、白菜、豆腐码了满满一桌子。徐子谦捧着个卷宗坐在下首,看着陛下用银箸夹着羊肉在锅里涮得热火朝天,忍不住笑道:“陛下,您这是要把御膳房改成火锅店?”

“有何不可?”张伟把涮好的羊肉塞进嘴里,“等将来朕在京城开几家‘皇家火锅店’,用鲁墨做的铁锅,保证生意火爆。到时候让沈万金去打理,保准能赚得盆满钵满。”他忽然放下筷子,从袖袋里掏出张纸,“说正事,这是朕草拟的‘民生办事处’章程,各地设一个,专门处理百姓通过‘意见箱’提的诉求,你看可行?”

徐子谦接过纸一看,眼睛瞬间亮了——上面写着“快速响应”“限时办结”“满意度打分”,虽有些字眼古怪,可道理却通透得很。“陛下英明!这样一来,百姓的诉求就不会石沉大海了。”

“不光如此。”张伟往锅里下了把白菜,“朕还想让王铁头和鲁墨搭伙,搞个‘奇技院’,专门研究新物件。织布机、水车、农具……能改的都改改,让百姓省力又赚钱。”

窗外的月光爬上窗棂,照得暖阁里一片通明。铜锅里的汤还在咕嘟,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君臣的笑脸。张伟夹起块豆腐放进嘴里,忽然觉得这大明朝的味道,就像这火锅似的,得慢慢熬,才能出滋味。

“等着吧。”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嘴角扬起抹狡黠的笑,“朕的好戏,才刚开场呢。”

远处的钟楼敲了八下,养心殿的灯却迟迟未灭。李得福守在廊下,听着暖阁里时不时传出的笑声,忽然觉得这宫里的夜,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只是不知道明天一早,杨阁老看到陛下在奏折上画的火锅图案,会不会又气得晕过去。

作者“陪着月亮去旅行”推荐阅读《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大明当皇帝,朕的朝堂全是梗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