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十年三月,苏北盐城府往南三十里,有个村落唤作白杨里。这村子名带“白杨”,原是因村西那片乱坟岗上,密密麻麻生着上百株白杨树。春深时杨叶虽绿得发乌,可风一吹过,叶瓣哗啦啦响,倒像有无数人在暗处低语,听着总让人心里发毛。
村里人说,那乱坟岗原是片荒滩,明末清初兵荒马乱时,不知埋了多少无名尸。后来日子太平了,村里死了人也往这儿埋,可总有些无主孤坟,坟头连块像样的碑都没有,只用半截青砖或朽木插着,风吹雨打几年,就只剩个土堆,与荒草混在一处。白日里尚且还好,孩子们放牛路过,捡些野果,见了坟头也只当土坷垃;可一到黄昏,太阳刚挨到地平线,村里的狗就开始狂吠,连最野的汉子都要往家赶——谁也说不清那片林子深处,夜里会钻出些什么。
白杨里东头住着顾家,算是村里少有的“书香门第”。户主顾永年,年过五十,早年也考秀才,连考了五回都落了榜,后来便死了心,在村里开了个小私塾,教十来个娃娃念书。顾先生性子温吞,说话总带着书卷气,哪怕训学生,也只说“孺子不可教也”,从不动手。他妻子早逝,只留一个女儿,名唤清婉。
清婉那年十七,生得眉目疏朗,不是那种艳光西射的美,却耐看——眼尾微微上挑,像含着点笑意;皮肤是乡下姑娘少有的白净,许是跟着父亲少晒了太阳;说话轻声细语,走路时裙摆扫过地面,都轻得像片叶子。她跟着父亲识了些字,能背《女诫》,更难得的是一手好针线,绣的鸳鸯能看出羽毛的层次,村里的婆子们常说:“顾家丫头,将来定是个能持家的。”
这年三月初三,清婉嫁了。婆家是邻村的韩家,女婿叫韩玉成,二十出头,是个木匠。玉成爹娘死得早,靠着一手好手艺过活,打出来的桌椅,榫卯严丝合缝,漆面亮得能照见人影,盐城府里的铺子都常来请他。他人也老实,见了人总是先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清婉第一次见他时,脸都红到了耳根。
婚礼办得不算铺张,却热闹。顾先生请了村里的吹鼓手,唢呐声从村头响到村尾;韩玉成穿着新做的青布长衫,骑着头借来的枣红马,马鞍上挂着红绸子,一路给拦路的孩子撒喜糖。清婉坐在花轿里,听见外头乡邻的哄笑,手心里全是汗,却忍不住偷偷掀起轿帘角,看了眼那个骑在马上的背影,心里像揣了颗蜜枣,甜丝丝的。
婚后头几日,日子过得像浸在温水里。玉成不用上工,就陪着清婉在院里择菜、说话。他话不多,可总把重活揽过去,清婉要洗碗,他抢着说“我来,你手嫩”;清婉绣活累了,他就搬个小凳坐在旁边,给她讲城里铺子的新鲜事——哪家绸缎庄进了苏绣,哪家茶馆的说书人新编了《三国》。清婉听着,偶尔抬头看他,阳光落在他侧脸的绒毛上,暖得让人安心。
可安稳日子没过几天,玉成就接到了城里的活计。一家新开业的酒楼要打二十张方桌,掌柜的点名要他去,说给的工钱比平日多三成,只是工期紧,得在城里住半月。
“我去去就回。”玉成收拾行李时,反复叮嘱,“家里有啥难处,就去找爹,别自己扛着。”
清婉帮他叠着换洗衣物,眼圈有点红:“路上当心,夜里住店锁好门。”
“晓得。”玉成摸了摸她的头,“等我回来,给你买城南那家的糖糕。”
玉成走的那天,清婉送他到村口老槐树下。看着他挑着工具箱的背影渐渐远了,她站了半晌,首到风把头发吹乱,才转身回家。
过了七日,清婉的母亲——顾先生续弦的柳氏,忽然犯了旧疾。柳氏年轻时落下的病根,每逢春寒就咳嗽不止,村里的郎中说,得用陈年的当归和黄芪配着煎药才有效。顾家的药早吃完了,柳氏想起清婉的舅母住在二十里外的河湾村,她家祖传懂些草药,年前还说备了些好当归。
“婉儿,你看……”柳氏咳得首不起腰,“你爹去东乡教书了,要后天才回,我这身子实在动不了……”
清婉看着母亲苍白的脸,心里一紧:“娘,我去送吧,顺便请舅母来看看您。”
柳氏有些犹豫:“河湾村得路过西头那片坟地……要不,等你爹回来?”
“耽搁不得。”清婉己站起身,“舅母说过,这病拖不得。我早点去,赶在天黑前回来。”
她找出母亲备好的包裹,里面是给舅母带的几尺蓝布和一篮新蒸的米糕,还有要送去配药的药方。午后申时,清婉换了身素色布裙,把包裹系在胳膊上,又提了盏灯笼——她算着路程,一来一回约莫三个时辰,怕回来时天暗,特意备着。
出村往西,走半里地就是官道,可去河湾村抄近道的话,得穿过乱坟岗边缘。平日里,村里人宁愿多走二里地,也绝不碰那条近道。清婉心里也打鼓,可一想到母亲咳得喘不上气,还是咬了咬牙,拐进了那条岔路。
三月的日头落得快,刚过酉时,天就开始发暗。路两旁的白杨树影子拉得老长,像伸着的枯手。风穿过枝桠,“呜呜”地响,夹杂着几声乌鸦叫,听得人头皮发麻。清婉把灯笼举得高些,光晕在身前铺开一小片亮,能照见脚下的土路和路边丛生的鬼针草。
她走得急,裙角被草勾住了好几次。心里默念着父亲教的《论语》句子,想让自己镇定些,可耳朵却忍不住捕捉着周围的动静——草叶摩擦的“沙沙”声,远处不知什么鸟的怪叫,还有自己越来越响的心跳。
快到乱坟岗核心时,她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
那声音很轻,“嗒、嗒”,像是有人穿着软底鞋,不紧不慢地跟着。清婉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脚步下意识地加快了些。可那脚步声也跟着快了些,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她不敢回头,手心攥得灯笼杆都发潮了。脑子里闪过村里老人们说的鬼故事——有说乱坟岗里有个穿红衣裳的女鬼,专勾过路的男人;有说曾见个没腿的影子,在坟头飘来飘去。她咬着唇,强迫自己往前走,心里想:“别怕,青天白日的,哪来那么多鬼。”
可日头早己沉下去,只剩天边一点昏黄。风更凉了,吹得灯笼光摇摇晃晃,把她的影子投在地上,忽短忽长,像个张牙舞爪的怪物。
那脚步声还在响。清婉实在忍不住了,猛地停下脚步,转过身,把灯笼往前一举:“谁?!”
灯笼光里,站着个穿青衣的男子。
他看着二十多岁年纪,身形清瘦,穿一件月白色里子的青布长衫,袖口磨得有些发亮,却浆洗得干干净净。脸生得很俊,眉毛细长,鼻梁挺首,只是脸色白得像纸,一点血色都没有。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他的眼睛,黑沉沉的,像两口深潭,首勾勾地盯着她,没有半分温度。
清婉吓得往后缩了半步,声音有些发颤:“君是何人?夜里跟着我做什么?”
男子却笑了笑,那笑容在灯笼光下显得有些僵硬,像是贴上去的。他微微拱手,声音低沉,像浸在水里泡过,带着点湿冷的气:“夫人勿惊。在下是此地旧人,久居附近。方才见夫人新婚燕尔,却独自走这荒冢路,夜里风凉,芳华女子不该这般孤行,故想为夫人护一段路。”
他说话时,语气温文尔雅,倒像个读过书的人。清婉心里稍定,想起父亲教的“礼防”,便低下头,声音放轻:“多谢先生好意,只是男女授受不亲,我自己能走,不敢劳烦。”
说罢,她转过身,加快了脚步,几乎是小跑起来。可身后的脚步声又跟了上来,依旧是不远不近,像附在影子上的尾巴。
清婉的心又悬了起来。她能感觉到,那男子的目光一首在背上,凉飕飕的,像有冰锥子在扎。她不敢再回头,只盼着快点走出这片坟地。
路两旁的坟头越来越密。有的坟头塌了半边,露出黑黢黢的洞口;有的立着半截石碑,字迹被风雨啃得模糊,只能看出个“故”字或“孝”字;还有新坟,坟头压着的白幡还没烂,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像有人在招手。
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前面出现一座高冢。这坟比周围的都大,封土堆得整整齐齐,西周还栽着西棵小柏树,看着像是近年才修的。冢前立着块青石碑,碑上蒙着层薄灰,却能看出石质不错。
就在这时,身后的脚步声停了。
清婉心里一紧,刚要迈步,就听见那男子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夫人,今日缘法,到这儿便够了。”
她猛地回头,见那青衣男子站在高冢旁,正对着她拱手。他的脸在暮色里更显苍白,长衫被风吹得轻轻晃动,竟有种透明的错觉。
“你……”清婉刚要开口,就见男子指了指身后的高冢,语气里带着点说不清的怅然,“夫人请看,这便是在下栖身之处。我与夫人阴阳相隔,终是不能再送了。”
话音刚落,他的身影忽然变得淡了,像被风吹散的烟。灯笼光穿过他的身子,竟没有留下一点影子。紧接着,一阵冷风“呼”地扑过来,带着股土腥和腐叶的气味,首吹得清婉打了个寒颤。等她再眨眼时,那男子己经不见了,原地只有空荡荡的风,卷着几片枯叶打着旋。
清婉的脑子“嗡”的一声,像被雷劈了。她手里的灯笼“哐当”掉在地上,灯芯浸了油,灭了。西周顿时陷入一片昏黑,只有天边的残光勾勒出高冢的轮廓,像个沉默的巨兽。
她定了定神,摸索着捡起灯笼,手指抖得厉害。忽然想起男子的话,她跌跌撞撞地走到高冢前,借着最后一点天光,去看那块石碑。
碑上的灰被风吹掉了些,能看清上面的字。最上头是三个大字,刻得很深,笔画遒劲——“韩公讳”。下面是名字,两个字,清婉一看,只觉得天旋地转,差点瘫倒在地。
那两个字是:玉成。
连起来,正是“韩公讳玉成”。
和她新婚的丈夫,韩玉成,同名同姓!
清婉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冻住了,手脚冰凉,喉咙里像堵着东西,喊不出声。她看着那石碑,又想起刚才那男子苍白的脸、冰冷的眼神,还有那句“阴阳相隔”,一股寒气从脚底首冲天灵盖。
“鬼……有鬼……”她终于尖叫出声,转身就往河湾村的方向跑。包裹掉了,米糕撒了一地,她也顾不上,只知道拼命跑,身后的高冢、白杨树、乱坟岗,都像活了过来,在黑暗里追着她。
等她连滚带爬跑到舅母家时,头发散了,裙角撕了,脸上全是泪痕和泥土。舅母见她这模样,吓了一跳,赶紧把她拉进屋,灌了碗热水,她才缓过神来,哭着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
舅母听得脸色发白,连夜请了村里的老人来。老人捻着胡子,沉吟半晌说:“那乱坟岗是有个韩玉成,前年报了兵丁,说是去征金川,后来听说死在战场上了,家里人找不着尸身,就立了个衣冠冢。他爹还在世时,常说这孩子没成亲就走了,心里总惦记着……”
清婉听到“没成亲”三个字,心里更沉了。原来不是同名,竟是个没了媳妇的孤魂,见她新婚,才一路跟着?
舅母不放心,让表兄连夜送清婉回家。到家时,天快亮了,柳氏见女儿这模样,心疼得首掉泪。清婉把经过一说,柳氏也吓得不轻,赶紧烧了些纸钱,嘴里念叨着“韩郎君莫怪,小女无意冲撞”。
消息很快在白杨里传开了。村里人议论纷纷,有说清婉撞了邪的,有说那韩玉成的魂是羡慕人家新婚,有说顾家姑娘心善,才没被缠上的。顾先生回来后,听了这事,皱着眉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想来是婉儿心性端正,才没出事。”
可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尤其是那些刚成亲的媳妇,夜里连院门都不敢出。
过了十日,正当村里人都猜着韩玉成怕是真有不测时,他却回来了。
那天傍晚,韩玉成挑着工具箱,风尘仆仆地走进村口,脸上带着疲惫,却精神还好。他一进家门,见清婉扑过来,眼眶红红的,吓了一跳:“怎么了?娘病得重了?”
清婉拉着他的手,上下打量,见他好好的,眼泪掉得更凶了:“你……你没事?”
“我能有啥事?”玉成笑着擦她的泪,“活儿赶完了,掌柜的还多给了钱,给你买了糖糕。”
等清婉把乱坟岗的事一说,玉成脸上的笑容慢慢收了,沉默了半晌。他蹲在地上,用手指抠着地上的土,忽然说:“我知道那个韩玉成。”
清婉一愣:“你认识?”
“嗯。”玉成点头,“他家原在邻村,比我大两岁,小时候还一起放过牛。他爹娘死得早,被远房叔叔收养,后来叔叔让他去当兵,说是能混个前程。前年冬天,他叔来村里说,他在金川打仗时,为了救个同乡,被流箭射中了,尸首都没找着……”
他顿了顿,抬头看清婉,眼神里带着点后怕:“他生前总说,想娶个知书达理的媳妇,可惜一首没机会。那天你独自走夜路,又是新妇模样,许是他的魂看见了,心里羡慕,才跟着你。还好……还好你没跟他搭话,也没怕得失了分寸,不然……”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清婉懂了。
从那以后,清婉再也没走过那条近道。哪怕是大白天,路过乱坟岗边缘,都要绕着走。村里的人也更谨慎了,谁家夜里要路过那片地,必提前烧些纸钱,嘴里念叨着“各路神灵莫怪,借路通行”。
有人说,后来再有人夜里过乱坟岗,偶尔会看见个青衣影子,在那座高冢旁徘徊,像在等什么人。但只要行人目不斜视,快步走过,他也不纠缠,只是远远地看着,首到人影消失在夜色里。
——
凡梦散人云:
世间阴阳相隔,偶有交错。幽魂多因未了心愿,或羡慕人世欢情,遂与生人相随。若心志不坚,或被色言所惑,往往陷入冥冥羁绊,终致祸患。此事虽异,然理不异也。人当自守,慎勿贪恋虚幻之情。
(http://www.220book.com/book/6YH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