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阳的秋汛来得猝不及防。连续三日的暴雨让白河水位暴涨,浑浊的洪水漫过堤岸,冲毁了沿岸的几处田垄。刘秀站在河堤上,望着被淹的庄稼,眉头紧锁。
“文叔,这可咋办啊?”陈实蹲在地上,心疼地看着自家半亩被淹的谷子,“刚缓过粮荒,又遭这水灾,今年怕是真要喝西北风了。”
刘秀没有说话,目光投向河对岸一片低洼的荒地。那里聚集着数十个衣衫褴褛的流民,正蜷缩在几棵大树下避雨,孩子们的哭声顺着风飘过来,听得人心头发紧。
自粮荒平息后,周边各县的流民陆续涌入舂陵乡。他们大多是因王莽改制失当、家乡遭灾而背井离乡的农民,身无分文,只能靠乞讨度日。村里的粮食本就紧张,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这些流民总得有个安顿的法子。”刘秀沉吟道,“总不能一首让他们在这儿挨饿受冻。”
“安顿?怎么安顿?”陈实苦笑道,“咱们自己都快吃不饱了,哪有余力管他们?再说,官府也不管,咱们能有什么办法?”
刘秀站起身,拍了拍陈实的肩膀:“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你看这白河,每年要么旱得见底,要么涝得成灾,要是能修条水渠,把水引到东边的旱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岂不是一举两得?”
“修水渠?”陈实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去,“谈何容易啊!那得多少人力物力?咱们现在哪样都缺。”
“人力,咱们有。”刘秀看向河对岸的流民,“至于物力,咱们可以想办法凑。”
他的想法是“以工代赈”——组织流民修建水渠,每天给他们发放一定的粮食作为报酬。这样既能解决流民的吃饭问题,又能兴修水利,改善农业条件,还能避免流民聚集生乱,可谓一举三得。
但他也知道,这件事推行起来并不容易。修水渠需要占用部分土地,必然会触动一些氏族的利益;而且组织这么多人力,协调管理也是个难题。
“陈大哥,你先去统计一下流民的数量,看看有多少人能参与修渠。”刘秀说道,“我去拜访几位族老和乡绅,争取他们的支持。”
陈实虽然觉得这事难度很大,但看着刘秀坚定的眼神,还是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办。”
刘秀望着连绵的雨幕,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场民心的考验。如果能成功,不仅能改善乡里的农业条件,更能凝聚人心,为将来的起事打下基础。
二
刘秀首先找到了陈老爹。作为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陈老爹的态度至关重要。
听完刘秀的想法,陈老爹捋着花白的胡须,沉吟半晌:“文叔,你的想法是好的。以工代赈,既解了流民的燃眉之急,又能修渠利民,确实是件好事。但修渠要占不少良田,那些土地的主人怕是不会同意啊。”
“我知道这很难。”刘秀说道,“但不修渠,年年旱涝,大家的日子也不好过。短期来看,是损失了一些土地,但长远来看,水渠修成后,受益的是整个舂陵乡的百姓。”
“话是这么说,但那些氏族大户,哪会轻易答应?”陈老爹叹了口气,“尤其是西边的李氏宗族,他们的地占了大半,脾气又倔,怕是最难啃的骨头。”
刘秀早有准备:“李家族长李厚德是个明事理的人,我去跟他说。至于其他小户,我会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在不行,咱们可以用其他地方的荒地补偿他们。”
“你打算怎么说服他们?”陈老爹问道。
刘秀微微一笑:“我会让他们明白,修水渠不仅对大家有利,对他们自己更是好处多多。水渠修成后,灌溉方便了,土地增产了,他们的收益只会比现在多。而且,用流民修渠,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能避免他们闹事,对地方稳定也有好处。”
陈老爹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行,我支持你。我会召集其他几位老人,帮你一起做工作。”
有了陈老爹的支持,刘秀信心大增。他先去拜访了李厚德。
李厚德是个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性格耿首,在李氏宗族中威望很高。听说刘秀要修水渠,还要占用自家的土地,他立刻就皱起了眉头。
“文叔,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李厚德瓮声瓮气地说道,“那几亩地是我们李家最好的水田,每年能收不少粮食。你说占就占了,我们族人吃什么?”
“李族长,我知道那几亩地是你们的命根子。”刘秀诚恳地说道,“但你也看到了,每年一到汛期,白河就泛滥,你的水田也常常被淹,收成并不稳定。要是水渠修成了,就能把洪水引走,还能在旱季引水灌溉,你的水田不仅不会减产,反而能增产不少。”
他拿出一张自己画的简易地图,指着上面说道:“你看,水渠从白河引水,沿着这边的高地修,正好绕过你的水田,不仅不会占用太多,还能顺便灌溉到旁边的几亩旱地。我算了一下,仅此一项,你每年就能多收至少两百斛粮食。”
李厚德看着地图,又看了看刘秀真诚的眼神,沉默了。他不是不明白修水渠的好处,只是舍不得眼前的利益。
“而且,”刘秀继续说道,“用流民修渠,给他们口饭吃,就能避免他们闹事。你也知道,最近流民越来越多,万一出点什么乱子,咱们谁都不得安生。这对大家都好,对不对?”
李厚德犹豫了半天,终于点了点头:“行,我信你一次。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修渠真影响了我们的收成,我可饶不了你!”
“多谢李族长支持!”刘秀喜出望外,“您放心,我向您保证,绝不会让你们吃亏!”
搞定了李厚德,其他小户就好办多了。在刘秀和陈老爹等人的劝说下,大多数人都同意了修渠的计划。对于少数实在不愿意的,刘秀也没有强求,而是用其他地方的荒地进行了置换。
与此同时,陈实也统计出了流民的数量,一共有三百多人,其中能参与劳动的青壮年有两百多。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雨停开工。
三
雨终于停了。天空放晴,阳光洒在湿漉漉的土地上,空气清新而。
开工那天,白河岸边挤满了人。两百多名流民穿着统一发放的粗布短褂,精神地站在那里,手里拿着锄头、铁锹等工具。周围还围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脸上带着好奇和期待。
刘秀站在一个土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他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乡亲们,流民兄弟们,今天是咱们舂陵乡修渠的日子!作者“陪着月亮去旅行”推荐阅读《穿越东汉当皇帝,朕的武力值开挂》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人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秀身上。
“大家都知道,咱们南阳,要么旱,要么涝,老百姓苦不堪言。”刘秀说道,“今天,我们要修一条水渠,把白河的水引到东边的旱田,让洪水不再泛滥,让旱地变成良田!”
人群中响起一片掌声。
“我知道,修渠很辛苦,也会占用一些土地。但我向大家保证,等水渠修成了,咱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刘秀的声音铿锵有力,“对于参与修渠的流民兄弟,我们每天管饱饭,还会按工作量给大家发工钱,让大家能攒点钱,早日回家和亲人们团聚!”
流民们激动地欢呼起来。他们背井离乡,就是为了能活下去,现在不仅有饭吃,还有工钱拿,怎么能不激动?
“现在,我宣布,舂陵渠,开工!”刘秀高声喊道。
“开工!开工!”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在刘秀的指挥下,流民们分成几个小组,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开挖渠道,有的负责搬运土石,有的负责加固河堤。虽然他们大多是农民,没什么修渠的经验,但在刘秀和几个有经验的老工匠的指导下,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刘秀不仅懂现代水利知识,还把这些知识“翻译”成了古人能理解的语言。他教大家如何测量坡度,如何夯实渠底,如何设计闸门控制水流。他还发明了一种简单的木制运土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李厚德和其他几个族长也来看了几次,看到工程进展顺利,流民们干劲十足,他们原本的疑虑也渐渐打消了。李厚德甚至还主动派了几个族人来帮忙,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材料。
修渠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涨。流民们有了饭吃,有了希望,干活格外卖力;村民们看到水渠一天天成形,想到将来丰收的景象,也都积极支持,有的送水,有的送饭,有的还主动加入了修渠的队伍。
刘秀每天都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了解大家的需求,解决遇到的问题。他虽然是刘氏宗室,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流民、村民们打成一片。大家都觉得他平易近人,有本事,有担当,对他越来越信服。
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挖到一半,发现地下有坚硬的岩石,很难开挖;又比如资金和材料出现了短缺,难以维持。但刘秀总能想出办法解决。遇到岩石,他就请李厚德帮忙,找来县里的石匠;资金和材料短缺,他就带头拿出自家的积蓄,还说服其他乡绅捐钱捐物。
阴丽华也通过邓禹送来不少钱和粮食,还托邓禹带话,让刘秀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刘秀收到钱物和关心,心里暖暖的,干活也更有劲头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水渠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点点向前延伸。从白河岸边开始,蜿蜒向东,穿过田野,越过沟壑,像一条长龙,逐渐展现出它的雏形。
西
三个月后,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刚刚竣工的舂陵渠上时,整个舂陵乡都沸腾了。
水渠全长十里,宽丈余,深八尺,从白河引水,蜿蜒向东,灌溉着沿岸数千亩土地。渠上还修建了三座闸门,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水流。站在渠边望去,清澈的河水在渠中欢快地流淌,波光粼粼,映照着蓝天白云,美不胜收。
通水那天,刘秀组织了一场盛大的仪式。全乡的百姓都来了,连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也带着好奇和期待赶来。
刘秀站在渠首的闸门边,手里拿着一把铁锹,高声说道:“乡亲们,今天是咱们舂陵渠通水的日子!这条渠,是咱们用自己的双手修起来的,是咱们舂陵乡的希望之渠!”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现在,我宣布,开闸放水!”刘秀挥动铁锹,打开了闸门。
随着“吱呀”一声响,闸门缓缓升起,清澈的白河水争先恐后地涌入渠中,顺着渠道蜿蜒向东流去。
“水来了!水来了!”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大家簇拥着,追随着水流的方向奔跑,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激动。
水流过干涸的土地,滋润着干裂的田垄。岸边的庄稼仿佛也精神了许多,舒展着叶片,贪婪地吮吸着水分。
李厚德站在渠边,看着水流过自家的田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到刘秀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文叔,你真行!叔服你了!”
刘秀笑了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陈老爹也感慨道:“文叔啊,你为咱们舂陵乡做了一件大好事啊!这条渠,能让咱们子孙后代都受益啊!”
通水仪式后,刘秀兑现了承诺,给参与修渠的流民发放了工钱和粮食。不少流民拿到钱后,热泪盈眶,纷纷向刘秀磕头致谢。
“刘公子,您真是大好人啊!”一个中年流民泣不成声,“要不是您,我们一家子早就饿死了。这份恩情,我们永世不忘!”
“是啊,刘公子,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刘秀连忙扶起他们:“大家不必如此。都是乡亲,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你们拿着钱,早点回家和亲人们团聚吧。”
但有不少流民却不愿意走。他们觉得舂陵乡是个好地方,刘秀是个好领头人,想留在这里安家落户。
刘秀对此表示欢迎:“只要大家愿意留下,遵守乡规民约,好好干活,舂陵乡就欢迎你们。我们会分给你们土地,让你们安居乐业。”
就这样,一百多名流民在舂陵乡扎下了根,成为了这里的新村民。
舂陵渠的修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还解决了流民问题,稳定了地方秩序。刘秀的声望也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乡的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说他是上天派来拯救大家的“贵人”。
就连南阳郡府也听说了这件事,郡太守专门派人送来嘉奖令,称赞刘秀“兴修水利,惠及乡里,功不可没”,还赏赐了他不少绸缎和粮食。
刘秀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修渠的成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顺应民心,脚踏实地,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他也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会了如何组织群众,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将现代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站在渠边,看着潺潺的流水和岸边生机勃勃的庄稼,刘秀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知道,自己离实现“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离恢复汉室、拯救万民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而这条凝聚着他心血和智慧的舂陵渠,就像一条纽带,将他和舂陵乡的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他将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渠水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刘秀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眼神坚定。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挑战依旧严峻,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大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6ZD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