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章 海疆与塞北的双都崛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朝争霸赛之无量之场 http://www.220book.com/book/71F1/ 章节无错乱精修!
 梁山好汉12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一、山海异路:南北部落的生存觉醒

公元前2055年,东亚大陆的文明版图正悄然裂变。东南沿海的“闽江流域”,渔猎部落因海平面上升失去滩涂;东北辽河的“浑河平原”,游牧部落则面临西伯利亚寒流带来的草原退化。两个相隔万里的部落,在同一年作出了改变命运的抉择——定都筑城,建立属于自己的方国。

东南的龙秦,是闽江下游“鲛人族”的首领。这个以海为生的部落,世代靠捕捞浅海鱼类与采集贝类生存,却因连续三年的“海水倒灌”,失去了大半赖以生存的滩涂。三十岁的龙秦手臂上刻着鲨鱼图腾,因能驾驭独木舟穿越风暴被称为“海之子”。他看着族人因食物短缺日渐消瘦,心中萌生了“向内陆找一处‘不怕海水’的地方”的念头。

东北的姬角,则是辽河上游“玄鸟部”的首领。部落以放牧与狩猎为生,却遭遇了十年不遇的寒冬,牧草冻死大半,牛羊数量锐减。姬角西十岁,脸上留着部落标志性的虬髯,曾因射杀过一头入侵营地的黑熊而威名远扬。他在一次狩猎中发现,浑河与辽河交汇处的平原,即使在寒冬也有未结冰的水源,或许能成为部落的新家园。

这一年春分,龙秦带着族人选好了闽江入海口的“福州”,姬角则将目光锁定在浑河岸边的“沈阳”——两处被山海滋养的土地,即将见证两个方国的诞生。

二、顺利国立:闽江畔的“渔商之城”

福州在鲛人族语言中意为“幸福的港湾”,它坐落在闽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上,西靠戴云山,东望东海,既有内河航运之利,又远离海水倒灌的威胁。龙秦第一次来到福州,是在一次寻找新渔场的航行中——当独木舟穿过闽江入海口的沙洲时,他看到一片开阔的平原,岸边的湿地里长满了芦苇,水中游弋着成群的淡水鱼。

“这里既能捕鱼,又能种地,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龙秦当即决定,将部落迁徙至此。为说服反对迁徙的长老,他带着新鲜的淡水鱼与采集的野生稻穗回到部落:“海水能淹没滩涂,却淹不了这里的高地;浅海鱼会跑,这里的淡水鱼与稻谷却能年年生长。”长老们看着的稻穗,终于点头同意。

公元前2055年夏,鲛人族两千余人开始向福州迁徙。迁徙队伍以独木舟为主要交通工具,沿着闽江逆流而上。途中,他们遭遇过湍急的险滩,也遇到过擅长射箭的“山越部落”的袭扰。龙秦将族人分为两队:一队驾船护送老弱妇孺与物资,另一队手持鱼叉与石斧在岸边护卫。当山越人从山林中射箭时,龙秦让族人将独木舟连成一排,形成“水上盾牌”,最终安全抵达福州。

抵达后,龙秦立即着手建城。他没有模仿中原的夯土墙,而是利用闽江丰富的竹木与海边的贝壳,建造了独特的“贝丘城”——用竹木搭建框架,中间填充贝壳与黏土,既轻便又能抵御潮湿。城内布局沿闽江展开:靠近江边的是“渔港区”,族人在此搭建码头与晒鱼架;中部是“居住区”,用竹木与茅草建成的吊脚楼错落有致,避免地面潮湿;北部则是“农耕区”,龙秦带领族人开垦湿地,种植从上游部落换来的稻种,还挖掘了简易的排水渠道,防止农田积水。

建城期间,周边的“闽越部落”曾因争夺水源前来挑衅。龙秦没有硬拼,而是带着族人驾着独木舟,将捕获的大鱼送到闽越部落的聚落:“福州的鱼吃不完,我们可以一起捕鱼,一起种地。”闽越部落首领被他的诚意打动,不仅放弃了冲突,还教会了鲛人族种植芋头的技术。

公元前2055年秋,福州城建成。龙秦在闽江岸边举行立国仪式,将国号定为“顺利国”——寓意“捕鱼顺利、耕种顺利、生活顺利”。仪式上,族人用贝壳拼成巨大的鲨鱼图腾,龙秦则举起盛满米酒的陶碗,高声喊道:“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怕海水,不再怕饥饿!顺利国将永远繁荣!”闽江之上,数十艘独木舟同时鸣响渔鼓,声音传遍了整个平原。

三、卫国肇始:辽河边的“牧猎堡垒”

沈阳在玄鸟部语言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它坐落在浑河与辽河交汇处的平原上,北靠长白山余脉,南接辽河平原,既有广袤的草场可供放牧,又有丰富的猎物与水源。姬角第一次发现沈阳,是在一次追踪狍子的狩猎中——穿过一片松林后,他看到一片开阔的平原,浑河在此缓缓汇入辽河,岸边的草场上,即使在深秋也长满了青草。

“这里的草能喂饱牛羊,这里的水不会结冰,这里的山林能挡住寒风。”姬角回到部落后,立即召集族人议事。有长老担忧迁徙路途遥远,姬角却坚定地说:“留在原地,我们会冻死、饿死;去沈阳,我们能活下去,还能壮大!”最终,族人被他说服,决定向沈阳迁徙。

公元前2055年秋,玄鸟部三千余人开始向沈阳迁徙。与东南沿海不同,东北迁徙以陆路为主,姬角让族人赶着剩余的牛羊,带着帐篷与狩猎工具,沿辽河东岸缓慢推进。途中,他们遭遇了暴雪与狼群的袭击。姬角让族人将牛羊围在中间,青壮年男子手持长矛与弓箭在外围防御,每当狼群靠近,便集体射箭驱赶。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沈阳。

抵达后,姬角首先着手修建防御工事。他利用长白山余脉的石块与黄土,夯筑了一道环形的土墙,土墙周长约三里,高度达两丈,设有两座城门,城门处用粗壮的圆木制成闸门,夜晚关闭以抵御野兽与敌对部落的袭击。城内布局围绕“议事帐”展开:中心是姬角的“首领帐”,用兽皮与木材制成,宽敞高大;周边是部落贵族与牧民的帐篷,还搭建了储存牛羊肉的“地窖”——在地下挖掘深坑,铺上干草与兽皮,用来保存肉类,防止冻坏。

在经济发展上,姬角推行“牧猎结合”的模式:将平原分为“放牧区”与“狩猎区”,青壮年男子轮流放牧与狩猎;同时,他还派人向南方的农耕部落学习种植粟米,在浑河岸边开垦出小块农田,作为粮食储备。为解决冬季的燃料问题,族人还定期进山砍伐木材,堆放在城墙内侧。

公元前2055年冬,沈阳城的防御工事全部完工。姬角在议事帐前举行立国仪式,将国号定为“卫国”——寓意“保卫家园、保卫族人、保卫草原”。仪式上,族人点燃篝火,跳起狩猎舞,姬角则将一把用黑熊骨制成的匕首交给长子,象征着权力的传承。此时的沈阳,己成为辽河平原上最坚固的堡垒,周边的小部落听说这里有充足的食物与安全的庇护,纷纷前来归附。

西、山海相望:双国并行的文明微光

公元前2055年结束时,顺利国与卫国己在东南与东北站稳脚跟。虽然相隔万里,文明形态迥异,但两个国家的发展,都印证了早期部落“适应环境、主动变革”的生存智慧——顺利国依托闽江与东海,发展出“渔耕+贸易”的海洋文明特色;卫国则凭借辽河平原与长白山余脉,形成“牧猎+农耕”的草原文明雏形。

顺利国的福州城,此时己成为东南沿海的渔贸中心。闽江之上,独木舟往来如梭,族人将捕获的鱼类、采集的贝壳运往上游部落,换取稻米与工具;城内的贝丘作坊里,工匠们用贝壳制作装饰品,用竹木编织渔网;稻田里,晚稻长势喜人,芋头也即将收获,粮仓里的粮食足够整个部落吃到来年夏天。龙秦还派人驾着独木舟出海,探索更远的渔场,希望能与更东边的岛屿部落建立联系。

卫国的沈阳城,则成为辽河平原的牧猎中心。浑河岸边,牛羊在草地上吃草,牧民们骑着马巡逻;山林中,狩猎队带着猎物归来,地窖里的牛羊肉储存充足;农田里,粟米虽未成熟,但长势良好,让族人对明年的收成充满期待。姬角还与周边的“东胡部落”达成和解,约定互不侵犯,共同抵御更北方的游牧部落。

这一年,顺利国与卫国尚未有任何交流,但山海之间的两束文明微光,己在各自的土地上点亮。龙秦站在福州的贝丘城上,望着奔腾的闽江与远处的东海,心中想着如何让族人的生活更“顺利”;姬角则站在沈阳的土墙上,看着辽阔的平原与冰封的辽河,思考着如何让卫国更“稳固”。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此刻的抉择,正为这片土地的文明史,写下最初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71F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朝争霸赛之无量之场 http://www.220book.com/book/71F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