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5章 海疆与雪域的双城纪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朝争霸赛之无量之场 http://www.220book.com/book/71F1/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王朝争霸赛之无量之场

一、陆海殊途:两个部落的生存突围

公元前2054年,东亚与南亚的文明发展正沿着截然不同的轨迹前行。胶东半岛的“渤海湾沿岸”,渔猎部落因过度捕捞陷入食物短缺;喜马拉雅南麓的“尼泊尔谷地”,山地部落则受冰川融水引发的洪水威胁。两个相隔数千里的部落,在同一年作出了“筑城定邦”的抉择,在海与山的夹缝中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胶东的田建,是渤海湾“盐角部”的首领。这个世代依赖“渔盐之利”的部落,因连续五年的近海鱼群迁徙,失去了主要食物来源,而部落赖以交换粮食的海盐,也因周边部落的封锁难以外运。三十三岁的田建,手掌因常年晒盐布满厚茧,曾因带领族人在风暴中夺回被劫掠的盐仓而被称为“盐铁之躯”。他看着族人们用仅存的海盐换取发霉的粟米,心中萌生了“找一处‘鱼多、盐足、易守’之地”的念头。

喜马拉雅南麓的龙启,则是“雅鲁部”的首领。部落世代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河谷中,以种植青稞与采集药材为生,却因连续两年的夏季冰川融水,冲毁了半数的青稞田。西十岁的龙启,额头刻着象征雪山的图腾,曾因带领族人翻越雪山寻找新耕地而闻名。在一次寻找水源的途中,他发现了被群山环绕的“加德满都谷地”——这里地势平坦,河流温顺,即使在洪水季节也能保持安稳。

这一年谷雨,田建将目光锁定在胶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龙启则带领族人向加德满都谷地迁徙——一处是海天一色的半岛,一处是雪山环抱的谷地,即将见证两个方国的诞生。

二、齐立威海:渤海湾的“渔盐城邦”

威海在盐角部语言中意为“太阳照到的海边”,它坐落在胶东半岛最东端,北临渤海,东望黄海,三面环海,仅西侧与内陆相连,既有丰富的渔盐资源,又有天然的山海屏障。田建第一次发现威海,是在一次寻找新渔场的航行中——当独木舟绕过成山头时,他看到一片开阔的海湾,岸边的滩涂平坦宽阔,适合晒盐,近海的渔汛更是密集到“用鱼叉随便一刺就能叉到鱼”。

“这里有晒不完的盐,捕不完的鱼,还有挡住敌人的山与海。”田建回到部落后,立即召集族人议事。有长老担忧威海远离内陆,难以换取粮食,田建却举起一块雪白的海盐:“只要有盐,就有粮食;只要有城,就不怕别人抢。”他带着族人用海盐从内陆部落换来稻种,在威海的滩涂边缘试种,竟意外收获了的稻谷——原来这里的土壤虽含盐,却因靠近海水湿度适宜,反而适合水稻生长。

公元前2054年夏,盐角部两千五百余人开始向威海迁徙。迁徙队伍分为“海队”与“陆队”:海队由田建亲自带领,驾着数十艘独木舟,载着老弱妇孺与晒盐工具,沿渤海沿岸航行;陆队则由部落勇士组成,赶着少量牛羊,携带武器在岸边护卫。途中,他们遭遇了擅长海上劫掠的“莱夷部落”的袭击。田建让族人将独木舟首尾相连,形成“海上木城”,用鱼叉与弓箭反击,最终击退莱夷人,安全抵达威海。

抵达后,田建立即着手建城。他利用威海丰富的石材与木材,建造了“山海城”——城墙沿海湾与山地边缘修建,西侧靠内陆的一面用石块夯筑,高达两丈,设有两座城门;东侧靠海的一面则利用天然礁石,仅在平缓处搭建木栅。城内布局围绕“盐场”与“渔港”展开:北部是晒盐区,族人用泥土筑成盐池,引入海水晒盐;南部是渔港,搭建了数十个码头,方便独木舟停靠;中部是居住区,用木材与茅草建成的房屋整齐排列,还专门开辟了“交易广场”,供与内陆部落交换物资。

建城期间,周边的“东夷部落”因觊觎威海的渔盐资源,曾派三百人前来进攻。田建利用地形优势,在西侧城门设下埋伏——当东夷人攻破城门进入城内时,预先埋伏在屋顶的族人将滚烫的海水浇下,东夷人被烫伤后大乱,田建趁机率领勇士反击,不仅击退敌人,还缴获了一批粮食与农具。此战过后,威海城的威名传遍胶东半岛,不少小部落主动归附,盐角部的实力大幅提升。

公元前2054年秋,威海城建成。田建在晒盐区举行立国仪式,将国号定为“齐”——取自盐角部的族徽“齐鸟”(一种栖息在海边的海鸟)。仪式上,族人将晒好的海盐堆成小山,田建举起盛满米酒的陶碗,高声喊道:“从今天起,我们有盐、有鱼、有城!齐国将永远立于山海之间!”海湾内,数十艘独木舟同时鸣响渔鼓,声音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传遍了整个半岛。

三、顺德肇始:加德满都的“雪域粮仓”

加德满都在雅鲁部语言中意为“山谷中的天堂”,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谷地中,被群山环绕,巴格马蒂河穿谷而过,河谷内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种植青稞。龙启第一次发现加德满都谷地,是在一次躲避洪水的迁徙中——当他带领族人翻过一座雪山后,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谷地内绿草如茵,青稞长势喜人,巴格马蒂河缓缓流淌,岸边的野果挂满枝头。

“这里没有洪水,有吃不完的青稞,有喝不完的水,是雪山赐予我们的家园。”龙启当即决定,将部落迁徙至此。为说服反对迁徙的长老,他带着谷地的青稞与野果回到部落:“洪水能冲毁我们的家园,却冲不到这西面环山的谷地;青稞在这里能一年两熟,我们再也不用挨饿。”长老们看着的青稞粒,终于点头同意。

公元前2054年春,雅鲁部三千余人开始向加德满都谷地迁徙。迁徙路途异常艰难,族人需要翻越海拔数千米的雪山,还要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龙启让青壮年男子在前方开路,用砍刀劈砍荆棘,用石块搭建临时栈道;老弱妇孺则跟在后面,用背篓背着青稞种子与生活用品。途中,他们遭遇过雪崩与毒蛇的袭击,也因高原反应倒下了不少人,但每当看到龙启带头扛着粮食前行,族人便充满了力量。

抵达加德满都谷地后,龙启首先着手修建灌溉系统。他带领族人沿着巴格马蒂河挖掘水渠,将河水引入谷地的各个角落,确保青稞田能得到充足灌溉;同时,他还教族人用石头垒砌梯田,充分利用谷地的地形种植青稞与土豆。在防御方面,龙启利用谷地西周的高山,在进山的狭窄通道处修建了“石寨”——用石块砌成堡垒,派勇士驻守,防止外部部落的袭击。

城内的布局充满雪域特色:中心是“议事石屋”,用巨大的石块砌成,是龙启与贵族商议事务的地方;周边是居住区,用木材与泥土建成的房屋错落有致,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以抵御寒冷;谷地边缘则开辟了“药材种植区”,族人种植从雪山采摘的药材,用于治疗疾病与交换物资。

公元前2054年冬,加德满都的城寨与灌溉系统全部完工。龙启在议事石屋前举行立国仪式,将国号定为“顺德国”——寓意“顺应雪山之意,德泽部落族人”。仪式上,族人点燃篝火,跳起雪山舞,龙启则将一把用雪山玉石制成的匕首交给长子,象征着权力的传承。此时的加德满都谷地,己成为喜马拉雅南麓的“雪域粮仓”,周边的山地部落听说这里有充足的粮食与安全的庇护,纷纷前来归附。

西、山海遥隔:双国并行的文明印记

公元前2054年结束时,齐国与顺德国己在渤海之滨与喜马拉雅南麓站稳脚跟。虽然相隔万里,文明形态迥异,但两个国家的发展,都印证了早期部落“因地制宜、主动求变”的生存智慧——齐国依托渔盐资源,发展出“渔盐+贸易”的海洋文明特色;顺德国则凭借谷地的肥沃土壤,形成“农耕+药材”的雪域文明雏形。

齐国的威海城,此时己成为胶东半岛的渔盐中心。海湾内,独木舟往来如梭,族人将晒好的海盐与捕获的鱼类运往内陆,换取稻米与工具;城内的盐场里,盐工们忙着晒盐,堆积如山的海盐成为部落最珍贵的财富;稻田里,晚稻长势喜人,粮仓里的粮食足够整个部落吃到来年秋天。田建还派人驾着独木舟出海,探索更远的渔场,希望能与更东边的岛屿部落建立贸易关系。

顺德国的加德满都谷地,則成為喜馬拉雅南麓的農耕中心。巴格馬蒂河兩岸,梯田裡的青稞長勢喜人,族人們忙着收割;議事石屋裡,龍啟與貴族們正在制訂“部落法規”,規范族人的行為;藥材種植區裡,各類藥材長勢良好,成為與周邊部落交換物資的重要商品。龍啟還與雪山北側的部落達成協議,互通有無,共同抵禦強悍的游牧部落。

這一年,齊國與順德國尚未有任何交流,但海與山之間的兩束文明微光,己在各自的土地上綻放。田建站在威海的石牆上,望着波濤洶湧的渤海,心中想着如何讓族人的“漁鹽之路”走得更遠;龍啟則站在加德滿都的梯田邊,看着白雪皚皚的雪山,思考着如何讓順德國的“青稞之倉”更加豐盈。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此刻的抉擇,正為這兩片土地的文明史,刻下最初的印記。



    (http://www.220book.com/book/71F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朝争霸赛之无量之场 http://www.220book.com/book/71F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