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五章冬夜星灯照

小说: 关于邱莹莹的一切   作者:邱莹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关于邱莹莹的一切 http://www.220book.com/book/71Y7/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十五章 冬夜星灯照归人

十一月的风裹着银杏叶的碎金落进旧书店时,邱莹莹正踮脚挂新做的“冬夜星灯”灯笼。竹篾骨架是她跟着刘婆婆学的,糊了层薄纱,里面塞着晒干的桂花,灯芯点上蜂蜡,风一吹便飘出甜丝丝的香。

“小邱,往左偏三寸!”刘婆婆坐在藤椅上,膝头摊着本《东京梦华录》,“当年老周挂灯笼,总说要让月光能漏进来,照见读诗的人。”她的手背上浮着青紫色的血管,却仍把老花镜推到额头上,仔细调整灯笼的角度。

邱莹莹扶着梯子往下挪,瞥见窗台上的日历——今日是小雪节气。去年的今天,老周在医院的病床上说:“等我好了,要给大家办场‘冬夜星灯节’,让星星的光透过灯笼,落在每个人的茶杯里。”可老周终究没等到这一天,他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星轨的灯,要亮到更久以后。”

------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旧书店时,马可抱着个纸箱冲进来。他的校服领口沾着霜花,鼻尖冻得通红,却兴奋地举着个布包:“小邱阿姨!我爸出院了!”

邱莹莹接过布包,里面是双手工编织的棉袜,藏青色的毛线绣着星星图案。“我妈说,星轨的冬天冷,要给你们织双暖袜。”马可搓着手哈气,“我爸还说,等星灯节那天,他要来给大家讲‘星星的急救车’——他说当年他在工地值班,老周总把星图仪搬去工地,给工人们看星星解闷。”

“真的?”邱莹莹眼睛一亮。老周的日记里确实提过,2012年冬天,工地赶工期,工人们连续熬夜,老周便带着星图仪去工地,在活动板房里支起投影幕布,用激光笔指着星空说:“看,那是猎户座,那是天狼星,你们要是累了,就抬头看看,星星在给你们加油。”

“我爸说,他还留着当年的笔记本。”马可从纸箱里翻出本泛黄的硬壳本,封皮上写着“工地星语”。“这里面记着工人们听星星故事后的留言,有的是给老婆的思念,有的是给孩子的话……”他翻开某一页,“你看,这是钢筋工王叔叔写的:‘星星挂在天上,也挂在俺媳妇的围裙上——她给我织的毛衣,口袋里缝了颗星星。’”

邱莹莹轻轻抚过纸页上的铅笔字,墨迹有些模糊,却带着温度。她忽然想起老周说过:“星星不只是天上的,是藏在每个人心里的亮。”

------

傍晚五点,旧书店的厨房飘起甜香。

苏晚晴系着蓝布围裙,正往陶锅里倒桂花蜜:“今年做‘星星甜汤’,材料是马可妈妈帮忙采的野蜂蜜,刘婆婆腌的糖渍桂花,还有朵朵从老家带的糯米圆子。”她抬头时,发间别着朵干桂花,“朵朵说要加‘星星形状的枸杞’,我找了半天,真在她书包里找到了!”

朵朵从里屋跑出来,鼻尖沾着面粉:“小邱阿姨,我做了星星饼干!”她举着个铁盒,掀开盖子,金黄的饼干上用巧克力酱画着歪歪扭扭的星星,“给星灯节的客人吃的,吃了就能看见星星!”

话音未落,门口传来三轮车的铃声。是建材市场的王师傅,他裹着军大衣,车斗里堆着几捆竹篾:“小邱,我把村头老李家的竹林砍了些嫩竹,给你们扎灯笼用!”他搓着手笑,“老周当年教我扎灯笼,说‘竹篾要选三年生的,有韧性,像星星的光,柔中带刚’。”

邱莹莹接过竹篾,指尖触到竹节的纹路,忽然想起老周教她扎灯笼的样子:他戴着老花镜,手指粗粝却灵活,把竹篾剖成细条,绕成圆圈,“你看,这圈要圆,像月亮;那圈要扁,像星星。”

“王师傅,您怎么知道今天要扎灯笼?”她问。

王师傅挠挠头:“马可说的。他说星灯节需要竹篾,我就把攒了半年的嫩竹都砍了——反正也没人买,放着也是放着。”他的声音突然低了些,“其实……我也想给老周尽份力。当年他在工地,总给我带热乎的包子,说‘星星不会饿肚子’。”

------

晚上七点,旧书店的灯笼陆续挂起来了。

紫藤架下挂了二十盏“星星灯”:竹篾骨架糊着薄纱,里面塞着桂花,灯芯是蜂蜡浸过的棉线,点燃后,光透过薄纱,像把星星揉碎了撒在里面。门楣上挂着老周当年亲手做的“星轨大灯笼”,红绸面己经褪了色,却用金线绣着猎户座图案,风一吹,金线闪着微光,像星星在流动。

“小邱,灯笼都亮了!”刘婆婆坐在藤椅上,指着窗外。

邱莹莹抬头,只见二十盏星星灯在暮色里明明灭灭,像落在人间的星子。路灯的光被灯笼染成了暖黄色,连青石板路上的水洼都映着光,像撒了把碎星星。

“还有这个!”马可从里屋跑出来,手里举着个纸箱,“我爸说,工地剩下的LED灯串,他说‘星星的光不该只有一种颜色’。”他打开纸箱,里面是串暖黄色的灯串,灯珠圆滚滚的,像小太阳。

众人把LED灯串绕在紫藤架上,和星星灯交相辉映。暖黄的光裹着桂香,作者“邱莹莹”推荐阅读《关于邱莹莹的一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飘进旧书店的每个角落:诗会墙前,马可的《星轨的秋天》被重新装裱,旁边贴着工地星语的摘录;星图仪旁,付建坤调试着望远镜,镜头对准天空——今晚有双子座流星雨,是今年最壮观的流星雨之一。

------

晚上八点,星灯节正式开始。

旧书店的大厅里挤满了人:有社区的老邻居,有放了学的孩子,有特意赶来的天文爱好者,还有拎着保温杯来喝甜汤的环卫工。

“各位星轨的朋友,”周明远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老收音机,“今晚,我们有三个环节:听星星的故事,看星星的影子,许星星的心愿。”他打开收音机,调频到短波频道,电流杂音里传来清晰的声音:“这里是国家天文台,现在是‘冬夜星语’时间,我们将为大家讲述猎户座的故事……”

“猎户座是冬季夜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天文台的工作人员说,“它的腰带三颗星,被称为‘三星’,传说中是天帝的儿子变成的,永远守护着人间。”

“那星星会孤单吗?”扎羊角辫的小女孩问。

“不会的。”周明远笑着说,“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同伴,就像星轨的我们,看似分散,却因星星的光连在一起。”

------

九点,流星雨开始划过夜空。

旧书店的屋顶支起了三台望远镜,孩子们挤在前面,眼睛瞪得圆圆的。马可举着爸爸给的LED手电筒,给望远镜调焦距:“往左一点,再往左……看到了!是流星!”

“快许愿!”朵朵拽着邱莹莹的衣角,“我许愿爸爸每天都能陪我吃晚饭,许愿刘婆婆身体健康,许愿星轨永远不搬……”

邱莹莹望着夜空里的流星,想起老周的话:“许愿不是求星星给你什么,是把你的心意说给星星听,让它们帮你记着,等你有能力了,自己去实现。”

她转头看向诗会墙,那里贴着孩子们的愿望便利贴:“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希望星轨有更多的书”“希望马可每天都开心”……最上面一张是新贴的,马可的字迹歪歪扭扭:“希望爸爸能陪我看一百次流星雨。”

------

十点半,甜汤锅见了底。

苏晚晴端着最后几碗甜汤,分给环卫工阿姨:“婶子,您慢点儿,烫。”环卫工阿姨抹了抹嘴:“这甜汤比我家那口子煮的好喝多了,里面有星星的味道。”

王师傅蹲在门口,给三轮车盖上帆布:“我得走了,明天还要早起进货。小邱,灯笼要是坏了,随时找我——我攒了堆竹篾,随用随拿。”

马可抱着纸箱站在台阶上,看着客人们陆续离开。他突然转身,把纸箱塞给邱莹莹:“小邱阿姨,这是我爸整理的工地星语,还有一些老照片。他说,这些应该属于星轨。”

邱莹莹接过纸箱,里面除了笔记本和照片,还有张泛黄的合影:二十多个工人挤在活动板房前,老周举着星图仪,大家都仰着头笑,背后的星空亮得刺眼。

“我爸说,”马可挠挠头,“当年他们在工地看星星,觉得星星离得好远。可现在才明白,星星就在身边——在老周的星图仪里,在小邱阿姨的灯笼里,在每一个愿意抬头看天的人眼睛里。”

------

深夜十一点,旧书店的灯笼依然亮着。

邱莹莹坐在电脑前,整理论坛的新动态。在线人数显示:2137。最新的一条留言是:“我叫陈默,三十五岁。今天路过星轨,听见孩子们读诗,闻见桂花香,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星星。爷爷走了,但星星还在。我想加入星轨,当一颗会讲故事的星星。”

邱莹莹回复他:“欢迎加入。星轨的故事,永远缺一个讲述者。”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她听见窗外传来细碎的响动。抬头望去,不知何时停了风,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把银辉洒在旧书店的灯笼上、紫藤架上、诗会墙上。

刘婆婆坐在藤椅上打盹,膝头的《东京梦华录》滑落在地。邱莹莹轻轻拾起,翻到某一页,里面夹着张老照片:1998年的冬天,老周带着工人们在工地看星星,李阿姨抱着诗稿跑过来,发梢沾着雪花,脸上却笑着。

照片背面写着老周的字迹:“星星的光,是冷的,也是暖的。冷的是宇宙的温度,暖的是看星星的人心。”

邱莹莹把照片贴在胸口,忽然明白,星轨的“冬夜”从来不是寒冷的。它是老周的星图仪,是马可的纸箱,是王师傅的竹篾,是苏晚晴的甜汤,是每一个愿意靠近的人,共同燃起的火种。

而这个火种,会在冬夜的风里燃烧,在流星雨的轨迹里延续,在每一个需要光的夜晚,重新亮起。

就像此刻,旧书店的灯笼依然亮着,论坛的消息还在跳动,孩子们的笑声飘得很远很远——

所有的光,都在等待下一个归人,继续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71Y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关于邱莹莹的一切 http://www.220book.com/book/71Y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