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章 海棠春深
乾隆十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长春宫庭院里那株百年海棠开得如火如荼,粉白花瓣随风飘落,在青石板上铺成一层柔软的地毯。七十岁的玉太嫔靠在廊下的藤椅上,眯着眼看几个小宫女在花树下嬉戏。阳光透过花枝,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太嫔娘娘!"一个梳着双丫髻的汉人小宫女跑过来,手里捧着几朵完整的海棠花,"给您簪在鬓角好不好?"
玉钦微笑着点头。小宫女小心翼翼地在她银白的发髻边别上花朵,又退后两步欣赏自己的杰作:"真好看!像画上的菩萨!"
"其木格,别没规矩!"年长的满人嬷嬷急忙呵斥。
"无妨。"玉钦摆摆手,用流利的满语说道,"孩子天真烂漫,何必拘束?"她转向小宫女,切换成汉语,"其木格是满语'花朵'的意思,你可知为何给你取这个名字?"
小宫女摇摇头,眼睛亮晶晶的。
"因为你出生那年,这株海棠开得特别好。"玉钦指着院中的老树,"你阿玛是御花园的花匠,盼你如花般茁壮成长。满人汉人,父母爱子之心都是一样的。"
廊下传来脚步声。玉钦抬头,看见乾隆皇帝穿着常服走来,身后只跟着两个贴身太监。她刚要起身行礼,弘历己经快步上前按住她的肩膀:"太嫔不必多礼。"
"皇上今日怎么得空来老身这儿?"玉钦示意青柳上茶。当年的小宫女如今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嬷嬷,动作依然利索。
弘历在玉钦身旁坐下,接过茶盏:"刚批完西北军务的折子,头疼得很,想着来太嫔这儿讨杯安神茶。"他环顾西周,目光落在远处书斋里几个正在习字的小太监身上,"通文馆近来如何?"
"托皇上的福,一切顺遂。"玉钦眼中泛起欣慰的光芒,"上月又有两个汉人宫女通过满语考核,被调到绣坊当差了。还有个满人小太监,汉诗作得极好。"
弘历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太嫔,朕打算明年开恩科,准汉人学子以满语应试,满人学子也可用汉文作答。您觉得如何?"
玉钦眼睛一亮,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皇上圣明。"她顿了顿,"只是...朝中那些守旧大臣..."
"朕自有主张。"弘历年轻的面庞上闪过一丝与雍正相似的坚毅,"皇阿玛晚年常对朕说,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到了自然成。如今八旗子弟渐失勇武,汉人官员又多有才学,是该变通的时候了。"
玉钦望着这个自己曾亲手教导汉学的帝王,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岁月如梭,当年那个在书斋里与她讨论《论语》的少年,如今己成长为一个心怀天下的明君。
"皇上..."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竟沾了血丝。
"太嫔!"弘历脸色大变,"传太医!"
玉钦摆摆手:"老毛病了...不必惊动。"她喘匀了气,望向院中海棠,"这树...是我入宫第二年亲手栽的。那会儿还不及屋檐高,如今..."
弘历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海棠树粗壮的树干上布满岁月痕迹,但枝头花朵依旧娇艳如初。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玉娘娘常在这树下教他认汉字,讲汉家故事。那些关于仁政、关于民本的教诲,至今仍是他治国的圭臬。
"皇上可知道...我为何独爱海棠?"玉钦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弘历思索片刻:"可是因'海棠春睡'的典故?"
玉钦笑了:"是,也不全是。"她轻抚腕上的翡翠镯子——那只伴随她大半生的信物,"我祖母说,海棠无香,却开得坦荡。不似牡丹富贵,不如梅花孤高,就在寻常巷陌间,自开自落...却让满城春色都鲜活起来。"
她歇了口气,继续道:"满汉之间...也该如此。不必谁压倒谁,不必泾渭分明...就像这株海棠,扎根在满人的宫墙里,开的却是汉人最爱的花...相得益彰。"
弘历若有所思。一阵风过,花瓣如雪纷飞,落在两人衣襟上。
"太嫔..."他犹豫片刻,"朕一首想问,您...可曾怨恨过皇阿玛?"
玉钦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他指的是当年被诬陷下狱之事。她望向远方,目光穿过时光长廊,仿佛又看见那个雨夜,雍正亲自到慎刑司接她的场景。
"从未。"她声音轻柔却坚定,"帝王身不由己...我明白他的难处。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玉璃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何况..."她抚摸着镯子上"雍正御赐"的字样,"他后来待我...极好。"
弘历眼中闪过一丝动容。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跪地禀报:"万岁爷,军机处有紧急军报!"
"朕知道了。"弘历起身,又有些不放心地看着玉钦,"太嫔好生休养,朕改日再来陪您说话。"
玉钦微笑着目送他离去。夕阳西下,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
那夜,玉钦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里她回到了江南老家,父亲在书房挥毫泼墨,母亲在庭院里修剪花枝。忽然场景变换,她看见年轻的雍正站在海棠树下对她伸出手,眼中是她从未见过的温柔...
"太嫔娘娘?"青柳轻声呼唤,"该用药了。"
玉钦睁开眼,发现天己大亮。阳光透过窗棂,在床前洒下一地碎金。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连抬手都困难。
"青柳..."她声音微弱,"去...把孩子们叫来..."
青柳眼眶瞬间红了,她知道主子口中的"孩子们"是谁——是那些在通文馆学习的宫人,无论满汉,玉钦都视如己出。
很快,十几个年纪不一的宫人静悄悄围在床前。有满人嬷嬷,有汉人绣娘,还有几个刚入宫的小太监。他们眼中含泪,却不敢哭出声。
玉钦的目光一一扫过这些面孔,最后落在窗外那株海棠上。花开得正好,一如她初入宫那年。
"其木格..."她唤那个汉人小宫女上前,"记住...满语汉语,都是好语言...满人汉人,都是好人..."
小宫女哭着点头。玉钦又看向一个满人小太监:"阿克顿...你天资聪颖...要继续教汉人伙伴说满语..."
她的话越来越轻,目光却越来越亮,仿佛看见了很远的地方:"我走之后...书塾不要停...海棠树...好生照料..."
"太嫔!"青柳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您别说了,歇会儿吧..."
玉钦微微摇头,突然挣扎着要起身:"皇上...皇上来了..."
众人回头,果然看见乾隆皇帝匆匆踏入殿门。他显然是刚下朝,连朝服都未换。
"太嫔!"弘历快步上前,握住老人枯瘦的手,"朕来晚了..."
玉钦眼中泛起奇异的光彩。她用尽最后的力气,紧紧回握弘历的手:"皇上...老身有个心愿..."
"太嫔请说,朕一定办到。"
"希望...有朝一日..."她气息微弱,却字字清晰,"满汉终成...一家..."
话音未落,她的手突然垂下,眼睛却依然睁着,仿佛要看穿时空,亲眼见证那个融合无间的未来。
弘历红了眼眶,轻轻为她合上眼睑:"朕答应您。"
***
玉太嫔的丧礼办得极尽哀荣。乾隆皇帝不仅辍朝三日,更亲自撰写祭文,追谥她为"恭懿太嫔",褒奖她"促满汉之和,当为后世法"的功绩。出殡那日,无数受过她恩惠的宫人自发戴孝送行,队伍从长春宫一首排到神武门外。
葬礼后,乾隆下了一道特别的旨意:保留长春宫通文馆,更名为"玉氏书塾",由翰林院选派学士继续教导宫人满汉双语及文化。同时,扩大"满汉译书局"规模,系统整理翻译典籍。玉太嫔未竟的事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岁月流转,紫禁城里的主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长春宫的海棠树年年盛开。每当春风拂过,粉白花瓣如雪纷飞时,老宫人们总会对新来的小宫女、小太监讲述一个故事:很多年前,这里住着一位汉人太嫔娘娘。她医术高明,心地善良,更了不起的是,她让满人和汉人在深宫里学会了彼此尊重,一起读书认字。
"喏,看到这株海棠没?"老宫人指着枝繁叶茂的老树,"太嫔娘娘亲手栽的。她说啊,花开花落,都是自然之理,就像人心,只要种下善意的种子,终有融冰化雪、花开满园的一天。"
而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玉钦璃琅那个"满汉终成一家"的遗愿,如同这海棠花香,幽幽飘散,历久弥新。她或许不会知道,在她离世百年之后,中华民族真的如她所愿,走向了融合共生的道路。而那株见证过深宫爱恨、岁月变迁的海棠树,至今仍在故宫的某个角落,年复一年地开着花,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融合的永恒传奇。
[
(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