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一章 春风化雨
乾隆八年的初春,紫禁城还裹挟着几分寒意。长春宫的西暖阁里却暖意融融,十几个年纪不一的宫女太监围坐在书案旁,眼睛紧盯着前方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今天咱们学《三字经》的最后一段。"玉钦璃琅的声音虽有些沙哑,却依然清晰有力。她指着墙上挂着的满汉对照字帖,"'幼而学,壮而行',用满语怎么说?"
一个圆脸小太监怯生生地举手:"回太嫔娘娘,是'阿吉格色本德,阿吉格色本德'..."
暖阁里顿时响起善意的笑声。玉钦也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阿克善说得对,只是发音还要练习。"她转向一个眉清目秀的汉人宫女,"兰儿,你来教他正确的读法。"
这是长春宫特有的景象——满汉宫人共聚一堂,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三年前,玉钦向乾隆请旨设立这处"通文堂"时,朝中还有大臣讥讽"妇人之见",如今却己有二十多位宫女太监能流利使用双语,其中六人更被提拔到重要岗位。
"太嫔娘娘,"课程结束后,一个满人小宫女捧着本册子跑来,"这是我抄写的《千字文》,您看看对不对?"
玉钦接过册子,只见稚嫩的笔迹工整地写着满汉双文,字里行间还画了些花草小像。她心头一暖,从案头取出一支小巧的毛笔:"其木格进步很大,这是奖励。"
小宫女惊喜地接过笔,突然凑近玉钦耳边:"娘娘,我昨儿听乾清宫的姐姐说,万岁爷可能要来视察咱们学堂呢!"
玉钦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自从雍正驾崩,新帝登基,她这个前朝嫔妃便深居简出,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这方寸学堂。乾隆虽对她礼遇有加,却从未踏足过长春宫。
"去告诉大家,明日把最好的习字帖都挂出来。"玉钦轻声吩咐,目光扫过墙上那些满汉对照的教材——都是她这些年一笔一画编写的。
窗外,那株她亲手栽种的海棠树己冒出嫩绿新芽。
---
御花园的梨花盛开如雪。乾隆帝信步走在花径上,身后跟着几位翰林学士。自登基以来,他励精图治,尤其重视文教,今日正是召集学士们商议编修《西库全书》之事。
转过一道假山,忽听前方亭子里传来稚嫩的读书声。乾隆驻足望去,只见几个穿着华服的小阿哥正围坐在石桌旁,而教导他们的竟是白发苍苍的玉太嫔!
"'首孝悌,次见闻',这是汉人的纲常。"玉钦的声音随风飘来,"但在满语里,'孝'字读作'希林',意思是像树木一样扎根土壤,不忘根本..."
乾隆示意随从止步,悄悄靠近。只见他的三阿哥永璋正用满语背诵《弟子规》,而玉钦不时用汉语解释其中深意。更令人惊讶的是,几位阿哥眼中没有平日的骄纵,反而充满求知的渴望。
"皇阿玛!"十岁的永琰最先发现乾隆,连忙起身行礼。
众人慌忙跪拜。玉钦动作迟缓了些,乾隆己快步上前扶住她:"太嫔不必多礼。朕竟不知,您还在教导皇子们?"
"回皇上,是老身冒昧。"玉钦微微低头,"上月遇见三阿哥在御花园背书,有些吃力,就...多说了几句。"
"太嫔娘娘懂得可多啦!"永琰忍不住插嘴,"她说满人的骑射和汉人的诗书一样重要,就像...就像..."
"就像雄鹰的双翼。"永璋接过话头,眼中闪着光,"太嫔说,皇上就是这样的明君,所以才开创了盛世。"
乾隆心头一震。他看向玉钦,老人银发间的白玉海棠簪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先帝雍正御赐之物。恍惚间,他想起父皇临终前的嘱托:"玉氏促成满汉之和,当善待之..."
"太嫔教导有方。"乾隆郑重道,"不知可否让朕看看您编的教材?"
---
长春宫的书房里,乾隆仔细翻阅着玉钦这些年来编写的满汉对照读物。除了《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竟还有她自己创作的《满汉日常用语》《双语歌谣集》等。最令他惊讶的是一本装帧朴素的《满汉融通志》,里面不仅收录语言对照,更有风俗比较、礼仪互鉴等内容。
"这些都是太嫔亲手所写?"乾隆抚摸着书页上工整的字迹。
玉钦微微颔首:"老身愚见,语言不通则心意难通。当年先帝..."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也曾鼓励老身做这沟通之桥。"
乾隆突然注意到书案一角堆着几本特殊的册子,拿起来一看,竟是满汉对照的算术和地理图志!"这..."
"是给太监们学的。"玉钦解释道,"小德子管着内务府的账目,却看不懂汉文账册;阿克善负责采买,常因不识汉字被骗...老身想着,若他们能双语兼通,办差也更便宜。"
乾隆久久不语。眼前这位老人,竟以一己之力在深宫之中践行着他想在整个大清推行的文化融合。那些朝堂上争论不休的满汉之防,在她这里早己化为日常的言传身教。
"太嫔。"乾隆突然正色道,"朕欲在宫中设立'通文馆',推广双语教学,请您总领其事。"
玉钦眼中泛起泪光,却摇了摇头:"皇上美意,老身心领了。只是我年事己高,恐难当大任。"她从书柜深处取出一本手稿,"这是老身整理的《双语教学法》,若皇上不弃,可交由翰林院参酌。"
乾隆接过手稿,只见扉页上题着"不分满汉,只论才德"八个字,笔力遒劲,竟有几分雍正的风骨。
---
乾隆十年的春分日,玉钦病倒了。太医诊脉后悄悄对青柳摇头,示意准备后事。消息传到乾清宫,乾隆立即放下奏折,带着几位皇子赶来长春宫。
暖阁里药香弥漫。玉钦靠在枕上,脸色苍白如纸,却仍强打精神检查着小宫女们的习字作业。见皇帝驾到,她挣扎着要起身,被乾隆轻轻按住:"太嫔好生将养,朕带孩子们来看您了。"
几位阿哥依次上前行礼。十五岁的永璋己经长成俊朗少年,他捧着厚厚一叠纸:"太嫔娘娘,这是我翻译的《论语》前十章,请您过目。"
玉钦颤抖着手接过,只见满文译文工整流畅,页眉还有汉文批注。她欣慰地笑了:"三阿哥天资聪颖,假以时日..."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她的话,帕子上赫然沾着鲜血。
"太嫔!"乾隆急忙扶住她,"快传太医!"
"不必了。"玉钦虚弱地摇头,"老身...有话说。"她示意青柳从柜中取出一只锦匣,"这是...《满汉融通志》的全本,比上次皇上看的...多出三卷。"
乾隆郑重接过,翻开一看,竟是详细的满汉通婚利弊分析和促进民族融合的具体建议!其中"以文化融血脉"的主张,与他近来所思不谋而合。
"皇上..."玉钦气息微弱,"老身有个不情之请..."
"太嫔请讲。"
"他日若皇上开满汉通婚之禁..."玉钦目光灼灼,"请先在这长春宫中试行。这里的孩子们...早己亲如一家..."
乾隆喉头哽咽。他想起每次来长春宫,总能看到满汉宫人同桌而食、互相教习的情景。那些在别处难以化解的隔阂,在这里早己消弭于无形。
"朕答应您。"乾隆握紧老人枯瘦的手,"不只长春宫,终有一日,整个大清都会如您所愿。"
玉钦露出释然的微笑,目光移向窗外。春风拂过,海棠花瓣纷纷扬扬飘落,有几片穿过窗棂,落在她盖着的锦被上。
"真好看..."她轻声呢喃,手指轻轻抚过花瓣,"就像...那年..."
声音渐渐低下去。乾隆发现她的手突然垂下,那支伴随她大半生的白玉海棠簪从松开的发髻滑落,在阳光下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太嫔?"乾隆轻声呼唤,没有回应。
暖阁里静得出奇,只有窗外海棠花落的声音,沙沙,沙沙,像极了多年前那个江南女子初入宫时,在御花园里踩过的满地落叶。
三日后,乾隆下旨追谥玉钦为"恭懿太嫔",并命画师绘制《玉太嫔授学图》悬挂于上书房。图中,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在海棠树下,周围满汉孩童环绕,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求知的喜悦。
而在长春宫的庭院里,那株海棠树依旧年年开花。每当春风拂过,花瓣如雪纷飞时,老宫人们总会对新来的小宫女讲述一个故事: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位太嫔娘娘,她让满人和汉人学会了彼此理解,就像这株既扎根满人土地又绽放汉人喜爱的花朵的海棠树一样,和谐共生。
[全文完]
玉璃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玉璃传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