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太阳把晒谷场晒得发烫,新收的稻谷摊在竹席上,像铺了层流动的金箔。林辰站在场边的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围着沈技师,听他讲如何分辨稻谷的干湿。老头抓了把谷粒,往石碾上一撒,“哗啦”一声,的谷粒滚得远,瘪粒却就近停下。
“瞧见没?”沈技师拍掉手上的糠,“这就跟看人一样,内里扎实的,经得住摔打。”张婶的孙子蹲在竹席旁,用小簸箕把瘪粒捡出来,簸箕沿都磨出了毛边,是他用了三年的“宝贝”。“沈爷爷,这些瘪粒能喂鸡不?”孩子举着簸箕问,阳光照在他汗津津的脸上,亮得像颗新谷。
“咋不能?”沈技师笑得胡子来,“鸡吃了长肥,下的蛋给你们蒸蛋羹,这不也是物尽其用?”远处传来三郎的吆喝声,他正指挥着后生们把晒干的稻谷装袋,新做的粮袋是靛蓝色的,上面绣的稻穗图案在阳光下泛着白光——那是苏婉带着妇女们绣了半个月的成果。
“林先生,过来看看孩子们的画!”苏婉抱着一卷麻布走过来,布上是孩子们画的《晒谷图》,用植物染料涂的色,金黄的谷堆旁,稻草人戴着军帽,旁边还画着个嵌着稻种的弹壳,壳上歪歪扭扭写着“英雄”二字。“教书先生说,要把这画挂在学堂墙上,让新来的娃娃都知道这稻子的来历。”
林辰摸着布上的颜料,指尖沾着点草绿色——是用艾草汁调的。他想起去年此时,孩子们画的弹壳还带着怯生生的线条,如今却敢用最鲜亮的颜色,把心里的敬意涂得满满当当。
晒谷场的石碾旁,几个后生正围着沈技师新做的风车。风车的扇叶是用旧铁皮改的,转起来“呼呼”响,谷粒从漏口落下,糠皮被风扬出去,像撒了把碎雪。“这玩意儿比去年的又快了两成!”三郎往进料口倒着谷粒,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沈师父说,等冬天农闲了,咱们再改个电动的,接上发电机,省得费力气。”
“电动的?”张婶的孙子凑过去,小手摸着风车的铁皮,“是不是像城里电灯那样,一按开关就转?”三郎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弹壳做的哨子,吹了声清亮的响:“等做出来,第一个让你试!”
日头偏西时,晒谷场的谷堆己经堆成了小山。沈技师让后生们把那几袋“弹壳稻”种子单独堆着,用红布盖得严严实实。“这是给明年试验田留的,”老头蹲在旁边抽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得让娃娃们亲手播下去,才知道啥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孩子们提着小竹篮,把散落的谷粒捡进篮里,篮沿的稻壳越积越厚,像镶了圈金边。有个孩子突然指着天边喊:“看云彩!像稻穗!”众人抬头望去,晚霞果然像铺了满地的新谷,一层层漫过天际,把晒谷场染成了暖融融的红。
林辰望着那片晚霞,听着风车的“呼呼”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远处传来的鸡鸣,突然觉得,这晒谷场就像块巨大的画布,老一辈人用汗水打底,中年一代用勤恳勾勒,孩子们则用天真涂上最鲜亮的色。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就像这红布盖着的种子,看似沉默,却在每道纹路里,都刻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晚风带着谷香吹过来,掀动了孩子们的画。布上的稻草人在风里轻轻晃,像在和晚霞打招呼。林辰知道,这幅《晒谷图》会一年年添上新的笔触,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希望,永远有新的色彩,在阳光下,在汗水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心里,慢慢铺展。
作者“龙麟凤武”推荐阅读《铁血会战:系统加持的抗战路》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4J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