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九月,山西矿山的秋老虎依旧肆虐,正午的太阳把矿洞外的空地晒得发烫,矿工们下工后,大多瘫坐在宿舍门口的树荫下,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可最近,不少矿工却没心思歇着——矿山周边没有医馆,家属们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腿疼,只能硬扛着,要是赶上孩子发烧、老人咳嗽,就得雇马车往十几里外的县城送,一来一回要大半天,不仅花钱,还耽误矿工上工。
矿工老陈的媳妇前几天受了凉,一首咳嗽,夜里咳得睡不着觉,孩子也跟着发起了低烧。
老陈急得团团转,下工后没顾上吃饭,就想雇马车送媳妇去县城看病,可一问车费,要花掉他三天的工钱,犹豫了半天,还是把钱揣了回去,只在矿山旁的小杂货铺买了点草药,煮给媳妇喝,可喝了两天,一点效果都没有。
“老陈,你媳妇咋样了?”唐正国这天来矿山巡查产量,看到老陈蹲在宿舍门口唉声叹气,手里还攥着一包草药,赶紧走过去问。
老陈抬起头,眼里满是红血丝:“唐队长,俺媳妇还咳着,孩子也低烧不退,想去县城看病,可车费太贵,俺实在舍不得……这矿山要是有个医馆就好了,家属看病也不用这么折腾。”
唐正国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在矿山转了一圈,又问了十几名矿工,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烦恼——家属缺医少药,成了矿工们最大的牵挂,有的矿工甚至因为担心家里的老人孩子,上工时频频走神,差点出了安全事故。
当天晚上,唐正国就把这事跟苏婉说了。
苏婉听完,立刻说:“咱不能让矿工们既操心工作,又担心家人!不如在矿山旁建个小型医疗点,从根据地请医生来坐诊,再备些常用药品,家属们有个小病小痛,不用跑县城就能看好,矿工们上工也能安心。”
“我也是这么想的!”唐正国点头,“矿山旁有间闲置的老房子,刚好能改造成医疗点,我明天就带队员们去收拾,你去根据地跟陈大夫商量,让他来医疗点坐诊,再找两名细心的妇女,跟着陈大夫学些基础的护理知识,帮忙抓药、换药。”
第二天一早,唐正国就带着二十名队员,扛着铁锹、锄头、油漆往闲置老房子走。
队员们先把房子里的碎石、杂草清干净,再把破损的窗户修好,用石灰把墙壁刷白,又在院子里搭了个棚子,用来给病人候诊;苏婉则去了根据地卫生所,跟陈大夫商量。
陈大夫一听是给矿工家属建医疗点,立刻答应:“矿工们辛苦,家属看病难,我去坐诊是应该的!我再把卫生所里剩下的常用药品带上,先应急。”
苏婉又在村里找了两名细心的妇女,张婶和李大嫂,两人之前在产妇护理培训中学过基础护理,愿意跟着陈大夫去医疗点帮忙。
张婶笑着说:“苏同志,你放心,俺们一定好好学,帮陈大夫打下手,让家属们能看好病!”
可收拾好医疗点、请好了医生,新的难题又来了——陈大夫带来的药品太少,只有少量的退烧药、止咳药和外伤药,根本不够矿工家属用,要是遇到稍微重点的病,还是没辙。
苏婉正想着要不要给北平的老周发报,让他帮忙找找药品,就接到了楚云飞派来的士兵送来的消息——楚云飞听说矿山要建医疗点,特意从军需仓库调了一批常用药品,让士兵送过来,还说要亲自来看看。
当天下午,楚云飞就带着两辆卡车来了,卡车上装满了药品,有退烧药、止咳药、消炎药,还有治疗外伤的药膏、纱布,甚至还有少量的儿童用药。
楚云飞跳下车,走到唐正国和苏婉面前,笑着说:“唐老弟,苏同志,我听说你们要给矿工家属建医疗点,特意调了些药品过来。矿工们天天在矿洞里辛苦干活,是根据地的功臣,他们的家属健康也得保障,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
苏婉赶紧让人把药品搬下来,一一清点,看着满满一屋子的药品,心里满是温暖:“楚长官,真是太谢谢您了!有了这些药品,医疗点就能正常运转了,家属们看病再也不用愁了!”
楚云飞又走进医疗点,看了看候诊棚、诊室和药房,点头说:“这医疗点收拾得不错,干净又整齐。我还让人从县城请了一名懂儿科的老中医,明天就来医疗点坐诊,孩子看病也能更放心。”
矿工们听说医疗点有了药品,还会来儿科老中医,都激动得跑到医疗点门口,老陈握着楚云飞的手,哽咽着说:“楚长官,谢谢您!俺媳妇和孩子终于能在家门口看病了,俺上工也不用再操心了!”
三天后,矿山小型医疗点正式开业。
一大早,矿工家属们就排起了长队,有的带着发烧的孩子,有的扶着咳嗽的老人,还有的自己来拿治疗腰酸腿疼的药。陈大夫坐在诊室里,仔细地给病人把脉、问诊,张婶和李大嫂在药房里抓药、包药,忙得不亦乐乎;下午,儿科老中医也来了,专门给孩子看病,还教家属们怎么给孩子退烧、预防感冒。
老陈的媳妇喝了陈大夫开的止咳药,两天就不咳了,孩子的低烧也退了。
老陈下工后,特意带着媳妇和孩子来医疗点道谢:“陈大夫,谢谢您!您的药真管用,俺媳妇和孩子都好了!”
陈大夫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家属有啥不舒服,随时来就行。”
医疗点开业后,矿工们再也不用为家人看病奔波,上工时也没了牵挂,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之前因为担心家人,上工频频走神的矿工,现在专注于工作;有的矿工甚至主动申请加班,说要把之前耽误的产量补回来。唐正国每月统计产量时,发现矿山的产量稳中有升,比医疗点开业前多了近两成。
楚云飞后来又来矿山看过几次医疗点,见矿工家属们看病方便,矿工们工作安心,笑着对唐正国说:“唐老弟,咱这医疗点没白建!保障了家属的健康,也稳住了矿工的心思,矿山产量也上去了,真是一举多得!以后要是药品不够了,再跟我说,我再给你们调。”
“是啊,多亏了你送来的药品和儿科老中医。”唐正国说,“以后咱再让陈大夫教矿工们一些基础的急救知识,比如矿洞里要是遇到外伤,怎么先止血、包扎,这样矿工们在矿洞里工作,也多了份保障。”
傍晚时分,矿洞下工的铃声响起,矿工们说说笑笑地走出矿洞,有的首接去医疗点给家人拿药,有的则往宿舍走,准备给媳妇孩子做饭。
医疗点的灯还亮着,陈大夫正在给最后一名病人问诊,张婶和李大嫂在收拾药房,院子里满是温馨的气息。
苏婉站在医疗点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
她知道,这个小小的医疗点,不仅解决了矿工家属缺医少药的难题,更给了矿工们一份安心——只要家人健康有保障,矿工们就能安心工作,矿山就能稳定产矿,根据地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74J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