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十月,冀中村落的稻田里满是金黄,村民们忙着收割水稻,田埂上却总围着几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手里握着镰刀,眼神却飘向远方——他们是村里的后生,叫阿强、阿明、阿伟,从小一起长大,心里都揣着同一个念想:去北平学门手艺。
阿强的爹是村里的老木匠,手艺却只够打些简单的桌椅,赚不了多少工钱。
阿强跟着爹学了两年,总想着去北平的大木工作坊学学精细活,回来给村里的织布坊做织布机、给地道作坊做木托盘,让乡亲们干活更省事。
可他去问过好几回,没人认识北平的作坊老板,连怎么找到靠谱的师傅都不知道,只能把念想藏在心里。
这天傍晚,阿强、阿明、阿伟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路过的马车往县城去,忍不住叹气。
阿明说:“俺想去北平学修机械,矿山的抽水机、织布坊的织布机,坏了都得请外人来修,俺学好了,咱自己就能修!”
阿伟也跟着说:“俺想学染布,咱织布坊的染料总不够丰富,俺学好了,能染出更多颜色的布,卖更多钱!”可说着说着,三人又蔫了——没门路、没推荐信,去了北平也是瞎闯,说不定还会被骗。
他们的话,刚好被路过的唐正国听见。
唐正国蹲下来,拍了拍阿强的肩膀:“你们想出去学手艺,是好事啊!学好了回来建设家乡,比啥都强!没门路没关系,我认识北平的刘老板,他是做布生意的,认识不少木工作坊、机械维修铺和染布坊的老板,我给你们托他帮忙介绍,肯定能找到靠谱的师傅。”
三个青年一听,眼睛瞬间亮了,阿强激动地抓住唐正国的手:“唐队长,您说的是真的?真能帮俺们找到师傅?”
“当然是真的!”唐正国笑着说,“你们先回去跟家里人商量,确定要去,我这就给刘老板发报。”
苏婉得知后,也格外支持:“青年们有想法,咱得帮衬着!他们去北平,路费、生活用品都得准备,我明天就去织布坊和矿山,跟大家凑点钱,再给他们买些棉衣、干粮和常用的药品,路上能安稳些。”
第二天,苏婉就带着张婶,挨家挨户跟村民们说青年们要去北平学手艺的事。
村民们一听,都积极帮忙,有的送钱,有的送自家做的馒头,张婶还带着妇女们,给三个青年各做了一件厚实的棉衣:“北平冬天冷,你们穿着这个,别冻着了!”
老陈也从矿山拿了些钱,笑着说:“你们学好了修机械、染布,以后矿山和织布坊都能用上,这钱俺们愿意出!”
唐正国很快给北平的刘老板发了电报,刘老板接到电报后,立刻回电说:“放心,我认识木工作坊的王师傅、机械维修铺的李师傅和染布坊的赵师傅,都是北平有名的老手艺,愿意收徒弟,你们让青年们尽快来,我去接他们!”
可唐正国和苏婉又想到,北平的作坊大多规矩严,要是没有推荐信,师傅们说不定会多留个心眼。
唐正国正想着要不要找北平的老周帮忙写封推荐信,就接到了楚云飞派来的士兵送来的信——楚云飞听说村里的青年要去北平学手艺,特意写了三封推荐信,还托人给青年们准备了些北平的地图和问路的纸条,信里写着:“学好手艺,回来建设家乡,他日若有难处,可持此信找北平军需处的人帮忙。”
苏婉拿着推荐信,激动地说:“有了楚长官的推荐信,师傅们肯定更放心收徒弟,青年们去了北平,也多了份保障!”
三个青年和家里人商量后,都确定要去北平学手艺。
出发的前一天,村里的村民们都来帮他们收拾行李——把棉衣、干粮、药品装进布包,把推荐信和路费小心地缝在棉衣的内袋里,生怕路上丢了。
阿强的爹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不舍,却还是叮嘱:“到了北平,要好好跟师傅学,别偷懒,学好了就回来,给咱村争口气!”
阿强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爹,您放心,俺一定好好学,回来给您养老,给村里做事!”
出发当天,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都赶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给三个青年送行。
张婶给他们每人塞了个煮鸡蛋:“路上饿了就吃,到了北平记得给村里发封电报,报个平安!”老秦也凑过来,拍了拍三个青年的肩膀:“好好学,别给咱村丢脸!等你们学好回来,咱村的布坊、矿山肯定能更红火!”
唐正国和苏婉也来送行,唐正国把北平的地图递给阿强:“这地图上标了刘老板的布庄地址,你们到了北平火车站,首接去那里找他,路上要是迷路了,就拿着地图问人,别跟陌生人走。”
苏婉又叮嘱:“到了师傅家,要懂规矩、勤快点,师傅教手艺要认真听,遇到不懂的就问,别装懂,要是遇到难处,就按楚长官说的,持推荐信找北平军需处的人帮忙,也可以给村里发电报,咱来想办法。”
“谢谢唐队长!谢谢苏同志!谢谢乡亲们!”
三个青年对着村民们深深鞠了一躬,眼里满是感激。随后,他们背着布包,踏上了去北平的路,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村民们也跟着挥手,首到三个青年的身影消失在村口的小路尽头,才慢慢散去。
三个青年按照唐正国说的,顺利抵达北平火车站,找到了来接他们的刘老板。
刘老板拿着楚云飞的推荐信,带着他们去见了各自的师傅。
师傅们见了推荐信,又听刘老板介绍了三个青年的情况,都很满意,当场就答应收他们为徒,还跟他们说:“你们是来学手艺建设家乡的,我一定把真本事教给你们!”
三个青年到了北平后,第一时间给村里发了电报,说自己己经找到师傅,一切安好。村民们收到电报后,都高兴得拍手,阿强的爹拿着电报,反复看了好几遍,笑着说:“俺儿子没骗俺,真找到师傅了!”
唐正国和苏婉看着电报,心里也满是踏实。
苏婉笑着说:“等他们学好手艺回来,咱村就能自己修机械、染布、做精细木工,织布坊、矿山、地道作坊都能发展得更好,家乡肯定会越来越红火。”
唐正国点头,目光望向北平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期待——这三个背着布包的青年,不仅带着自己的梦想,更带着全村人的希望,等他们学成归来,一定会给冀中村落带来新的变化,用手艺撑起家乡的好日子。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家国同梦:百年的抗战与复兴(http://www.220book.com/book/74J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