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春末,冀中芦苇荡褪去枯黄,冒出连片的新绿,风一吹,芦苇秆轻轻摇曳,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杀机。
唐正国带着小队刚完成一次对日军粮道的袭扰,还没来得及撤离,就接到侦查员急报——日军调集了八艘汽艇,带着一个小队的兵力,正沿着芦苇荡的河道展开地毯式搜捕,扬言要“肃清苇荡里的八路军”。
“队长,鬼子的汽艇上都架着重机枪,硬拼肯定不行!”小李蹲在芦苇丛里,压低声音说,手里的步枪紧紧攥着。
唐正国趴在水边,透过芦苇缝隙望去,远处的河面上,日军汽艇的黑影正快速逼近,马达声打破了苇荡的宁静。
他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指着身边的芦苇秆:“小李,带几个人,把稻草扎成假人,穿上咱们的旧军装,插在芦苇丛里,吸引鬼子的火力!”
又转头看向苏婉:“你带两个水性好的队员,潜水靠近汽艇,把磁铁炸弹贴在船底——这玩意儿吸附力强,鬼子肯定发现不了。”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小李带着人,用镰刀割下粗壮的芦苇秆,快速扎成一个个稻草人,套上破旧的灰布军装,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潜伏的战士。
苏婉则和两个队员脱下外套,只穿单衣,腰间绑着磁铁炸弹,悄悄钻进冰冷的河水里,朝着日军汽艇的方向游去。
河水刚没过胸口,带着初春的寒意,苏婉咬着牙,尽量让身体贴近水面,避免被日军发现。汽艇越来越近,马达声震得水面微微颤抖,她能清楚地看到日军士兵趴在船舷上,端着枪西处张望。
“就是现在!”苏婉对着身边的队员使了个眼色,三人同时潜入水中,游到最近一艘汽艇的船底。他们屏住呼吸,快速将磁铁炸弹贴在船底的钢板上,炸弹上的引线顺着水流,悄悄漂向芦苇丛深处——这是唐正国特意改装的引线,只要拉动远处的绳索,就能引爆所有炸弹。
贴完最后一艘汽艇的炸弹,苏婉和队员们悄悄游回芦苇丛。
此时,日军的汽艇己经闯进了“稻草人埋伏圈”,一个日军士兵指着芦苇丛里的稻草人,大喊:“那里有八路军!开枪!”
重机枪瞬间开火,子弹密集地射向稻草人,芦苇秆被打得断落纷飞。日军汽艇一艘接一艘地冲进埋伏圈,完全没注意到船底的危险。
唐正国趴在芦苇丛里,看着日军全部进入预定区域,猛地挥手:“拉引线!”
队员们立刻拉动绳索,只听“轰隆!轰隆!”一连串巨响,八艘汽艇的船底同时爆炸,钢板被炸开一个个大洞,河水疯狂涌入。
汽艇瞬间失去平衡,有的倾斜着沉了下去,有的首接翻扣在水面上,日军士兵纷纷掉进水里,挣扎着喊救命。
“冲啊!”唐正国大喊一声,带着队员们从芦苇丛里冲出来。有的队员抄起事先准备好的鱼叉,朝着水里的日军猛刺;有的挥舞着镰刀,砍向试图爬上岸的日军;苏婉则端着步枪,精准地射击着远处试图逃跑的日军小队长。
水里的日军穿着厚重的军装,加上不识水性,很快就成了活靶子。
一个日军士兵刚浮出水面,就被小李一鱼叉刺中肩膀,疼得惨叫一声,又沉了下去。另一个日军小队长想要游泳逃跑,苏婉抬手一枪,子弹正中他的后脑勺,他瞬间没了动静。
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河里的日军渐渐没了声息,水面上漂浮着日军的尸体和汽艇的残骸。
队员们站在岸边,喘着粗气,脸上满是胜利的笑容。小李拎着一把沾满血的鱼叉,兴奋地说:“队长,咱们这次全歼了鬼子,一个都没跑掉!”
唐正国走到水边,看着漂浮的汽艇残骸,笑着说:“这芦苇荡,真是成了鬼子的阎王殿!以后再敢来,照样让他们有来无回!”
苏婉走过来,擦了擦脸上的水珠,笑着说:“还是你这个‘稻草人诱敌’和‘磁铁炸弹’的主意好,不然咱们哪能这么容易打赢。”
队员们开始打扫战场,从日军的尸体上搜出不少弹药和干粮。
一个年轻的队员拿着一把日军的军刀,兴奋地说:“队长,你看,这把刀真锋利,以后我就用它来杀鬼子!”
唐正国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不过要记住,武器再好,也要靠脑子打仗,只有多动脑筋,才能以少胜多,打更多的胜仗。”
晚霞满天,落日的余晖洒在芦苇荡上,给绿色的芦苇秆镀上了一层金边。
唐正国带着队员们,扛着缴获的武器,朝着根据地方向走去。芦苇荡里的河水渐渐恢复平静,仿佛刚才的激战从未发生过,但那些沉入水底的日军尸体,却无声地诉说着八路军的英勇。
路上,小李不解地问:“队长,为什么不用手榴弹首接炸汽艇,非要用磁铁炸弹啊?”
唐正国笑着解释:“手榴弹扔不了那么远,而且容易被鬼子发现。磁铁炸弹贴在船底,鬼子根本察觉不到,等他们进入埋伏圈,一炸一个准,这叫出其不意!”
苏婉也补充道:“而且稻草人的作用也很大,吸引了鬼子的火力,让他们以为咱们在正面埋伏,没想到咱们早就绕到了他们的船底。
”队员们听了,纷纷点头称赞,心里对唐正国和苏婉的战术更加佩服。
天渐渐黑了,队员们的身影消失在芦苇荡深处。
唐正国回头望了一眼这片见证了胜利的芦苇荡,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利用好这里的地形,打更多的胜仗,把日军彻底赶出冀中平原,赶出中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74J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