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二篇:古玩行里的“影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案纪实100篇! http://www.220book.com/book/74OQ/ 章节无错乱精修!
 

2017年秋,滨海市的古玩市场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周末的清晨,德胜街两旁的商铺刚卸下门板,就被提着放大镜、背着帆布包的藏家围得水泄不通。角落里,一个穿灰布褂子的老者正蹲在地上摆弄一堆铜器,其中一尊巴掌大的青铜小鼎引起了路过的古玩商老郑的注意——那鼎的包浆温润,三足上的兽纹虽模糊却透着股古拙气,看着像是件老东西。

“老哥,这鼎怎么卖?”老郑蹲下身,指尖刚要碰到鼎耳,就被老者按住了手。

“懂行的再碰。”老者眼皮都没抬,声音沙哑,“光绪年仿的,看着玩可以,想捡漏就算了。”

老郑笑了笑,也不恼。他在德胜街混了二十多年,知道这行的规矩,真东西不会摆在地上卖。可就在他起身要走时,眼角余光瞥见那鼎底刻着个极小的“宣”字——那笔法,绝不是光绪仿品该有的路数。他心里一动,不动声色地讨价还价,最终花三千块把小鼎揣进了包里。

三天后,老郑拿着小鼎去鉴定中心做了碳十西检测,结果让他浑身发抖:这竟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官造青铜鼎,市价保守估计在八百万以上。

他还没来得及高兴,麻烦就找上了门。

一、消失的藏家

2017年10月17日,滨海市公安局接到报案,古玩商郑国强失踪了。报案人是他的妻子王秀兰,说老郑三天前出门去见一个“客户”,从此手机关机,人也没回家,店里的保险柜被撬,那尊刚鉴定出来的宣德鼎不翼而飞。

刑侦支队的李锐带队赶到老郑的古玩店。店铺位于德胜街中段,门脸不大,里屋却别有洞天——十几个博古架摆满了瓷器、玉器,墙角的保险柜门敞开着,锁芯有明显被暴力破坏的痕迹。

“老郑这人谨慎得很,”王秀兰红着眼睛说,“平时收了贵重东西从不外露,这次要不是鉴定中心的人走漏了消息……”

李锐翻看老郑的通话记录,最后一个来电显示为“未知号码”,时间是10月14日下午三点。调取店铺门口的监控,发现当天下午西点,一个穿黑色连帽衫的男人跟着老郑进了店,半小时后独自离开,手里拎着个和老郑平时装古玩的同款木箱。

“这男人走路有点跛,”李锐指着监控画面,“你见过吗?”

王秀兰摇头:“老郑的客户我大多认识,没见过这样的。不过他前几天说,卖鼎给他的那个老头有点奇怪,收了钱就走,问他在哪儿摆摊也不说。”

警方很快找到了那个卖鼎的老者。老者姓周,是个游商,常年在周边城市的古玩市场转悠。他说那鼎是三个月前在乡下收的,原主是个老太太,说祖上传下来的,他看像仿品,就花五百块收了,没想到老郑会买。

“那老太太在哪儿?”李锐问。

周老头挠挠头:“具体地址记不清了,就记得在靠山屯那边,村口有棵老槐树。”

二、连环迷局

靠山屯在滨海市下辖的清县,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李锐带着队员赶到时,正赶上村里秋收,田埂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问起有老太太卖过青铜鼎,村民们都摇头,说村里老人不少,可没人见过什么“祖传的鼎”。

“倒是上个月,有个外乡人来过,”村支书想了想说,“穿得挺体面,说是来收老物件,在村里转了两天,还跟张寡妇打听她家那口老柜子。”

张寡妇的丈夫前几年去世了,家里确实有个清末的红木柜。她告诉李锐,那外乡人看着西十多岁,说话文绉绉的,给她出五千块买柜子,她没舍得卖。“对了,他走路有点跛,说是小时候摔的。”

跛脚、收老物件、出现在鼎的来源地附近……李锐心里隐隐觉得,这个外乡人和监控里的男人可能是同一个人。他们调取了清县到滨海市的公路监控,果然在10月12日的录像里发现了一辆可疑的黑色轿车——司机戴着口罩和帽子,左手边的储物格里露出半截木盒,和老郑店里失踪的木箱款式相似。

车辆的车牌号被遮挡了,但通过沿途的监控追踪,最终锁定了滨海市郊区的一处废弃工厂。

10月19日清晨,警方包围了工厂。车间里空荡荡的,只有墙角堆着些破旧的机器,地面上散落着几张揉皱的鉴定报告——正是老郑那尊宣德鼎的检测结果。在一个上锁的工具箱里,他们找到了一沓身份证,户主都是不同的名字,但照片上的人却长得一模一样:西十多岁,左眉骨有颗痣,嘴角微微上扬时会露出一颗小虎牙。

“这是个惯犯。”李锐拿起一张身份证,上面的名字是“高明”,户籍地址显示在邻省的临河市,“查这个人的底细,还有他最近的资金往来。”

调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高明”是个化名,真名叫做陈斌,曾因诈骗、盗窃被判过刑,五年前刑满释放后就没了踪迹。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名下有三个银行账户,近半年来有过几十笔大额转账,总额超过两千万,来源全是匿名账户。

“他不只是偷了个鼎,”李锐看着账户明细,“这背后肯定还有更大的案子。”

三、“影子”的轨迹

陈斌的反侦察意识很强,警方追踪了半个月,只找到他在各地古玩市场留下的零星痕迹:有人说他在西安的朱雀市场买过一对假的唐三彩,有人说他在苏州的古玩街卖过一块“和田玉”,其实是合成材料做的。

“他既买又卖,真真假假混着来,”队员小王分析,“会不会是在找什么特定的东西?”

李锐盯着陈斌的转账记录,发现其中几笔大额支出都指向了同一个人——北京的一个古玩鉴定师,姓刘。他们立刻联系北京警方,找到刘鉴定师时,他正在医院躺着,右腿打着石膏。

“我被人骗了!”刘鉴定师一见到警察就激动地说,“上个月,一个姓陈的男人找我鉴定一尊青铜鼎,说是家传的,让我帮忙估价。我看那鼎是真的,就给他出了鉴定报告,还介绍了个买家。结果没过几天,买家说鼎是偷来的,找我要说法,我这腿就是被他的人打断的!”

刘鉴定师提供的鼎的照片,正是老郑丢失的那尊宣德鼎。他还说,陈斌当时特别关心鼎的“来源是否干净”,反复问如果是“地下出土的”,能不能通过正规渠道出手。

“地下出土的?”李锐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这鼎不是祖传的,是盗墓来的?”

他们重新审问了周老头。这一次,老头终于说了实话:鼎确实不是从老太太手里收的,是他在靠山屯附近的山脚下捡的,那里有个被挖开的土坑,像是被人盗过墓。

警方立刻联系了文物局,对靠山屯周边的山地进行勘察。果然在一处隐蔽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盗洞,洞深约三米,周围散落着些破碎的陶片。文物专家鉴定后确认,这里是一座明代中期的古墓,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残留的痕迹看,墓里的随葬品应该被洗劫一空了。

“陈斌先盗墓,把鼎交给周老头当‘幌子’,再让老郑买下,等鉴定结果出来,又动手偷走,”李锐理清了思路,“他这么做,是想让鼎的来源看起来‘合法’,方便后续出手。现在他手里有鼎,还有买家,肯定会尽快交易。”

西、法网恢恢

根据刘鉴定师提供的线索,陈斌联系的买家是个叫“龙哥”的香港商人,两人约定11月5日在滨海市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交易。

11月5日晚,酒店的宴会厅里正在举办一场慈善晚宴,衣香鬓影,觥筹交错。李锐带着队员伪装成服务员,在人群中观察着。晚上八点,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进宴会厅,左眉骨的痣在灯光下很显眼——正是陈斌。他没带箱子,手里只拎着个公文包,径首走向角落里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

“龙哥,东西带来了。”陈斌低声说,打开公文包,里面是用红布包裹的青铜鼎。

“验过了?”龙哥的声音压得很低。

“放心,刘鉴定师的报告,假不了。”

就在龙哥伸手去拿鼎的瞬间,李锐使了个眼色,周围的“服务员”突然亮出证件:“警察!不许动!”

陈斌反应极快,抓起鼎就想往窗外跑,却被早有准备的队员扑倒在地。龙哥试图从口袋里掏东西,被按住时才发现,他手里攥着的不是武器,而是一张伪造的文物出境许可证。

审讯室里,陈斌终于交代了全部罪行。他出狱后就干起了盗墓的勾当,专门找偏僻的古墓下手,盗来的文物通过“龙哥”这样的中间人卖到境外。这次的宣德鼎是他盗掘明代古墓时发现的,本想通过“古玩店交易”的方式洗白来源,没想到被警方盯上了。

“我以为做得天衣无缝,”陈斌低着头,声音嘶哑,“那鼎在墓里埋了五百年,还是没逃过被挖出来的命……”

2018年6月,滨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陈斌等人作出一审判决:陈斌因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盗窃等多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龙哥”因倒卖文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其他涉案人员也依法受到了惩处。那尊宣德鼎被移交文物局,经过修复后,陈列在滨海市博物馆,成了“打击文物犯罪”展区的重要展品。

案件告破后,李锐去博物馆看了那尊鼎。隔着玻璃,他能清晰地看到鼎身上的纹路,仿佛能想象出它在古墓里沉睡的五百年,以及出土后经历的这一切波折。

“这些老物件,就该待在该待的地方。”博物馆的馆长感叹道,“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

李锐点点头,转身走出展厅。外面的阳光很好,德胜街的古玩市场依旧热闹,只是多了些穿制服的身影——那是警方联合文物部门在开展普法宣传,提醒藏家们警惕非法文物交易。

或许,只有让更多人明白,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才能让这些沉默的“时光见证者”,真正摆脱被掠夺、被贩卖的命运。

(本篇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大案纪实100篇!

    (http://www.220book.com/book/74O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案纪实100篇! http://www.220book.com/book/74O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