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木屋后的银杏树叶染成了金红色,风一吹,叶子像蝴蝶似的落在院子里,铺出一层柔软的“地毯”。苏漾坐在廊下的摇椅上,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书——是谢砚之年轻时写的镜脉修复笔记,后来被她添了些听声术的注解,成了两人独有的“合作手册”。
谢砚之从屋里出来,手里端着一碗刚温好的里域蜜粥,小心地放在她手边的小桌上:“刚从草婆婆那边拿来的新蜜,比去年的更甜些。”他在旁边的藤椅坐下,指尖无意识地着膝盖上的布毯——那是苏漾用里域的羊毛和表域的棉线混织的,上面绣着双生草的图案,针脚虽不如年轻时细密,却满是暖意。
“今天知镜说,回声馆来了个远道而来的客人。”苏漾喝了口蜜粥,甜香在舌尖散开,“是表域北边的学者,想研究合镜后两个世界的文化融合,还问起了我们当年修镜脉的事。”
谢砚之笑了:“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有人记得。”他抬头望向远处的镜台山,山顶的薄雾在阳光下像一层轻纱,“其实哪有什么传奇,不过是两个人,守着一份责任,慢慢走罢了。”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哒哒”的脚步声,是小孙子背着书包跑回来了,手里还举着一片超大的银杏叶:“奶奶!你看!里域的同学说,这片叶子能做成‘回声书签’,夹在书里,能听到秋天的声音!”
苏漾接过叶子,叶脉清晰,还带着阳光的温度。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师父也教过她用银杏叶做书签,那时总觉得日子过得慢,盼着快点长大,能像师父一样守护镜脉。可如今回头看,才发现最珍贵的,正是那些慢慢流淌的时光。
谢砚之把孙子抱到腿上,指着叶子上的纹路:“你看,这叶脉像不像镜脉的纹路?表域的叶脉粗,里域的叶脉细,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叶子。”
小孙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在叶子上轻轻摸:“那我要把这片叶子送给里域的同学,告诉他,我们就像这片叶子一样,是好朋友!”
傍晚,知镜也回来了,还带来了刚打印好的回声馆新册子,封面上印着木屋前的双生草,旁边写着一行字:“双镜织音,织的是时光,暖的是人心。”
“里面收录了好多人的故事。”知镜翻开册子,指着其中一页,“有表域的医生写的《里域行医记》,还有里域的老人写的《我眼里的表域变化》,最后面,我还加了爷爷的修复笔记和奶奶的听声术注解,算是给这段历史留个纪念。”
苏漾和谢砚之凑过去看,册子上的文字朴实又温暖,字里行间全是两个世界相融的痕迹——有人学会了对方的语言,有人爱上了对方的食物,有人把家安在了跨界地带,过着一半表域、一半里域的日子。
“真好啊。”苏漾轻声说,眼里泛起了泪光。她想起当年在水塔下的惊险,在天文台的对峙,那时从没想过,有一天,两个世界能如此平和地相处,孩子们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不用再担心影织者的威胁。
夜色渐深,木屋的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窗户,洒在院子里的银杏叶上。小孙子己经睡着了,知镜也带着家人离开,屋里只剩下苏漾和谢砚之。
谢砚之给苏漾续了杯蜜粥,两人坐在廊下,听着远处的虫鸣,看着天上的星星,偶尔说几句话,更多时候只是安静地陪着彼此。
“你说,等我们老得走不动了,孩子们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坐在院子里看星星?”苏漾靠在他肩上,声音轻轻的。
谢砚之握紧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岁月,依旧滚烫:“会的。”他低头,在她发顶印下一个吻,“他们会带着我们的故事,把这日子,继续过下去。”
晚风掠过银杏树梢,叶子沙沙作响,像在为他们伴奏。双生草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一表一里的叶片紧紧相依,像极了他们这一辈子——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细水长流,却在时光的慢煮里,熬出了最绵长的暖意。
这便是双镜织音最终的模样:不是传奇,不是神话,只是两个世界的人,守着一份安稳,把日子过成了诗,把岁月熬成了暖,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满是双镜共生的温柔。
(http://www.220book.com/book/75N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