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无声之弦
临江市局证物检验中心的特殊隔离实验室,灯火通明,空气却凝滞得如同固体。这里配备了全国最顶尖的物理和化学分析设备,此刻正全力运转,试图从两件至关重要的证物上撬开真相的硬壳。
一件是那架从清源市火灾现场带回的、扭曲变形的无人机残骸。 另一件,则是陈云山教授留下的、记载着W-07真相的原始报告文件盒。
李振和陈薇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凝视着实验室内的操作。技术员们穿着无菌服,像进行精密手术般,小心翼翼地处理着证物。
对文件盒的初步处理相对简单,主要是进行烟尘采样、潜在指纹提取(尽管希望渺茫)以及确保文件本身的完整性,以便后续进行司法鉴定和数字化存档。那份浸透着鲜血与谎言的报告,是能将唐世定钉死的法律之矛。
真正的焦点,是那架无人机残骸。
“外部结构严重碳化,核心飞控模块部分熔毁,但能源模块和这个…”实验室主任指着屏幕上经过增强处理的残骸内部结构图,“…这个喷射装置的核心部件,保存相对完好。材质分析显示,其燃烧剂是一种高分子纳米凝胶,军用级别,附带特定催化剂的极高效纵火剂,接触空气即爆燃,很难追踪民间来源。”
李振的眉头紧锁。又是难以追溯的高科技玩意儿。
“能确定遥控信号源吗?”他问。
主任摇头:“中转器是市面上常见的改装货,序列号被磨掉,信号经过多次加密跳转,最终消失在境外服务器群,无法溯源。”
结果令人失望,却又在预料之中。对手不会留下如此低级的破绽。
就在这时,陈薇突然开口,她的目光没有离开那堆残骸,声音却带着一种异常的专注:“主任,能否对残骸的每一个部件,进行次声波和特定高频共振残留检测?”
实验室内外的人都愣了一下。声波残留检测?这通常不是刑侦证物检查的常规项目。
“陈教授,您的意思是?”主任疑惑地问。
“假设…”陈薇组织着语言,那个大胆的猜想越来越清晰,“假设这架无人机并非完全依靠视觉或常规信号锁定我们,而是通过捕捉某种…独特的声波特征来定位。那么它的传感器和核心处理器上,极有可能在多次侦测和反馈调节中,留下那种特定频率的‘印记’,或者说微小的物理共振残留。就像 tuning fork(音叉)被敲击后,即使停止,短时间内仍会有极其细微的震动残留一样。”
这个比喻让实验室主任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是技术专家,立刻明白了陈薇的意思:“从理论上说,存在这种可能!尤其是如果它追踪的声源非常特殊且强大,确实可能在精密部件上造成极微弱的、可检测的物理性应力残留或频率记忆效应!”
“需要多久?”李振立刻问,他看到了新的方向。
“这需要用到激光干涉振动测量和原子力显微镜进行纳米级扫描,非常耗时,而且…不能保证一定有发现。”主任谨慎地回答。
“立刻做!优先级最高!”李振毫不犹豫。
新的检测指令下达,实验室再次忙碌起来。
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李振的手机不断响起,来自各方的情况汇报和请示——对王副处长的审讯陷入僵局,他老练地保持沉默;对唐世鸿的间接监视没有发现异常,他仿佛真的只是一个沉浸在悲痛中的企业家;社会舆论关于连环案和龙山“地质异常”的讨论需要引导…
一切都仿佛停滞了,唯有实验室里那些精密的仪器在无声地探寻着微观世界的真相。
陈薇坐在走廊的长椅上,闭上眼,试图在脑海中重构一切。父亲的笔记、沈铭的偏执、遗迹的共鸣、无人机的精准袭击…所有的碎片都指向“声音”这个核心。如果她的猜想正确,那他们就不再是猎手,而是始终暴露在对方“听觉”下的猎物。
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隐藏”自己,或者…“干扰”对方的声波探测。
她猛地睁开眼,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连接上市局的内网数据库,开始疯狂检索父亲早年发表的所有关于声波屏蔽、主动噪声抵消(Active Noise trol)技术的论文和实验数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数小时后,实验室主任一脸疲惫但带着兴奋地走了出来。
“李队,陈教授!有发现了!”
李振和陈薇立刻迎了上去。
“我们在一处位于无人机主框架连接点的、相对完好的压电陶瓷传感器基片上,检测到了一种极其微弱、但异常稳定的共振残留!”主任指着光谱分析图上一条几乎难以察觉的峰值,“它的频率非常低,处于次声波范围,但调制方式极其复杂,带有一种非自然的、规律性谐波!这绝不是环境噪音!”
陈薇的心跳骤然加速!她的猜想被证实了!
“频率特征能分析出来吗?”她急切地问。
“正在进行深度解析,但初步来看,其核心基频…与我们在龙山遗迹深处采集到的、那座巨大编钟被激发前的环境本底噪声,有高度相似性!”主任的语气充满了难以置信,“就好像…你们身上一首带着一个极其微弱的、那个地方的‘声音标签’!”
答案揭晓了!
唐世鸿果然拥有基于声波的追踪技术!他通过监测这种源自龙山遗迹的、独特而稳定的次声波“印记”来定位他们!这解释了为什么内鬼被控制后,他们依然无法摆脱追踪——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信号源!
“能屏蔽吗?或者干扰?”李振立刻问出最关键的问题。
主任面露难色:“这种频率极低,波长很长,穿透力极强,常规的电磁屏蔽或物理隔音材料效果甚微。而且它的信号极其微弱,混杂在环境背景噪音中,想要进行主动抵消,需要极其精准的频率匹配和功率控制,技术上…”
“我可以试试。”陈薇突然开口,她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他们,上面是复杂的声波公式和电路图,“我父亲早期研究过一种用于保护精密仪器免受特定工业次声波干扰的‘主动声学隐身衣’原型设计。原理是通过发射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声波,来抵消特定频率的入侵声波。虽然当时是针对固定设备,但或许能改装成便携式装置。”
她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既然他们能‘听’到我们,那我们就能学会‘沉默’。”
李振看着屏幕上那些天书般的公式和图样,又看了看陈薇眼中重新燃起的、属于科学家的锐利光芒,重重地点了点头:“需要什么资源,尽管开口!市局所有技术力量随你调配!”
就在此时,李振的手机再次响起,是医院看守沈铭的负责人打来的。
“李队!沈铭醒了!情况暂时稳定了!”
两人精神一振!
“他能说话吗?” “非常虚弱,但意识清醒。医生说可以进行极短时间的问询。”
“我们马上过去!”
医院或许能提供另一个突破口!
---
市中心医院ICU外的观察室,气氛依旧凝重。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沈铭身上插满了各种管线,脸色苍白如纸,但眼睛却睁着,眼神不再是以往的狂热或偏执,而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和…某种奇异的平静。
经过医生特许,李振和陈薇穿戴好无菌防护服,进入了病房。一名书记员在远处进行记录。
沈铭的目光缓缓移向他们,嘴角似乎极其微弱地动了一下,像是在打招呼。
“沈铭,我们知道是唐世鸿对你下的毒。”李振开门见山,时间宝贵,不容浪费。
沈铭的眼神没有波动,只是极其轻微地眨了一下眼,表示认可。
“为什么?因为你失去了控制?还是因为他找到了更重要的目标?”陈薇轻声问。
沈铭的呼吸面罩下传来微弱的气息声。他艰难地动了动手指。
陈薇注意到他的意图,小心地将一个触摸板和感应笔放到他手指下方。
沈铭用尽力气,颤抖着在触摸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形——一个圈,中心点了一个点。
“钟…母…”他嘶哑的气息声几乎难以分辨。
他在说“钟母”!唐世鸿对他灭口,是因为“钟母”!
“他找到‘钟母’了?”李振追问。
沈铭极其缓慢地摇了摇头,眼神中露出一丝嘲讽。然后他又画了一个箭头,从圈外指向圈内的点。
“他…需要我…找到…”沈铭的声音如同风中残烛,“但他…等不及了…”
李振和陈薇瞬间明白了!唐世鸿并没有找到“钟母”,但他认为沈铭的能力是找到“钟母”的关键!或许是因为沈铭作为部落后人,或者因其声学天赋,对“钟母”有特殊的感知力。而沈铭的被捕和可能开口,让唐世鸿意识到无法再利用他,于是果断灭口!
“‘钟母’到底是什么?它在哪里?”陈薇靠近一些,急切地问。
沈铭的眼神变得有些涣散,仿佛在回忆极其久远的事情。他再次动笔,这一次,画得更加艰难而扭曲——那是一个螺旋符号,但螺旋的中心,不是常见的圆点,而是一个小小的、如同水滴般的形状。
然后,他在旁边,写下了两个极其扭曲、几乎无法辨认的字:
「心…渊…」
写完这两个字,他似乎用尽了所有力气,手臂垂落下去,眼睛也缓缓闭上,监测仪上的心率发出警报声。
医生和护士立刻冲进来进行检查。
“病人太虚弱了!需要休息!你们必须立刻离开!”医生严厉地说。
李振和陈薇被迫退出病房。
站在ICU外的走廊上,两人心中充满了震撼。
「心渊」… 那是什么?一个地方?一种状态?还是…“钟母”真正的名字?
沈铭在最后时刻,给出的不再是偏执的宣言,而更像是一个…谜语,或者说,一个通往最终真相的钥匙。
结合父亲信中关于“囚笼”和“安息”的暗示,陈薇隐隐感觉到,“钟母”绝非一个简单的乐器部件,它牵扯的秘密,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深邃和惊人。
而此刻,他们不仅要面对一个拥有高科技追踪手段的可怕对手,更要与时间赛跑,在唐世鸿之前,解开“心渊”之谜,找到“钟母”。
李振拿出电话,声音沉稳而迅速:“两件事:一,全力调查一切与‘心渊’相关的信息,包括古籍、传说、地名、甚至心理学术语!二,按照陈教授的方案,集中所有资源,以最快速度开发出声波屏蔽装置!”
电话挂断,走廊里恢复寂静。
陈薇望向窗外,城市华灯初上,霓虹闪烁,仿佛一切如常。
但在这绚烂的光影之下,一场基于无声频率的追猎与反追猎,己然拉开序幕。
一根无形的弦,己绷紧至极限。
下一次声响,不知是救赎的序曲,还是毁灭的号角。
(第十八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75W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