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个初冬的午后起,凌浩的生活悄然分裂成两个平行的世界。白日里,他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3级那个略显腼腆的新生,背着帆布书包穿梭在教室、食堂和宿舍之间,与同学们讨论希区柯克的蒙太奇理论,在拉片室里分析《黄土地》的镜头语言。他刻意保持着低调,课堂发言时总是斟酌用词,生怕流露出超越这个年龄的见解。
然而当暮色降临,他便化身成为"凌云",潜入图书馆那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过期期刊阅览室成了他的秘密工坊,空气中弥漫的旧纸张霉味仿佛成了创作的催化剂。他与王管理员的默契日渐深厚——有时是一包"金桥"香烟,有时是几句关切的问候,换来的是晚间多留一两个小时的特权。
《活着》的"创作"进程快得惊人。每个午后,当初冬的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玻璃窗,在斑驳的木地板上投下斜斜的光柱时,打字机的哒哒声便会准时响起。往往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他就能完成近万字的"创作"。情节、人物、对话如早己镌刻在灵魂深处般自然流淌,这种近乎本能的高效,源自前世数十年的积累与沉淀。
但风险始终如影随形。最大的威胁来自同窗的好奇。某个周日下午,孙斌偶然闯入阅览室,看见凌浩正专注地敲击键盘,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他不禁发问:"浩子,你这是写什么呢?这么投入?"
凌浩心头一紧,迅速按下保存键,故作轻松地笑道:"帮谢飞老师整理些过去的影评资料,赚点零花钱。"这个借口天衣无缝——谢飞老师确实以要求严格著称,经常让学生帮忙整理资料。
自此,他变得更加谨慎。每次进出阅览室都会先观察西周,如同一个地下工作者在进行秘密接头。他将打字机和稿纸藏在最不起眼的柜子深处,用旧报纸仔细遮盖。创作时总会留意门口的动静,随时准备切换屏幕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凌浩对《活着》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获取第一桶金的工具,更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情感纽带。有时,他会停下敲击,望着窗外萧瑟的冬景出神。光秃秃的白杨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让他想起小说中那些关于苦难与坚韧的描写。福贵的一生,家珍的坚韧,凤霞的悲剧,有庆的早夭...这些人物仿佛活了过来,在他笔下呼吸、哭泣、抗争。
某个深夜,当写到有庆之死的情节时,他的手指突然停滞在键盘上方。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在电影院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的自己,泪水模糊了视线;那个在图书馆彻夜读完原著,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的青年。此刻,他不仅是创作者,更是第一个读者,重新经历着那份刻骨铭心的感动。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加密的笔记本上,他开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文创作笔记。这是个更具挑战性的计划——不仅要准确还原J.K.罗琳的魔法世界,还要确保语言的地道性。他在笔记中详细记录着构思:如何保持原作的英伦风味,又要让跨文化读者都能理解。有时为了一个咒语的翻译,他会查阅大量资料,确保既保留原意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一个多月的隐秘耕耘后,《活着》的初稿接近完成。某个寒冷的夜晚,当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凌浩长吁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窗外,北电校园寂静无声,唯有几盏路灯在寒风中摇曳。
他轻轻抚摸着厚厚的一叠稿纸,仿佛能感受到文字中流淌的生命力。这一刻,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重写一部作品,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这部凝聚着血泪与希望的小说,即将提前数年降临这个时代,去触动无数人的心灵。
收拾好东西,他悄悄走出图书馆。寒风吹过,他却感到心中燃着一团火。回到宿舍,赵大伟含糊地问了句"怎么又这么晚",便翻身继续酣睡。凌浩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摇曳的树影,知道一个全新的阶段即将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76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