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春天,随着《活着》的影响力持续发酵,凌浩开始感受到作品带来的实际回报。第一笔稿费通过邮局汇款单的形式寄到时,他特意选择了一个工作日的上午,趁同学们都在上课时,独自前往中国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银行营业厅里人不多,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柜台后的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凌浩填写开户申请表时,手微微颤抖。当营业员将存折从窗口递出来时,他看着上面打印出的数字,心跳不禁加快。这笔钱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足够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创作开支,更重要的是,为他下一步的计划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约稿信开始陆续寄到他的信箱。这些信件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期刊和出版社,信封五花八门,但内容都透着急切和诚意。《人民文学》的编辑用精致的信纸写道:"凌云老师,拜读大作,深感震撼。您的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人性的温度,不知是否有新作可供我刊发表?稿酬从优,条件可谈。"字里行间透着小心翼翼的尊重。
《当代》杂志的主编更是亲自用毛笔书写来信:"您的作品让我刊蓬荜生辉,诚挚邀请您成为我们的特约作者。我们可以为您开设专栏,稿酬标准可高于现行最高水平。"信纸末端还盖着红色的私人印章,显示出极大的诚意。
最让凌浩意外的是,一家新兴的出版社首接寄来了厚厚的出版合同,希望将《活着》出版单行本。合同条款相当优厚,版税比例开得很高,首印数也很大胆。但凌浩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后,发现其中有几处不太合理的条款,比如电子版权永久授权、影视改编优先权等。这在90年代的出版合同中很常见,大多数作者都不太在意这些细节,但他知道这些权利未来的价值。
凌浩谨慎地处理着这些邀约。他优先回复了《收获》李编辑的来信,用工整的钢笔字写道:"正在创作新作,完成后定当优先考虑贵刊。"对其他刊物,他礼貌地回信感谢,但表示近期创作计划己满,暂时无法供稿。在回信中,他特意请教了一些关于版权保护的问题,显示出专业态度,也让对方不敢小觑这个神秘的"凌云"。
最让他意外的是,一个周二的下午,他正在图书馆看书,传达室大爷突然来找他,说有个紧急电话。他跑到传达室,拿起老式电话筒,听到一个热情洋溢的声音:"凌云老师您好,我是东方影视公司的制作人,从《收获》编辑部要到了您的联系方式..."
对方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明显的激动:"您这部《活着》太适合改编成电影了,我们公司很有诚意,价格方面好商量。不知您是否有意向面谈?我们可以派人去北京见您。"
凌浩冷静地回应:"感谢厚爱,但我目前还没有转让改编权的计划。而且,我认为现在还不是讨论影视改编的最佳时机。"他记得前世《活着》的电影改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的,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挂断电话后,他在传达室站了很久,思索着未来的可能性。
随着"凌云"的名气越来越大,好奇他真实身份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几次,他察觉到似乎有人在暗中调查"凌云"的真实身份。一次在食堂,他听到两个老师在讨论:"听说作协那边在打听凌云是谁,好像想吸收他入会。"另一次,图书管理员老王无意中说起,有人来问过经常来期刊室的学生情况。
这让他更加谨慎,所有的信件往来都通过学校的信箱,电话联系则一概婉拒。他甚至考虑要不要在校外租个邮箱专门用于投稿往来。这个时代的北京,私人邮箱还不普及,但他知道邮电局有这项业务。
(http://www.220book.com/book/76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