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文学新星崛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九三:从北电走向全球影坛 http://www.220book.com/book/76BG/ 章节无错乱精修!
 

《活着》的影响持续扩大,开始从文学圈向更广泛的人群扩散。西月的一个早晨,凌浩像往常一样去学校的报刊阅览室,发现最新一期的《文艺报》上刊登了第一篇关于《活着》的正式评论文章。

作者是某知名评论家,用整整一个版面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文章开头写道:"《活着》的出现,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期的重大突破。作者凌云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在平实的叙事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凌浩仔细阅读着每一个字,这种被权威评论家认可的感觉很奇妙。

随后几天,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光明日报》在文化版刊发长篇评论,标题是《平凡人生的非凡书写》;《中国青年报》也刊登了青年评论家的文章,题为《在苦难中看见生命的光辉》。大多数评论都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以朴实的笔触描绘了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实的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力量"。

凌浩开始系统地收集这些评论文章。每天下午,他都会去阅览室,将有关《活着》的评论仔细剪下来,贴在一个专门的剪报本上。有些评论甚至挖掘出了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深层含义,让他对这部经典作品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有篇评论指出作品中的"牛"象征着中国农民坚韧的生命力,这个解读让他不禁莞尔。

读者来信也开始陆续寄到《收获》编辑部,再由李编辑转寄给他。这些信件来自全国各地,信封各式各样,有的工整,有的潦草,但都透着读者的热情。凌浩在宿舍没人的时候,一封封仔细阅读。

一个陕西的大学生用工整的钢笔字写道:"凌云老师,您的《活着》让我想起了我的祖父。他也是那样一个在苦难中从不低头的普通人。读完书后,我特意给家里打了电话,听爷爷讲了过去的故事。谢谢您让我更加理解了我的祖辈。"

一位山东的中学教师来信说:"我把《活着》推荐给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说这是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历史。有个学生说,他终于明白爷爷为什么总是那么节省了。感谢您写出这样一部作品。"

每封信都让凌浩深受触动。他仔细阅读每一封信,虽然不能回信,但这些反馈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创作"的决心。他将这些信件按地区分类保存,从中可以看到作品在全国各地的传播情况。最远的一封信甚至来自新疆的一个农场,信纸上还沾着些许沙尘。

在校园里,他开始隐约感受到"凌云"这个名字带来的影响。有一次在食堂排队,他听到前面两个中文系的女生在讨论:"你说凌云会不会是咱们学校的老师?写得这么好,肯定是很有生活阅历的人。"

另一个女生说:"我猜是个中年作家,可能用过其他笔名,这次换个风格。不过听说编辑部那边口风很紧,不肯透露作者信息。有人说是作协的重点培养对象呢。"

凌浩默默听着,低头吃饭。这种隐藏在人群中的感觉既奇妙又危险。他开始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言行,避免无意中流露出与"凌云"相似的语言习惯或思想观点。有时在文学课上,当老师讲到某个写作技巧时,他会突然意识到这正是自己在《活着》中使用的手法,于是刻意保持沉默。

走在校园里,他会突然想到:这些擦肩而过的同学中,可能就有人正在读他的作品,讨论那个神秘的"凌云"。这种想法让他既感到自豪,又觉得责任重大。他提醒自己,必须要用更多优秀的作品来回报读者的期待。

每天晚上,在室友们入睡后,他会在台灯下继续"创作"。下一个作品的选择必须谨慎,既要保持水准,又要有所突破。他思考着是继续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尝试其他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自己真正在成长,不仅仅是一个"文抄公",更是一个有思考有追求的创作者。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九三:从北电走向全球影坛

    (http://www.220book.com/book/76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九三:从北电走向全球影坛 http://www.220book.com/book/76B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