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的北京,春意正浓。海棠花刚落,槐花又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在这个温暖的周末午后,凌浩特意乘坐103路电车来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书店里人来人往,书香与墨香交织,呈现出一派文化繁荣的景象。
一进门,凌浩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收获》杂志的专架,旁边立着一个精致的宣传牌,上面用醒目的红字写着"本期重磅推荐:《活着》"。更让他惊讶的是,在书店门口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活着》己经跃升至文学类前十名,虽然还只是杂志连载,却己经与许多知名作家的单行本并列。
"这本《活着》写得真好,"排队结账时,前面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对同伴说,"我昨天看到半夜,哭得不行。特别是家珍去世那段,让我想起了我母亲..."
"是啊,"她的同伴点头附和,"我单位好多人都在看,听说都要出单行本了。我们办公室的小年轻都在讨论,说这是近年来最好的小说之一。"
凌浩默默听着这些议论,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这既让他感到欣慰,也增加了他的压力。他注意到收银台前排队的顾客中,不少人手里都拿着最新一期的《收获》,有些人甚至一买就是好几本,说是要带给朋友看。
果然,随后的几天里,通过《收获》编辑部转来的采访邀约如雪片般飞来。《人民日报》文艺部的记者来信希望专访"凌云",信中写道:"您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希望能与读者分享创作心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发来正式邀请函,邀请"凌云老师"参与节目录制;甚至还有新加坡《联合早报》的驻京记者发来采访请求,希望探讨"中国新一代作家的创作理念"。
凌浩谨慎地处理这些邀约。他在租住的小房间里,用钢笔工整地写下回信,通过李编辑委婉地转达:"凌云老师目前专注于创作和学业,暂不接受采访。"为了增加说服力,他故意在信中透露"凌云是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的模糊信息,这让媒体更加好奇却又无可奈何。
有趣的是,这种神秘感反而增加了公众对作品的好奇和讨论。在北大中文系举办的一场当代文学讲座上,一位知名教授开玩笑说:"这位凌云就像当代的塞林格,作品红遍大江南北,本人却深居简出。这种神秘感反而让读者更加着迷。"
更让凌浩意外的是,作品甚至引起了官方文化机构的注意。一天,他收到李编辑的特快专递,信中语气严肃地提到中国作协的领导对《活着》很关注,希望"凌云"能够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并考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凌浩思考良久,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作协领导的厚爱,但因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参会。凌云将继续潜心创作,用更多优秀作品回报读者的期待。"他刻意保持低调,但表示会继续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凌浩特别注意保持自己学生身份的隐蔽性。他不再去学校的报刊阅览室,而是每天骑车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所有的信件往来都通过校外租用的邮箱,电话联系则一概转由李编辑代为转达。他甚至特意买了一部BP机,但只用于与编辑部的紧急联系。
五月底的一个下午,凌浩在租住的小房间里整理读者来信。这些信通过《收获》编辑部转来,来自全国各地。有一封来自陕西农村的信特别让他感动,写信人是个中学教师,信中写道:"凌云老师,您的《活着》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是个普通的农民,经历了建国后的所有风风雨雨,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我把您的小说读给我的学生听,他们都感动得哭了。"
凌浩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信件按地区分类保存,从中可以看到作品在全国各地的传播情况。最远的一封信甚至来自新疆建设兵团,信纸上还沾着些许沙尘。
随着夏季的到来,《活着》的影响力持续发酵。凌浩开始意识到,他需要为"凌云"这个身份制定更长远的规划。不仅要有新的作品维持热度,还要开始考虑如何将文学影响力转化为更广泛的文化资本。这个夏天,他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九三:从北电走向全球影坛(http://www.220book.com/book/76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