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的北京,秋意正浓。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海淀区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凌浩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稿费汇款单。这次是《活着》单行本的预付版税,金额达到八万元。加上之前的收入,他的积蓄己经超过十万元,这在1994年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普通工人二十年的工资。
站在中国银行海淀支行的柜台前,凌浩看着存折上打印出的数字,深吸了一口气。冰凉的银行大理石柜台,工作人员熟练地敲击着键盘的声音,还有旁边排队人群的低语,这一切都让他感到真实而踏实。他意识到,这是投资自己的最好时机,也是为未来布局的重要一步。
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学校的宿舍虽然方便,但太过嘈杂,而且容易暴露身份。赵大伟总爱拉着他闲聊,孙斌时不时会探头看他在写什么,这样的环境根本无法安心"创作"。
经过几天的细致考察,他在海淀黄庄的一个新建小区"学者花园"租下了一套一室一厅。这里离北京电影学院只有三站公交车的距离,但足够隐蔽。小区环境安静,绿树成荫,邻居多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月租金500元,在当时算是相当奢侈了。房东是个退休教授,看凌浩像个学生,还特意降了50元租金。
拿到钥匙的那天下午,凌浩独自站在空荡荡的房间里,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在木地板上。他开始细致地规划如何布置这个秘密基地:朝南的卧室作为书房,采光良好;客厅可以兼做会客室;厨房和卫生间虽然简陋,但足够使用。他特意测量了每个房间的尺寸,在笔记本上画出了详细的布置图。
接下来的几天,他忙着购置设备。最重要的投资是一台386电脑和LQ-1600K针式打印机,总共花了近两万元。这台电脑配置是4MB内存、210MB硬盘,14英寸彩色显示器,装的是DOS 6.22系统和WPS文字处理软件。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很简陋,但在当时己经相当先进。电脑城的销售员还特意送了他一盒3.5英寸软盘,教他如何备份文件。
"同学,你是学计算机的吗?"销售员好奇地问,"这配置写论文够用了。"
"做些文字工作。"凌浩含糊地回答,没有透露真实用途。
除了电脑,他还买了一台索尼TC-D5M录音机,用于记录灵感和访谈。这台专业录音机花了他三千多元,但音质出色,操作简便。他还购置了十盒TDK空白磁带,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
书籍方面,他专门通过特殊渠道订购了一批港台版和外文原版专业书籍。包括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艺术》、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威廉·戈德曼的《编剧原理》,以及《伯尔尼公约详解》、《国际版权实务》等当时在内地很难买到的书。这些书价格不菲,一本台版书就要上百元,但他毫不犹豫地买下。最贵的一本英文原版《Cht in Iional Business》甚至花了50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为了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他还添置了实木书桌、护眼台灯、文件柜等办公用品。又买了深色窗帘、厚地毯和一些绿植,让整个空间显得温馨而专业。最后,他安装了一部分机电话,方便与外界联系,但特意选择了不登记地址的号码,以免暴露位置。
所有的采购都分散进行,电脑在中关村海龙大厦购买,书籍通过王府井外文书店的特殊渠道订购,家具在玉泉营家具城挑选。每次采购他都现金支付,不留痕迹。
当一切布置妥当,他坐在新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撰写《哈利波特》的第一章。DOS系统启动的嗡鸣声,WPS文字处理软件的蓝色界面,键盘有节奏的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回响。窗外是小区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偶尔传来几声鸟鸣。这个空间完全属于他,与学校宿舍的嘈杂形成鲜明对比,让他能够完全沉浸在创作中。
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专业书籍,桌子上放着最新的《当代》和《收获》杂志,墙角堆着从图书馆借来的参考资料。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和一幅世界地图,上面用彩色的图钉标记着文学期刊和出版社的位置。整个工作室既专业又舒适,完全按照一个职业作家的需求来布置。
在这里,他不再是学生凌浩,而是作家"凌云"。这个空间不仅是他"创作"的基地,更是他规划未来的指挥中心。每添置一件设备,每购买一本书籍,都是对未来的投资。他知道,这些投资将在不久的将来带来丰厚的回报。
作者“作者小福贵”推荐阅读《重生九三:从北电走向全球影坛》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6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