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霜还凝在窗棂上,瞿月华就被厨房飘来的甜香扰了清梦。她披件厚针织衫起身,踩过铺着羊绒垫的木地板,远远就见羽希泉系着深蓝色厚围裙,正弯腰给砂锅里的银耳百合羹撇浮沫。晨光透过薄霜,在他鬓角白发上镀了层柔暖的光,汤勺转动的弧度,比冬日晒透的棉被还要温软。
“怎么不等我起?”瞿月华走过去,从身后轻轻环住他的腰。热气裹着百合的清润扑在脸上,瞬间驱散了晨寒。羽希泉侧过头,眼角细纹里盛着笑:“昨晚明明说梦话要喝你做的羹,我想着早炖上,他醒了就能喝热的。”他指了指案板上泡得的红枣,“挑了核小的,你尝尝甜度?”
瞿月华捏起一颗咬了口,清甜在舌尖散开:“正好,他最近有点咳嗽,少糖对嗓子好。”两人并肩站在灶台前,她剥桂圆,他看火,偶尔伸手替他拂去肩上的碎面粉——那是昨天揉馒头时沾的,还留着麦香。厨房里的热气渐渐漫开,把晨霜的冷意烘得干干净净。
“爷爷奶奶!”门口传来明明的喊声,带着冬日特有的脆响。羽希泉擦手开门,就见明明裹着红色羽绒服,像个小灯笼似的扑进来,手里举着张画纸,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爷爷你看!我画的雪中小屋,咱们一家人在里面烤火呢!”
画纸上的雪涂得厚厚的,窗户里透出橙黄的光,几个歪扭的小人围着炉子,头顶分别标着“爷爷”“奶奶”。羽希泉蹲下身接画纸,指尖碰着冰凉的纸面:“这窗户的光比台灯还亮,一看就不冷。”瞿月华端来温好的牛奶,笑着招手:“快脱外套洗手,银耳羹刚盛好。”
明明捧着碗小口喝着,眼睛却盯着日历:“奶奶,还有十天冬至!老师说要吃饺子,还包白菜猪肉馅好不好?”“好啊,叫上你爸妈一起。”瞿月华点头,羽希泉补充:“冬至我教你写‘冬至安康’,贴在冰箱上沾喜气。”明明立刻放下碗拍手,奶声奶气的冬至儿歌在客厅里绕圈,把冷清都赶跑了。
吃过早饭,书房里飘起墨香。羽希泉铺好宣纸,明明搬来垫棉垫的小凳子,握着那支刻“家”字的毛笔,学得有模有样。瞿月华泡了壶陈皮普洱,装了盘炒南瓜子,坐在一旁看着。窗外香樟树落尽了叶,光秃秃的枝桠上停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添了几分生气。
“‘冬’字的折文旁像屋檐,能挡风雪。”羽希泉握着明明的手,一笔一划教,“下面两点是雪地里的脚印,要写得稳。”明明跟着写了几笔,笔画歪扭却认真,举着纸递过来:“奶奶,像咱们家冬天吗?”瞿月华接过细看,笑着贴在“秋日庭院图”旁:“等你学会‘冬至安康’,就装相框放你书桌。”明明晃着腿继续练,连南瓜子都忘了碰。
这时羽明轩的电话打过来,羽希泉听了两句就笑:“太好了!明天一定去。”挂了电话他转向瞿月华:“明轩说市老年大学下周办‘迎新春书画展’,主题是‘家与团圆’,己经帮咱们报了名。”
瞿月华眼睛一亮:“正好把上次拍的‘雪中庭院’画成油画!”“我写‘家和团圆’!”羽希泉指了指明明的字,“跟他的呼应。”明明举着毛笔喊:“我也要参展!画咱们堆雪人的样子!”书房里的阳光似更暖了,墨香混着茶香,裹着笑声,把上午衬得格外热闹。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成了“冬日工作室”。书房里,羽希泉每天练几小时“家和团圆”,宣纸堆得厚厚一叠,每张都标着瞿月华的点评:“‘和’字撇捺再舒展”“‘团’字方框要圆”;客厅画架前,瞿月华调着颜料画“雪中庭院”,白色画雪,橙色画灯光,力求把家的暖画得真切。
明明放学就来凑热闹,要么看爷爷练字,要么趴在画架旁看奶奶画画,偶尔添几笔自己的“家庭堆雪图”——雪人戴爷爷的棉帽、围奶奶织的围巾,一家人手牵手,脚印在雪地上连成暖线。
这天下午,瞿月华正给雪人围巾上色,张阿姨提着布袋子进门,拍掉身上的雪:“月华,给你送好东西!”她掏出个小陶罐,“老家寄的矿物颜料,调白色画雪,比普通颜料透亮,不发灰。”
瞿月华打开罐子,细腻的白色颜料泛着光,立刻调了点试色:“太谢谢你了!这白跟真雪一样。”张阿姨凑到画架前夸:“这雪景画得真像,我上次在公园见着过,你把暖劲儿都画出来了。”
羽希泉拿着刚写的“家和团圆”走出来:“张阿姨帮我看看,是不是稳些了?”张阿姨接过宣纸点头:“‘团’字方框又圆又规整,透着团圆气。我儿子还催我要你写的‘家和万事兴’呢。”羽希泉笑:“参展完就给你写幅更好的。”
刚聊两句,冯秀兰裹着寒气进来,手里举着《寒梅图》:“月华,帮我看看能不能参展?总觉得梅花颜色太淡。”瞿月华细看,淡粉花瓣配遒劲枝干,透着清冷的韧:“一点不淡,寒冬的梅就该这样。枝干有力,有生机。”冯秀兰松了口气:“有你这话就放心了,到时候题诗还得麻烦你。”瞿月华倒了杯普洱茶:“快暖暖身子。”
客厅里热闹起来,张阿姨和冯秀兰围着作品讨论,明明递着南瓜子插嘴:“奶奶,雪人旁画小灯笼”“爷爷,‘圆’字写胖点像雪人”。窗外飘起细雪,落在窗台上无声无息,倒让屋里的热闹更显珍贵。
夕阳西下,客人走后,瞿月华收拾客厅,羽希泉把新写的“家和团圆”挂起来对比。明明趴在沙发上完善画作,哼着冬至儿歌。“今天的‘团’字更圆了。”瞿月华指着宣纸,“方框里的‘才’字又稳又挺,有家里的底气。”羽希泉点头:“你的雪也透亮了,矿物颜料就是不一样。对了,明轩说明天带咱们去郊外雪景公园采风,你正好看看松树上的雪。”瞿月华笑着应下。
第二天一早,羽明轩开车来接。明明抱着画夹坐副驾:“爸爸,能堆雪人吗?我要照着画!”“当然能,穿厚点别冻着。”羽明轩摸他的头。到了公园,明明踩着雪跑开,留下一串小脚印。公园里一片雪白,松枝堆着雪像穿白外套,风一吹,雪簌簌落下。
瞿月华坐在长椅上画速写,羽希泉帮她拿本子:“那边老槐树好看,雪落枝桠像开白花。”瞿月华抬头看去,光秃秃的槐枝缀着雪,果然别致,立刻画进本子:“回去加进‘雪中庭院’,放院子角落正好。”
明明滚了个小雪球跑过来:“奶奶,雪球是圆的,像雪人脑袋!”羽明轩在远处拍照,镜头里瞿月华低头作画,羽希泉在旁陪伴,明明捧着雪球奔跑,雪景背景安静又暖。他看着照片笑——这画面比任何展品都动人。
傍晚离开时,瞿月华的速写本满是松枝、槐树和小亭,羽希泉手机存了不少雪景照,明明把小雪球放保温杯带回去,结果到家就化成水,逗得他首笑。
接下来几天,两人更专注准备作品。羽希泉练到很晚,瞿月华泡着普洱茶陪他分析字的结构;瞿月华修改画作时,羽希泉帮着调颜料提建议:“这里雪再厚点”“窗户灯光再亮些”。
周末,羽希泉终于定了参展的“家和团圆”。宣纸上火红的“福”字旁边,西个大字笔画流畅,墨色均匀,“和”字撇捺舒展,“圆”字方框规整,满是团圆气。瞿月华细看:“就这幅!家里的暖意别人写不出来。”羽希泉小心叠好:“明天送装裱,早点拿回来跟你画配着看。”
瞿月华的“雪中庭院”也在下周初完成。画里添了公园采风的细节:松枝积雪、槐树“白花”、亭中积雪,窗户透出橙黄灯光,雪地里的脚印通向家门。羽希泉站在画前良久:“一看就想起明明捧雪球跑的样子,都在画里了。”
装裱好的作品送回来那天,羽明轩一家来帮忙。明明看着白色画框的“家和团圆”和原木色画框的“雪中庭院”,拍手喊:“像美术馆的作品!”羽希泉把两幅画挂在客厅,调整到对称和谐。瞿月华看着作品,又看看身边的人,满心感慨——年轻时忙工作,从没想过老了能和爱人追热爱,有家人支持,这样的日子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参展当天,羽明轩开车送他们去老年大学。明明抱着“家庭堆雪图”:“我要放爷爷奶奶作品中间,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一家人。”展厅里,工作人员把“家和团圆”挂在东侧,白框黑字醒目;“雪中庭院”挂在西侧,木框衬着白雪暖灯;明明的画被贴心挂在中间,成了最热闹的一角。
开幕式上,校长看着作品笑:“这一书一画,一刚一柔,满是生活气和家的温暖,是展里最有温度的作品。中间小朋友的画,把‘家’的快乐画活了。”
观众围过来称赞,有人说羽希泉的字“有筋骨有暖意,看了就想回家陪家人吃饭”;有人夸瞿月华的画“意境美细节真,想起小时候妈妈点灯等我回家”;还有人被明明的画逗笑:“雪人棉帽跟爷爷的一样,肯定用心观察了。”
羽希泉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的字、瞿月华的画,又看看身边笑着的祖孙俩,眼眶忽然发热。想起年轻时忙工作忽略瞿月华的爱好,刚退休时抵触练字,第一次参赛的紧张——如今不仅爱上书法,还能和她一起参展,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瞿月华察觉他的情绪,轻轻握他的手,掌心温暖有力,像在说“我们做到了”。
开幕式结束后,羽明轩的妻子拍了张合影。照片里,羽希泉和瞿月华站在作品中间,明明举着自己的画站前面,一家人笑得格外开心。展厅灯光落在作品上,墨香混着画香,成了最暖的画面。
回家路上,明明靠在羽希泉怀里:“爷爷奶奶,好多人夸咱们!以后还要一起参展好不好?”羽希泉点头:“好!每年都来,爷爷写字,奶奶画画,明明也画,把日子都变成作品。”
瞿月华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阳光透过车窗落在他们身上:“还要把堆雪人的日子、练字的晚上、包饺子的清晨,都藏进字里画里,老了翻出来看,都是好时光。”羽明轩从后视镜笑:“下次我也报名!练了阵子摄影,把咱们日常拍成照片参展,咱们就是‘艺术之家’。”明明立刻拍手:“爸爸拍照片,爷爷写字,奶奶画画,我也画!”
车厢里的笑声飘出窗外,和路边的雪香、松涛融在一起。羽希泉握着瞿月华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看着明明熟睡的脸,又想起客厅墙上的“岁月静好”和《栀子花开》——最好的艺术从不是技巧堆砌,而是把日子过成诗,把爱藏进每一笔每一划里。
回到家,他们把合影挂在书房“书法班分享会”旁。瞿月华转身:“今晚我做糖醋排骨和荷塘小炒,庆祝参展成功。”羽希泉帮她理额前碎发:“好,我陪你去菜市场,买个大西瓜冰镇着,像上次练字时那样。”
夕阳下,两人并肩走向菜市场,影子被拉得很长。风带着冬末的温柔,脚步声不急不缓,像在写一首关于岁月、爱与陪伴的诗。而这首诗,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写下去,写满墨香,写满家味,写满一家人的幸福时光。
冬至那天,家里果然热闹起来。羽明轩夫妇带着馅料和面粉来,明明穿着新棉袄,围着围裙帮着擀皮。羽希泉在客厅写“冬至安康”,瞿月华把煮好的山楂汁倒进玻璃杯。饺子下锅时,热气漫满厨房,明明咬着刚出锅的饺子,含糊地喊:“奶奶包的最好吃!”
羽希泉把写好的“冬至安康”贴在冰箱上,看着满屋子的人,忽然觉得,这冬日里的团圆,比任何参展作品都更珍贵。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却暖得像春天,墨香混着饺子的香气,成了最动人的冬日序曲。
(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