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回来的当晚,家里的客厅还留着展览的余温。明明把参展证书小心翼翼地贴在冰箱门上,正好和去年冬至的“冬至安康”书法贴挨在一起,一红一黄,像两朵开在寻常日子里的花。瞿月华泡了壶新采的碧螺春,羽希泉则把装裱好的“春风拂绿,家和业兴”从车上取下来,两人并肩站在客厅中央,又细细端详了许久。
“你看这装裱的留白,刚好把字的灵气显出来了。”瞿月华指尖轻轻划过画框边缘,“白天在展厅里,阳光落在‘绿’字上,墨色都透着鲜活,像真的有春风在纸上吹。”羽希泉点头,想起白天观众围着作品时的模样,嘴角忍不住上扬:“最难得的是明明,跟人讲画里的故事时,眼睛亮得像花田里的阳光。咱们老了老了,倒跟着孩子沾了不少春天的朝气。”
正说着,明明抱着画夹跑过来,翻开里面的“家庭放风筝图”:“爷爷,奶奶,今天有个叔叔说,我的画可以印在明信片上!咱们要不要试试?把爷爷的字、奶奶的画和我的画都印上去,送给张奶奶、冯奶奶,还有幼儿园的老师!”
“这个主意好!”瞿月华立刻响应,“明天我就联系印刷厂的朋友问问,咱们自己做一套‘春日家语’明信片,正面印作品,背面写几句春日的话,送人体面又贴心。”羽希泉也跟着点头,拿起毛笔在便签纸上写了句“春到人间,家和事顺”:“就用这样的句子,简单又暖和,像咱们家的日子。”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又忙起了明信片的事。瞿月华负责扫描作品、调整排版,把羽希泉的书法、自己的油画和明明的儿童画拼成三联图案;羽希泉则琢磨背面的文字,除了“春到人间,家和事顺”,还写了“花开花落皆如意,朝朝暮暮有温情”“春风拂过琴书润,细雨催开花木新”,每一句都透着家常的暖意;明明也没闲着,在每张明信片的角落画了小小的油菜花或风筝,让画面更热闹。
张阿姨听说后,特意跑过来帮忙:“我家小孙女在文具店打过工,知道怎么选纸张。你们听我的,用哑光纸,印出来的颜色不刺眼,摸着手感也舒服,送老人孩子都合适。”她还带来了自己做的桃花酥,放在画桌上:“你们忙着,我给你们烤了点心,累了就吃一块,沾沾春天的甜气。”
冯秀兰也没闲着,拿着刚写好的《迎春花诗》过来:“月华,你看我这首诗能不能加在明信片上?就印在你油画的背面,跟你的画配着,都是春天的景儿。”瞿月华接过诗稿,只见上面写着“金英翠萼满枝丫,先遣春风到万家。不与梅争寒岁雪,只将暖意入人家”,忍不住称赞:“这首诗写得好!既夸了迎春花,又透着家常的暖,加在明信片上正好。”
一周后,明信片印好了。瞿月华把一沓沓明信片抱回家时,明明兴奋地拆开包装,拿起一张举到阳光下:“奶奶,你看!我的风筝好像真的在飞!爷爷的字也比纸上的更好看!”羽希泉拿起一张,指尖摸着哑光纸的纹路,又看了看背面的诗句,笑着说:“这明信片,比咱们预想的还好。以后每年都做一套,按西季来,春天是花,夏天是荷,秋天是菊,冬天是梅,把咱们家的日子都记在上面。”
瞿月华点头,把明信片分成几摞:“这摞给明轩一家,让他们带回去送给同事;这摞给张阿姨、冯奶奶他们,谢谢她们平时的帮衬;这摞让明明带去幼儿园,送给老师和小朋友。剩下的咱们留着,以后家里来客人,送一张当纪念。”
明明抱着属于自己的那摞明信片,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幼儿园。下午放学回来时,他兴奋地举着一张画:“奶奶!这是小雨送我的!她画了咱们家的栀子花,还说要跟我一起等栀子花开,做栀子糕!”瞿月华接过画,纸上的栀子花虽然稚嫩,却画得满满当当,花瓣是淡白色,花蕊是嫩黄色,旁边还写着歪扭的“好朋友”三个字。她笑着把画贴在冰箱上,和明明的参展证书放在一起:“咱们的明信片不仅送了暖,还换来了小朋友的画,真是划算。”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区里的香樟树叶子从嫩红变成了深绿,院子里的栀子树也冒出了小小的花苞。瞿月华每天都会去院子里看看,给栀子树浇水、松土,明明也跟着帮忙,还在树下插了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栀子宝宝快快长,我要吃你做的糕”,逗得羽希泉每天路过都要笑一阵。
这天周末,羽明轩突然说要带他们去一个地方。“爸,妈,你们不是一首想找个地方写生吗?我同事说郊区有个‘春日书画院’,里面有大片的栀子花园,还有专门的写生区,咱们今天去看看,顺便采点新鲜的栀子花,回来做栀子糕。”
明明一听“栀子糕”,立刻跳起来:“太好了!我要去摘栀子花!还要帮奶奶写生!”羽希泉也来了兴致,找出平时练字的便携砚台和宣纸:“正好,我也想在栀子花园里写幅字,把春天的花香和墨香混在一起,肯定不一样。”
驱车一个小时,就到了“春日书画院”。刚进院门,一股浓郁的栀子花香就扑面而来。眼前是一片白色的栀子花海,层层叠叠的花瓣透着莹润的白,花蕊是淡黄色,偶尔有露珠挂在花瓣上,像撒了一把碎钻。风吹过,花香裹着暖意,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这里也太好看了!”瞿月华忍不住感叹,立刻拿出速写本,找了个靠近花海的石凳坐下。她先勾勒出栀子树的枝干,再细致地画花瓣的纹路,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不一会儿,一朵盛开的栀子花就出现在纸上。羽希泉坐在她旁边,铺好宣纸,倒上墨汁,提笔写下“栀子花开,香满庭阶”。墨色落在纸上,与周围的花香相融,竟真的有了几分“墨香混花香”的意境。
明明则拉着羽明轩的手,在花海中穿梭。他小心翼翼地摘了几朵半开的栀子花,放在随身携带的小竹篮里:“妈妈说,半开的栀子花做栀子糕最香,我要多摘几朵,给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都尝尝。”羽明轩帮他提着竹篮,偶尔帮他避开花丛里的小虫子:“慢点跑,别摔着。你看那朵最大的栀子花,是不是像个小喇叭,在吹春天的歌?”
明明抬头看去,那朵栀子花确实比别的大,花瓣层层展开,像个白色的小喇叭。他凑过去闻了闻,真香!“爸爸,我要把它画下来,放在我的‘西季家庭图’里,夏天就画栀子花园!”
中午时分,瞿月华的速写本上己经画满了栀子花,有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还有被风吹得微微倾斜的,每一朵都透着灵动。羽希泉也写了好几幅字,除了“栀子花开,香满庭阶”,还有“花香入梦,墨韵清心”“春深花正好,家和人安康”,每一幅都带着栀子花的香气。
“咱们该回去了,再晚栀子糕就做不成了。”羽明轩看了看时间,提醒道。明明恋恋不舍地提着竹篮,最后又摘了一朵栀子花,别在瞿月华的发间:“奶奶,你戴栀子花真好看,像花仙子一样!”瞿月华笑着摸了摸头发上的栀子花,香气萦绕在鼻尖,心里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回到家,瞿月华立刻忙着做栀子糕。她先把栀子花的花瓣摘下来,用清水洗净,再用盐水浸泡半小时,去除苦涩味;然后把泡好的花瓣切碎,和糯米粉、粘米粉、白糖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清水,揉成光滑的面团;最后把面团分成小块,放进模具里压成型,上锅蒸二十分钟。
明明站在厨房门口,踮着脚看着:“奶奶,什么时候能好呀?我都闻到香味了!”羽希泉坐在客厅里,把下午在栀子花园写的字铺开,一边晾墨一边说:“别急,好东西都要等。等栀子糕蒸好了,咱们就着刚泡的碧螺春,再看看我写的字,多舒服。”
二十分钟后,栀子糕出锅了。白色的糕体上印着栀子花的图案,透着淡淡的黄色,香气弥漫了整个客厅。瞿月华先给明明拿了一块:“小心烫,慢慢吃。”明明吹了吹,咬了一口,软糯香甜,带着栀子花的清香,好吃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太好吃了!比上次张奶奶做的桃花酥还好吃!我要给张奶奶和冯奶奶送几块!”
羽希泉也拿起一块,慢慢品尝着:“嗯,软糯不粘牙,花香也足,比外面买的还好吃。月华,你这手艺,都能开个小点心铺了。”瞿月华笑着说:“也就咱们家人爱吃,我才愿意做。等下次栀子花开,咱们再做,还可以送给邻居们尝尝。”
正说着,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张阿姨和冯秀兰。“我们刚才在楼下闻到香味了,就猜是你们家在做好吃的!”张阿姨笑着走进来,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栀子糕,“哎呀,是栀子糕!我好几年没吃过了,快让我尝尝。”
冯秀兰也凑过来,拿起一块尝了尝:“好吃!月华,你这手艺真是绝了,花香都进到糕里了,一点不腻。”明明立刻跑回房间,拿出两盒包装好的栀子糕:“张奶奶,冯奶奶,这是给你们的!里面还有我画的栀子花,你们要慢慢吃哦!”
张阿姨接过栀子糕,看着盒子上明明画的栀子花,笑得合不拢嘴:“咱们明明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奶奶回去就把这盒子收起来,当纪念。”冯秀兰也笑着说:“我明天就把这栀子糕带给我孙女尝尝,让她也知道,春天除了桃花酥,还有这么好吃的栀子糕。”
几个人坐在客厅里,吃着栀子糕,喝着碧螺春,聊着天。张阿姨说起小区里的新鲜事:“咱们小区下周要办‘邻里春日宴’,每家都要做一道拿手菜,到时候咱们一起去参加,你也把这栀子糕带去,肯定受欢迎。”
瞿月华眼睛一亮:“好啊!我再做点,还可以带点明明画的明信片,送给邻居们。”羽希泉也跟着说:“我到时候写几幅春日的小楷,挂在宴会上,给大家添点墨香。”明明立刻举手:“我也要去!我要给大家表演画栀子花,还要教小朋友们折风筝!”
日子就在这样的热闹与温馨中悄悄溜走。转眼到了“邻里春日宴”那天,小区的中心广场上摆满了桌子,每家都端来了拿手菜。瞿月华的栀子糕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摆着一摞“春日家语”明信片;羽希泉则在广场的角落摆了张桌子,铺上宣纸,现场写起了小楷;明明穿着浅绿色的外套,手里拿着彩笔和折纸,围了一群小朋友,教他们画栀子花、折风筝。
张阿姨端来了自己做的荠菜豆腐羹,冯秀兰带来了拿手的酱鸭,还有邻居李叔叔做的红烧肉、王阿姨做的春卷,桌子上摆满了各色菜肴,香气扑鼻。小区的居民们围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聊天,偶尔有人走到羽希泉的桌前,求一幅小楷;有人拿起瞿月华的明信片,称赞上面的作品好看;还有人跟着明明一起折风筝,广场上满是欢声笑语。
瞿月华站在人群中,看着羽希泉认真写字的样子,看着明明和小朋友们嬉笑的场景,又看了看满桌的美食和笑容满面的邻居们,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年轻时,搬到这个小区,大家互不相识,偶尔遇见也只是点头问好;如今,因为一场春日的展览,一次明信片的分享,一顿邻里宴,大家渐渐熟悉起来,像一家人一样热闹。
“在想什么呢?”羽希泉走过来,手里拿着刚写好的“邻里和睦,春日安康”,递到她面前,“刚有邻居说,想要这幅字挂在客厅里,说看着就暖和。”瞿月华接过宣纸,指尖碰了碰上面的墨字,还带着淡淡的墨香:“我在想,咱们老了以后,能有这样的日子,真好。有你,有明明,有这么多好邻居,有花有画有墨香,比什么都强。”
羽希泉握住她的手,两人并肩看着广场上的热闹景象。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也洒在满桌的菜肴和羽希泉的字上。明明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折好的风筝,上面画着栀子花:“爷爷,奶奶,你们看!我折的栀子风筝!等明天风大,咱们去公园放好不好?”
“好!”羽希泉和瞿月华异口同声地回答。羽希泉蹲下身,摸了摸明明的头:“明天爷爷陪你去放风筝,奶奶在家做你爱吃的草莓酱,咱们把春天的甜,都装在肚子里。”
明明开心地跳起来,抱着风筝跑向人群。瞿月华靠在羽希泉的肩上,看着夕阳下的广场,看着奔跑的明明,看着满是笑容的邻居们,轻声说:“你看,春天不仅在花里,在画里,还在咱们的日子里,在大家的笑容里。”
羽希泉点头,拿出手机,拍下这温馨的一幕。照片里,夕阳、美食、笑脸、墨字、风筝,还有远处的香樟树,都融在一起,像一幅最动人的春日画卷。他看着照片,笑着说:“等明年春天,咱们就把这张照片也印在明信片上,背面写一句‘春深不知处,家暖有芳邻’,让大家都记得这个热闹的春天。”
夜色渐浓,邻里宴渐渐散去。大家互相道别,约定着下次再聚。瞿月华和羽希泉牵着明明的手,慢慢走回家。路上,明明还在兴奋地说着宴会上的趣事:“张奶奶说我的栀子糕最好吃,冯奶奶还把她的酱鸭分给我吃,还有小雨,她说明天要跟我一起去放风筝!”
羽希泉笑着听着,偶尔附和几句。瞿月华则看着路边的路灯,灯光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她忽然想起早上在栀子花园里闻到的花香,想起中午吃的栀子糕,想起宴会上邻居们的笑容,心里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回到家,明明累得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栀子风筝。瞿月华小心翼翼地把他抱到床上,盖好被子。羽希泉则把今天写的“邻里和睦,春日安康”挂在客厅的墙上,正好在“春风拂绿,家和业兴”旁边。
两人并肩站在客厅里,看着墙上的字,看着冰箱上的画和证书,看着桌上剩下的栀子糕,心里满是圆满。羽希泉轻声说:“月华,你说咱们以后的日子,会不会一首这么暖和?”
瞿月华点头,握住他的手:“会的。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花有画有墨香,有邻居们的陪伴,日子就会一首这么暖和。你看,春天还没走,夏天就要来了,咱们还要一起画荷塘,一起做荷花酥,一起等明明的‘西季家庭图’画完呢。”
羽希泉笑着点头,拿出怀表,打开表盖。表盖里放着一张小小的照片,是去年春天他们在公园放风筝时拍的。照片里,瞿月华笑着,羽希泉举着风筝,明明跑在前面,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暖得像今天一样。
“你看,去年的春天,咱们也这么开心。”羽希泉轻声说,“以后的每一个春天,每一个季节,咱们都会这么开心。”
瞿月华靠在他的肩上,看着怀表里的照片,又看了看窗外的夜色。夜色里,小区的路灯还亮着,远处传来几声鸟鸣,偶尔有风吹过,带来香樟树的清香。她知道,这样的日子,会一首继续下去——有爱人在旁,有家人陪伴,有热爱可追,有温暖可寻。而这,就是最圆满的生活,是藏在春深处,藏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的满庭芬芳。
清风辰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