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的第十天,北京的热浪裹着蝉鸣扑在窗棂上,羽家院子里的荷塘却像个天然的清凉结界。瞿月华清晨采荷时,意外发现荷塘角落冒出了几株并蒂莲,粉白的花苞紧紧相依,沾着露水的样子格外喜人。她赶紧回屋取了相机,蹲在塘边拍了好几张,连荷叶上跳来跳去的蜻蜓都一并收进了镜头里。
“月华,拍什么呢这么专注?”羽希泉端着刚熬好的绿豆汤走过来,把碗递到她手里,“刚在早市碰到卖莲蓬的,新鲜得很,我买了一筐,等会儿剥了莲子,晚上给你做莲子百合羹。”
瞿月华接过碗,抿了一口清甜的绿豆汤,把相机递给他看:“你看这并蒂莲,往年都没见过,说不定是个好兆头呢。我打算洗几张照片,贴在咱们的相册里,再给明轩他们寄一张。”
羽希泉看着照片里的并蒂莲,笑着点头:“确实难得,下午我去文具店买个相框,把照片装起来,挂在客厅里正好。对了,张阿姨刚才打电话说,社区要办‘邻里文化展’,问咱们要不要参加,还说可以展示书法、手工,或者……”他故意顿了顿,看向荷塘,“展示你的荷花美食。”
瞿月华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可以做几种荷花点心摆上去,再配上你写的书法,一吃一赏,多有意义。你就写‘荷风送香气’,正好配我的荷花酥。”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了乐乐的笑声。瞿月华抬头一看,只见冯秀兰牵着乐乐,身后还跟着一个陌生的中年女人,手里抱着一卷画轴。“月华、老羽,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我远房侄女林慧,昨天刚从苏州来北京,她是学国画的,听说咱们小区有荷塘,特意来看看。”冯秀兰笑着说,把林慧往前推了推。
林慧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举起手里的画轴:“我听姑姑说您家的荷塘特别美,特意带了幅自己画的《荷塘清趣图》,想请您二位指点指点。”
羽希泉接过画轴,小心地展开——画纸上,荷叶层层叠叠,荷花或含苞待放,或肆意盛开,还有几只白鹭立在荷梗上,笔触细腻,意境悠远。“画得真好!这墨色用得恰到好处,荷叶的层次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他由衷地赞叹道。
瞿月华也凑过来看,指着画中的荷花说:“你看这花瓣的晕染,像极了咱们塘里的荷花,连花芯的颜色都分毫不差。林慧啊,你要是不嫌弃,就来咱们塘边写生吧,比对着真荷花画,肯定更有感觉。”
林慧眼睛瞬间亮了:“真的可以吗?那太谢谢阿姨了!我正愁没地方写生呢,苏州的荷塘虽多,但总觉得少了点生活气息,您家这院子里的荷塘,连小鱼、蜻蜓都这么有灵气。”
乐乐拉着瞿月华的衣角,仰着小脸问:“瞿奶奶,林慧阿姨画画的时候,我能在旁边看吗?我也想画荷花,还要画并蒂莲!”
“当然可以。”瞿月华摸了摸她的头,转身进厨房拿了纸笔,“来,奶奶给你画个轮廓,你自己上色,画好了咱们贴在书法班的墙上。”
接下来的几天,林慧每天都来院子里写生。她搬个小凳子坐在塘边,手里握着画笔,一画就是一下午。瞿月华时不时给她端杯茶、送块荷花酥,偶尔还会和她聊起荷花的品种:“咱们这塘里的荷花有三个品种,粉色的是‘西湖红莲’,白色的是‘白千叶’,那几株并蒂莲,应该是‘红台莲’的变种,特别少见。”
林慧一边调颜料,一边点头:“我在苏州见过不少荷花,但并蒂莲还是头一次见真的。阿姨,我想把这并蒂莲画进画里,再加上您家的院子,做成一幅《羽家荷韵图》,送给您二位当礼物。”
瞿月华笑着摆手:“不用送我们,你要是不介意,就把画拿去参加社区的文化展,和老羽的书法、我的点心摆在一起,肯定能吸引不少人。”
林慧眼睛一亮:“真的可以吗?那太好了!我还可以现场画荷花扇面,送给来看展的邻居们,这样大家既能看画,又能拿小礼物。”
羽希泉这时从书房走出来,手里拿着几张写好的书法:“我写了‘荷韵’‘清风’‘雅趣’三幅字,到时候和林慧的画挂在一起,再摆上月华的点心,咱们的展台肯定是最热闹的。”
离文化展还有三天时,瞿月华开始准备荷花点心。她早上五点就起来采荷花,选了最新鲜的花瓣做荷花酥,又剥了莲子做莲子糕,还特意学了做荷花形状的糯米糍,裹上豆沙馅,外面撒上一层干荷粉,看起来像一个个小荷花苞。
冯秀兰也来帮忙,一边给糯米糍塑形,一边说:“月华,你这手艺真是绝了,这些点心不仅好吃,还好看,明天展会上肯定抢着要。我昨天跟物业说了,咱们展台旁边再摆个小桌子,让孩子们写‘荷’字,写完就能领一块点心,肯定特别受欢迎。”
“这个主意好!”瞿月华点头,“我再熬点荷叶茶,放在展台上,让大家吃点心的时候解腻,都是自家荷塘的东西,干净又健康。”
文化展当天,社区广场上摆满了展台。羽家的展台格外显眼——墙上挂着林慧的《荷塘清趣图》和羽希泉的书法,桌子上摆着荷花酥、莲子糕、糯米糍,还有一壶冒着热气的荷叶茶。林慧坐在展台旁,手里拿着画笔,正在给邻居们画荷花扇面;书法班的孩子们则围在小桌子旁,认真地写着“荷”字,写完就跑到瞿月华那里领点心,笑得格外开心。
“瞿阿姨,这荷花酥太好吃了!比我妈妈买的还香!”一个小男孩咬着荷花酥,含糊不清地说。
瞿月华笑着递给他一杯荷叶茶:“慢点吃,喝点茶解腻。喜欢的话,明天来家里,阿姨教你妈妈做。”
正说着,社区主任走了过来,看着展台上的东西,满意地点头:“老羽、月华,你们这展台真是别出心裁!有画有字有美食,还能让孩子们参与,太符合‘邻里文化’的主题了。我刚才跟其他社区的主任说了,他们都想过来学习呢。”
羽希泉笑着说:“都是大家一起帮忙的功劳,林慧的画、月华的点心,还有孩子们的参与,缺了谁都不行。”
林慧这时停下画笔,举起刚画好的扇面:“主任,我打算把这些扇面送给社区的老人,让他们夏天纳凉用,也算为社区出点力。”
社区主任更高兴了:“太好了!这样吧,咱们社区下个月要组织‘关爱老人’活动,你们要是有空,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养老院,给老人们表演书法、画画,再做些荷花点心,肯定能让老人们开心。”
瞿月华立刻答应:“没问题!我明天就开始准备,做些软一点的荷花糕,方便老人吃,再教孩子们折荷花灯,送给老人们当礼物。”
文化展结束后,羽家的展台被评为“最佳创意展台”,还得了一个奖杯。孩子们捧着奖杯,围在荷塘边欢呼,乐乐还把奖杯放在并蒂莲旁边,说要让荷花也沾沾喜气。
接下来的日子,众人开始忙着准备养老院的活动。林慧教孩子们画荷花书签,每张书签上都画着不同形态的荷花;羽希泉教孩子们写“福”字,说要把福气送给老人们;瞿月华则和冯秀兰一起做荷花糕,还特意加了核桃碎,营养又软糯。
去养老院的那天,孩子们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手里拿着礼物,排着队走进养老院。羽希泉带着孩子们在大厅里写书法,一张张“福”字铺在桌子上,老人们围在旁边看,时不时点头称赞;林慧则坐在角落里,给老人们画肖像,画完还在旁边添上一朵小荷花;瞿月华和冯秀兰则把荷花糕分给老人们,还倒上荷叶茶,陪着他们聊天。
“小姑娘,这荷花糕真软,我牙不好都能吃。”一位老奶奶咬了一口荷花糕,笑着对瞿月华说,“我年轻的时候也种过荷花,那时候家里有个小池塘,每到夏天就开满了荷花,可惜后来拆迁了,再也没见过那么好看的荷花了。”
瞿月华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奶奶,要是您喜欢,下次我们带您去家里看荷花,我们家的荷塘里还有并蒂莲呢,特别好看。”
老奶奶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我都好多年没见过并蒂莲了,要是能亲眼看看,就太满足了。”
旁边的老爷爷也凑过来说:“我年轻的时候学过书法,可惜后来手抖了,就再也没写过。刚才看你家先生教孩子们写字,我也手痒了,能不能借支笔给我试试?”
羽希泉立刻递过毛笔和宣纸:“当然可以!您慢慢写,不用着急。”
老爷爷握着毛笔,虽然手有些抖,但还是认真地写了一个“寿”字。孩子们围在旁边,齐声说:“爷爷写得真好!”
老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还是孩子们会说话,等我下次练好了,就写一幅送给你们。”
活动结束时,老人们拉着孩子们的手,舍不得让他们走。一位老奶奶还把自己织的荷花图案围巾送给了乐乐:“小姑娘,这围巾送给你,冬天围着暖和,就像奶奶在你身边一样。”
乐乐抱着围巾,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奶奶,我下次还来看您,给您带荷花糕,还教您折荷花灯。”
从养老院回来后,瞿月华心里一首惦记着那位想看并蒂莲的老奶奶。她和羽希泉商量后,决定每周都带几位老人来家里看荷花,再给他们做荷花宴。林慧也主动提出,每次都给老人们画肖像,让他们留作纪念。
第一个周末,他们带了三位老人来家里。瞿月华特意做了荷叶鸡、莲子羹、荷塘月色,还熬了小米粥,方便老人消化。老人们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看着满池荷花,吃着可口的饭菜,脸上满是幸福。
“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并蒂莲。”那位老奶奶摸着瞿月华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真是好人,不仅带我们看荷花,还做这么好吃的饭菜,比亲生儿女还贴心。”
羽希泉笑着说:“您别客气,我们也只是尽点微薄之力。以后每个周末我们都来接您,您要是想住在这里,我们也欢迎。”
林慧这时把画好的肖像递给老奶奶:“奶奶,这是我给您画的像,背景是咱们家的荷塘,您看看喜欢吗?”
老奶奶接过画像,仔细地看着,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喜欢!太喜欢了!这画像比我年轻时的照片还好看,我要把它挂在床头,每天都能看到。”
接下来的几个月,羽家的院子里经常能看到老人的身影。瞿月华每周都会做不同的荷花美食,羽希泉则陪老人们下棋、写字,林慧教老人们画简笔画,孩子们则给老人们唱歌、跳舞,院子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中秋节那天,瞿月华把老人们都接到家里,一起过中秋。她做了荷花形状的月饼,还在荷塘边摆了一张大桌子,上面放着月饼、水果、荷叶茶。羽希泉则写了“花好月圆”西个大字,挂在院子里的树上。
夜幕降临时,月亮升到了天空中,洒下银色的月光。老人们和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林慧还教大家画荷花灯,把蜡烛放进灯里,轻轻放在荷塘里。粉色的荷花灯在水面上漂着,映着月光,像一个个小月亮。
“真热闹啊,比我年轻时过的中秋还热闹。”一位老爷爷感慨道,“以前总是一个人过节,冷冷清清的,现在有这么多人陪着,真是太幸福了。”
瞿月华笑着说:“以后每个节日我们都一起过,春节我们吃年夜饭,元宵节我们猜灯谜,端午节我们包粽子,让您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老人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感动。那位老奶奶还提议,要教瞿月华织荷花图案的毛衣:“我织了一辈子毛衣,别的不会,织荷花还是很拿手的。我教你织,你学会了,就可以给孩子们织,让他们冬天也能感受到奶奶的爱。”
瞿月华高兴地答应:“好啊!我正好想学织毛衣,有您教我,肯定能很快学会。”
从那以后,羽家的院子里不仅有荷香,还有了更多温暖的故事。老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关爱他人,林慧也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瞿月华经常说:“这满池荷花不仅好看,还连接了我们和老人们的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国庆节那天,社区主任特意来家里,给他们送了“爱心家庭”的牌匾。主任握着羽希泉和瞿月华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的事迹己经传遍了整个社区,甚至还有其他社区的人来学习。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关爱老人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羽希泉接过牌匾,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我们也从老人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的坚强、乐观,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慧这时也说:“我在这里住了几个月,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我己经决定,不回苏州了,就在北京定居,和你们一起照顾老人们,用画笔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
瞿月华高兴地抱住她:“太好了!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一起照顾老人们,一起守护这满池荷花,让荷香永远飘在院子里,飘在每个人的心里。”
夕阳下,满池荷花散发着清甜的香气,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聊天,孩子们在荷塘边追逐嬉戏,羽希泉和瞿月华相视而笑,眼里满是幸福。他们知道,这满池荷花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连接爱心的纽带,是藏在寻常日子里的人间温暖。而这份温暖,会像荷香一样,永远飘荡在院子里,飘荡在每个人的心里,永不消散。
(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