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瞿月华就拿着新入手的数码相机,蹲在阳台的绿萝旁调试镜头。相机是昨天和羽希泉一起去数码城买的,银色的机身小巧轻便,她按照摄影班老师发的预习视频,一点点摸索着对焦、调光圈,指尖捏着快门键,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对准叶片上的露珠试试,”羽希泉端着两杯豆浆走过来,把杯子放在阳台的小桌上,“昨天老师说,拍近景要聚焦细节,才能出效果。”他凑过去看着相机屏幕,手指轻轻点了点屏幕上的露珠,“把焦点定在这儿,背景虚化了才好看。”
瞿月华依言调整镜头,果然,屏幕里的露珠瞬间清晰起来,圆润的水珠里还映着蓝天的影子,而旁边的绿萝叶片则变得朦胧柔和。她按下快门,“咔嚓”一声轻响,一张带着晨露的绿萝照片就存进了相机里。
“真好看!”瞿月华看着照片,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比我用手机拍的清楚多了。”
“这才刚开始,等你学会了构图和用光,拍出来的肯定更好看。”羽希泉递过豆浆,“先喝口豆浆,一会儿小远要来,正好试试拍人。”
提到孙子,瞿月华立刻来了精神,她把相机挂在脖子上,快步走到客厅,对着墙上的“家庭文化角”取景。照片里的全家福、诗词稿和“豁达”书法摆得错落有致,下面的绿萝垂着藤蔓,暖光从侧面打过来,勾勒出满满的生活气息。她连着按了几次快门,换着角度拍了好几张,才满意地放下相机。
刚收拾好相机,门铃就响了。瞿月华跑去开门,小远一下子扑进她怀里:“奶奶!我来吃爷爷做的烤鸡翅啦!”
“慢点跑,别摔着。”瞿月华笑着扶住孙子,顺手拿起相机,对着小远仰脸笑的样子按下了快门。照片里的孩子眉眼弯弯,嘴角还沾着点路上吃的糖霜,透着一股子天真烂漫。
羽希泉早就系好了围裙在厨房忙活,听到声音探出头:“小远来啦?快洗手,鸡翅马上就烤好。”灶台上的烤盘里,腌好的鸡翅己经摆得整整齐齐,刷上了一层蜂蜜,在灯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明轩跟在后面走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大果篮:“爸,妈,同事送了箱樱桃,特别新鲜,给你们带点过来。”他看到瞿月华脖子上的相机,笑着打趣,“妈这装备够专业的啊,准备当摄影大师了?”
“刚入门,跟着老师瞎学呢。”瞿月华笑着把相机举起来,“正好你和小远来了,当我的模特呗?一会儿拍几张照片,让我练练手。”
“没问题!”小远洗完手跑过来,摆出各种姿势,“奶奶,我能拿着樱桃拍吗?红红的肯定好看。”
“当然可以。”瞿月华笑着点头,指挥着小远坐在沙发上,让他手里捧着一小碗樱桃,自己则蹲在对面调整角度。羽希泉端着烤好的鸡翅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一幕,悄悄站在门边,拿起瞿月华放在茶几上的手机,对着祖孙俩的背影拍了一张——照片里,瞿月华专注地举着相机,小远凑在碗边挑樱桃,暖光落在两人身上,满是温馨的烟火气。
中午吃饭时,瞿月华把相机里的照片导进电脑,一家人围在屏幕前翻看。从晨露绿萝到小远的笑脸,从烤鸡翅的特写到底下的樱桃果盘,每一张照片都带着满满的生活细节。明轩指着那张祖孙背影照,笑着说:“爸这张拍得好,比我妈拍的还有意境,您也该报个摄影班,跟我妈做同学。”
羽希泉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随手拍的,哪懂什么意境。”话虽这么说,他看着照片里瞿月华认真的侧脸,心里却悄悄动了念头——要是能和她一起拿着相机,拍遍想去的地方,好像也是件挺美的事。
下午送走明轩和小远,瞿月华就坐在书桌前,对着照片写摄影笔记。她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每张照片的拍摄参数、优点缺点都记在本子上,还画了简单的构图草图。羽希泉坐在旁边写毛笔字,目光时不时飘向她的笔记本,看到她认真标注“绿萝照片:光圈太大,背景虚化过度”,忍不住笑了出来。
“笑什么呀?”瞿月华抬头瞪他一眼,却带着笑意,“我这是按要求做笔记,老师说学好基础才能进步快。”
“没笑你,是觉得你认真的样子好看。”羽希泉放下毛笔,凑过去看笔记本,“要不我也报个摄影班的旁听?跟着你一起学,还能帮你扛相机。”
瞿月华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老师说拍外景需要人帮忙打反光板、换镜头,你跟着去正好能搭把手。”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羽希泉:旁听生,负责辅助”,写完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周二摄影班开课,瞿月华和羽希泉提前十分钟就到了教室。教室里己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和他们年纪相仿的老人,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相机,三三两两地交流着各自的“装备”。一个穿蓝色外套的阿姨看到瞿月华的相机,主动凑过来:“妹子,你这相机是佳能的吧?我儿子也给我买了同款,就是我总调不好光圈,拍出来的照片要么太亮要么太暗。”
“我也是刚学,”瞿月华笑着点头,把自己的预习笔记递过去,“你看,我把老师发的参数表抄下来了,拍风景和拍人像的设置不一样,照着这个试可能会好点。”
阿姨接过笔记,连连道谢:“太谢谢你了!我叫张桂兰,住在城东的幸福小区,以后咱们可以一起约着拍外景。”
“我叫瞿月华,这是我老伴羽希泉。”瞿月华指了指身边的羽希泉,“我们住在城西的望湖小区,离得不算远,以后肯定能一起拍。”
说话间,老师推门进来。老师姓陈,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背着一个大大的摄影包,手里拿着平板电脑,一进门就笑着说:“欢迎大家来上摄影班,咱们今天先从最基础的构图讲起——拍照就像搭积木,把画面里的元素摆对位置,才能让人看着舒服。”
陈老师打开平板电脑,展示着各种构图案例:有“井”字构图拍的花卉,有对角线构图拍的桥梁,还有对称构图拍的古建筑。瞿月华听得格外认真,手里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悄悄问身边的羽希泉。羽希泉虽然是旁听,却比她听得还专注,时不时在她的笔记本上画个简单的示意图,帮她理解构图的原理。
下午的实践课安排在附近的街心公园。陈老师带着大家走到一片开满月季的花丛前,指着花丛说:“大家试试用‘井’字构图拍月季,把最漂亮的那朵花放在交叉点上,背景尽量避开杂乱的树枝。”
瞿月华立刻举起相机,蹲在花丛旁选角度。她看中了一朵粉色的月季,花瓣层层叠叠的,还带着淡淡的香气。她按照老师说的,把花朵放在屏幕的“井”字交叉点上,又调整镜头避开旁边的杂草,按下快门时,手都不抖了。
“拍得不错,”羽希泉凑过来看照片,“要是能把旁边那片绿叶也拍进去,颜色对比更鲜明,就更好看了。”他接过相机,调整了一下角度,“你看,这样既突出了花朵,又有绿叶做陪衬,画面更。”
瞿月华看着羽希泉拍的照片,确实比自己拍的更有层次感。她接过相机,照着他的方法又拍了几张,越拍越顺手。张桂兰看到她拍的照片,忍不住称赞:“月华妹子,你学得真快!这张拍得比我好多了。清风辰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都是我老伴指导得好,”瞿月华笑着说,“他比我有悟性,虽然是旁听,却比我懂的还多。”
羽希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转而帮张桂兰调整相机:“阿姨,您把这个对焦模式换成单点对焦,对准花朵的中心,就能拍得更清楚了。”
大家在公园里拍了一下午,从月季拍到湖边的柳树,从下棋的老人拍到追逐嬉戏的孩子。瞿月华的相机里存了满满一屏幕照片,有阳光下的花瓣,有垂在湖面的柳丝,还有老人下棋时专注的神情。她看着这些照片,忽然觉得,原来生活中的美好,都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只是以前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
回到家,瞿月华把相机里的照片导进电脑,和羽希泉一起一张一张地翻看。羽希泉坐在她身边,拿着鼠标时不时放大照片:“这张拍小远的不错,表情自然,光线也正好;这张月季的花瓣拍得很清晰,就是背景还能再虚化一点。”他指着一张拍湖边柳树的照片,“下次拍这种竖线条的景物,可以用竖构图,更能突出柳树的挺拔。”
瞿月华认真地听着,把他的建议都记在笔记本上。她忽然翻到一张照片,是羽希泉帮她拍的——她蹲在花丛旁举着相机,阳光洒在她的头发上,侧脸的轮廓柔和得像幅画。“你什么时候拍的?”她看着照片,心里暖暖的。
“就你专注拍月季的时候,”羽希泉笑着说,“觉得你那个样子特别认真,就随手拍了一张。”
瞿月华把这张照片设成了电脑桌面,又选了几张拍得好的照片,准备拿去洗出来,贴在专门买的相册里。“等咱们去了墨香书院,拍了书画和碑帖,也贴进这本相册里,”她说,“以后每参加一个活动,每去一个地方,都拍点照片存起来,慢慢就成一本‘生活影集’了。”
“再配上文字说明,”羽希泉补充道,“比如拍这张绿萝的时间、天气,还有当时的心情,以后翻看起来,就像重新经历了一遍似的。”
接下来的几天,瞿月华每天都抽出时间练习拍照。早上拍阳台的花草,中午拍厨房里的饭菜,晚上拍客厅的灯光,连羽希泉写书法的样子、看报纸的神情,都被她一一记录在镜头里。羽希泉也越来越有兴致,有时候还会主动当“模特”,拿着毛笔摆姿势让她拍,两人在镜头前说说笑笑,家里的气氛比以前更热闹了。
周三早上,老年大学组织去墨香书院参观。瞿月华和羽希泉早早起了床,吃过早饭就背着相机出门了。张桂兰己经在小区门口等他们,看到他们过来,笑着挥了挥手:“月华妹子,老羽,这边!”
三人一起坐上老年大学的大巴车,车上大多是文学鉴赏班和书法班的同学,王桂英和老张也在。看到瞿月华脖子上的相机,王桂英笑着说:“月华妹子这是把摄影课的装备都带来了?正好,书院里的书画和建筑都好看,可得多拍点照片。”
“是啊,”瞿月华点头,“准备拍点素材,以后做影集用。”
大巴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墨香书院。书院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白墙的建筑古色古香,门口的石狮子威武雄壮,院子里的石榴树开满了红色的花朵,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花香。大家跟着书院的讲解员往里走,穿过刻着诗词的月亮门,就到了陈列书画的展厅。
展厅里挂满了各种书画作品,有飘逸的行书,有工整的楷书,还有色彩鲜艳的山水画。瞿月华立刻举起相机,对着一幅齐白石的虾图拍了起来。她按照摄影班老师说的,用斜构图突出画面的动感,又调整光圈让背景的展柜虚化,确保虾图的细节清晰可见。
“拍书画要注意光线,”羽希泉凑过来说,“别用闪光灯,会反光,尽量用自然光,拍出来的颜色才真实。”他指着展厅顶部的射灯,“你看,这盏灯正好照在画的中央,把镜头对准这里,就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瞿月华依言调整角度,果然拍出的照片没有反光,虾的须足和透明的虾壳都清晰可见。她又拍了几幅书法作品,尤其是一幅写着“宁静致远”的楷书,笔锋刚劲有力,她特意拍了特写,准备回去后让羽希泉照着练习。
参观完展厅,大家来到书院的后院。后院有一个小池塘,池塘边种着几棵垂柳,还有一座小小的石桥。石桥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书法家,正在给大家现场写字。老书法家的笔锋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幅“海纳百川”就写好了。大家纷纷围过去拍照,瞿月华也挤在人群中,举起相机拍下了老书法家写字的瞬间——握着毛笔的手虽然有些苍老,却格外稳健,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带着满满的力量感。
“老羽,快过来让老师指点指点。”老张拉着羽希泉走到老书法家面前,把他写的“豁达”复印件递过去,“这是他写的,您给看看,哪里需要改进。”
老书法家接过复印件,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笔法很扎实,就是‘豁’字的捺画可以再舒展一点,显得更大气;‘达’字的走之底要更流畅,才能体现出‘通达’的意境。”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了一个“豁”字,“你看,这样起笔、行笔、收笔,节奏要连贯,才能写出字的气韵。”
羽希泉认真地看着老书法家的示范,时不时点头。他接过毛笔,按照老书法家的指点写了一个“豁”字,果然比之前写的更舒展自然。瞿月华举着相机,拍下了羽希泉写字的样子,还有老书法家指点他的画面,镜头里的两人一教一学,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中午,大家在书院的食堂吃了简单的素食。饭后,瞿月华和羽希泉沿着池塘散步,张桂兰和王桂英跟在后面,西人说说笑笑地拍着照片。瞿月华拍下了池塘里的荷花,拍下了石桥上的青苔,还拍下了羽希泉和老张在柳树下聊天的背影。她看着相机里的照片,忽然觉得,这些照片不仅仅是风景和人物的记录,更是她和羽希泉、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的见证。
下午返程时,大巴车上的人都在分享今天的收获。有人展示着老书法家的题词,有人讨论着展厅里的书画作品,瞿月华则和张桂兰一起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互相点评着彼此的作品。
“这张拍老书法家写字的照片真好,”张桂兰指着瞿月华拍的照片,“把老师的专注和笔锋的动感都拍出来了。”
“还是老羽提醒我要抓瞬间,”瞿月华笑着说,“他说拍人物要拍动态的瞬间,才显得生动。”
羽希泉坐在旁边,听着她们的对话,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看着窗外渐渐后退的风景,手里握着今天老书法家写的“宁静致远”,忽然觉得,晚年的生活就像这书院里的清茶,平淡却醇厚,而和瞿月华一起学习、一起探索新事物的日子,更是给这平淡的生活添了一抹亮色。
回到家,瞿月华立刻把今天拍的照片导进电脑,精心挑选了十几张最好的,准备拿去洗出来。羽希泉则坐在书桌前,照着老书法家的指点,练习“豁”字的捺画。客厅里,相机里的照片在电脑屏幕上滚动播放,书法练习纸铺在书桌上,墨香和阳光交织在一起,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瞿月华看着羽希泉写字的背影,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她想,等这本影集装满了照片,等羽希泉的书法越写越好,等他们一起去了更多的地方,她一定要把这些都整理好,留给明轩和小远。让他们知道,爷爷奶奶的晚年,是这样的充实而温暖,是这样的满溢着烟火气与诗意。而羽家小院的暖光,也会随着这些照片和文字,一首延续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