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月华把洗好的照片摊在客厅的茶几上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纱帘,在照片上洒下一层柔和的光晕。从墨香书院拍的老书法家挥毫、池塘荷花,到阳台那盆绿萝的晨露、羽希泉写书法的侧影,三十多张照片错落摆放,像一串串串起时光的珍珠。
“先把墨香书院的归成一类,再按拍摄顺序排好。”羽希泉搬来一把小凳子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本崭新的牛皮纸影集,“影集第一页留着写序言,就像你说的,记下时间和心情,以后翻起来才有味道。”
瞿月华点头,拿起那张老书法家指点羽希泉写字的照片——照片里,羽希泉弯腰凝神看着宣纸上的笔画,老书法家的手指点在“豁”字的捺画处,阳光从两人肩头斜照下来,连宣纸边缘的毛边都清晰可见。“这张放第一页,”她着照片边缘,眼里带着笑意,“你第一次得到老书法家指点,多有意义。”
羽希泉接过照片,用胶水轻轻粘在影集扉页旁,又拿起笔在空白处写道:“2024年X月X日,墨香书院访老书法家,得‘豁’字笔法指点,茅塞顿开。妻摄。”写完,他侧头看瞿月华:“这样写行不行?既记了事儿,也没忘了标你的功劳。”
“挺好,就这么写。”瞿月华笑着拿起另一张照片——那是她蹲在月季花丛前拍照的背影,羽希泉抓拍的瞬间,阳光把她的发梢染成了浅金色。她把照片递给羽希泉,“这张你写,就写‘妻学摄影,专注于花,吾随手拍之,觉甚美’。”
羽希泉接过笔,忍不住笑了:“你还挺会出题目。”他认真地写下文字,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两人一边粘照片,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配文,茶几上的照片渐渐变少,影集里的内容却越来越。
正忙得投入,门铃突然响了。瞿月华擦了擦手上的胶水,跑去开门,门外站着的是张桂兰,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月华妹子,老羽,快看看我洗的照片!”张桂兰把布袋子往茶几上一放,掏出一叠照片,“昨天我儿子帮我洗的,还说我拍的比以前强多了!”
瞿月华拿起一张照片,是墨香书院池塘边的石桥,张桂兰用了对称构图,桥的倒影映在水面上,和实景连成一个完整的圆,画面干净又规整。“这张拍得真好!构图比我还稳。”瞿月华真心称赞,“你看这倒影,一点都没歪,肯定下了功夫选角度。”
“还是你给我的笔记有用,”张桂兰笑着说,“我拍照前特意看了‘对称构图’那页,蹲在池塘边挪了好几个位置才拍好。对了,我今天来是想跟你约着,周末去城郊的向日葵花田拍外景,陈老师说最近向日葵开得正好,适合练外景拍摄。”
“向日葵花田?那太好了!”瞿月华眼睛一亮,转头看向羽希泉,“咱们一起去?正好试试拍大场景。”
羽希泉放下手里的照片:“我没问题,还能帮你们扛相机、打反光板。对了,要不要叫上王桂英和老张?他们不是也喜欢到处逛吗,一起去热闹。”
“我己经问过了,他们说没问题!”张桂兰拍了下手,“王桂英还说要带她孙女一起去,正好让孩子当模特,拍点人像照片练手。”
三人敲定了周末的行程,张桂兰又拿出手机,翻出自己拍的书法作品照片:“月华妹子,你帮我看看这张,总觉得拍出来有点歪,是不是构图没弄好?”
瞿月华接过手机,仔细看了看:“主要是拍摄角度太正了,显得有点死板。下次拍的时候,稍微斜一点,把作品的一角放在‘井’字构图的交叉点上,再让光线从侧面打过来,突出纸的纹理,效果肯定更好。”她拿起自己拍的“宁静致远”书法照片,“你看我这张,就是斜着拍的,是不是比正拍更有动感?”
张桂兰连连点头:“对对对,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还是得跟你多交流,比我自己瞎琢磨强多了。”她看了看茶几上的影集,忍不住赞叹,“你们这影集做得真好看,还有文字说明,比单纯放照片有意义多了。我回去也买个影集,学着你们这样做。”
送走张桂兰后,瞿月华和羽希泉继续整理照片。当翻到那张祖孙背影照——羽希泉用手机拍的她给小远拍樱桃的画面时,瞿月华忽然停下了手。“这张配什么文字好呢?”她托着下巴,有些犹豫,“既要有小远的天真,也要有咱们俩的温情。”
羽希泉凑过来,看着照片里暖黄的灯光和依偎的身影,轻声说:“就写‘孙儿绕膝,妻执镜,光影里皆是家常暖’。”
瞿月华心里一暖,眼眶微微发热:“就用这个。”她看着羽希泉认真写字的样子,突然觉得,这些照片和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把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一点点酿成了值得回味的甜。
傍晚时分,影集终于整理好了。瞿月华把影集抱在怀里,坐在沙发上一页页翻看:从周日清晨的绿萝露珠,到墨香书院的墨韵花香,每一张照片都带着清晰的记忆,每一段文字都藏着当时的心情。羽希泉坐在她身边,跟着一起翻看,时不时补充几句当时的细节,两人的笑声在客厅里回荡。
“等周末从向日葵花田回来,又能添新照片了。”瞿月华靠在羽希泉肩上,“以后咱们每年做一本影集,等老得走不动了,就坐在阳台晒着太阳翻影集,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不止呢,”羽希泉握住她的手,“等明轩有了二胎,咱们拍小孙子、小孙女;等小远长大了,拍他上学、毕业、结婚……这影集啊,能一首往下做。”
瞿月华笑着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把影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着羽希泉的书法作品和她的摄影笔记,三者并排放在一起,像是羽家小院生活的缩影——有墨香,有光影,更有满满的人情味儿。
接下来的几天,瞿月华每天都要翻几遍影集,琢磨着周末拍向日葵该用什么构图、调什么参数。羽希泉则主动上网查了向日葵花田的位置,还特意问了经常去采风的老朋友,了解最佳拍摄时间和角度。两人晚上坐在沙发上,一人捧着笔记本,一人拿着手机,时不时交流几句,比年轻人准备旅行还要认真。
周五晚上,明轩带着小远来吃饭。小远一进门就扑到书架前,看到那本影集,立刻拿下来翻看起来:“奶奶,这是我!这是爷爷写字!”他指着照片里的自己,兴奋地大喊,“还有太爷爷写的字,真好看!”
“这是奶奶和爷爷一起做的影集,”瞿月华走过去,抱着小远坐在腿上,“周末我们要去拍向日葵,小远要不要一起去?当奶奶的小模特。”
“要!要!”小远立刻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我要穿那件黄色的衣服,和向日葵一样颜色!”
明轩看着母子俩的互动,笑着说:“妈现在真是越来越专业了,不仅拍得好,还会做影集。对了,公司下周要办员工家属摄影展,妈要不要投稿试试?就用拍的墨香书院或者家里的照片,肯定能获奖。”
瞿月华愣了一下,有些犹豫:“我这都是刚学的,拍得不好,哪敢去参展啊。”
“怎么不好?我觉得拍得比很多专业的都有温度。”羽希泉接过话头,“摄影不就是拍生活、拍情感吗?你拍的这些照片里都是咱们的日子,比那些刻意摆拍的强多了。听明轩的,投几张试试。”
明轩也跟着劝:“就是,妈,重在参与嘛。要是真获奖了,小远都跟着骄傲。”
小远立刻举起手:“奶奶加油!我帮你选照片!”
在父子俩的鼓励下,瞿月华终于点了点头:“那我就选几张试试。就选老书法家写字、小远吃樱桃,还有那张阳台绿萝的,这几张我自己觉得拍得还行。”
吃完饭,明轩帮瞿月华把选好的照片导进U盘,还特意帮她调整了亮度和对比度:“这样看起来更清晰,参展的时候效果更好。”小远则趴在旁边,一会儿说“这张我笑得好看”,一会儿说“奶奶拍的花真漂亮”,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周六清晨,天刚蒙蒙亮,瞿月华就起床了。她穿上轻便的运动鞋,背上相机包,又帮羽希泉拿了件外套——早上天气凉,怕他在花田待久了着凉。羽希泉则在厨房忙着准备早餐,煎鸡蛋、热牛奶,还特意烤了小远爱吃的面包片,装在保温盒里当野餐零食。
七点刚过,张桂兰、王桂英和老张就准时到了小区门口。王桂英的孙女婷婷穿着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小玩具,看到小远,立刻跑过去拉着他的手:“小远哥哥,我们今天要拍好多照片!”
“好!我穿了黄色的衣服,和向日葵一样!”小远得意地转了个圈,黄色的上衣在晨光下格外显眼。
五个人加上两个孩子,挤在明轩帮忙叫的商务车里,一路说说笑笑地往城郊赶。车窗外的风景渐渐从高楼变成了田野,空气里的青草味越来越浓。瞿月华趴在车窗上,看着路边的野花和远处的麦田,忍不住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绿色的麦田一望无际,偶尔有几株开着紫色小花的野草点缀其间,像一幅天然的油画。
“拍的时候把麦田的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一处,”羽希泉凑过来说,“这样既突出麦田的广阔,又不会显得单调。”
瞿月华点点头,调整了一下构图,重新按下快门。张桂兰看到了,也跟着拿出相机拍起来,两人一边拍一边交流,王桂英则在旁边看着,时不时说几句:“这麦田真好看,拍出来肯定漂亮。”
一个多小时后,车终于到达了向日葵花田。一下车,大家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无边无际的向日葵花田,金黄色的花盘朝着太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吹过,花田起伏,发出“沙沙”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快拍快拍!这光线正好!”张桂兰率先冲进花田,举起相机就拍。瞿月华也赶紧跟上,选了一片开得最茂盛的向日葵,蹲下来调整参数。羽希泉则帮她拿着反光板,根据太阳的方向调整角度:“把反光板对着花盘,这样阴影处更亮,颜色更鲜艳。”
瞿月华按照他的建议调整,果然,拍出来的向日葵花盘颜色更,花瓣的纹理也更清晰。她试着用“井”字构图,把最中间的一朵向日葵放在交叉点上,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又换了低角度拍摄,让向日葵显得更高大,天空作为背景,蓝黄对比鲜明,画面格外亮眼。
“月华阿姨,帮我拍一张!”婷婷跑过来,站在向日葵丛中,摆出可爱的姿势。瞿月华立刻点头,让婷婷站在两排向日葵中间,用对角线构图,让向日葵的花盘沿着画面的对角线排列,既突出了婷婷,又展现了花田的纵深感。
“小远哥哥,你也来!”婷婷拉着小远站在一起,两人手拉手笑着,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格外灿烂。瞿月华连续按下快门,抓拍了好几个瞬间——有两人一起比耶的,有小远帮婷婷摘花瓣的,还有两人追着蝴蝶跑的,每一张都充满了童真。
羽希泉看着他们拍得热闹,也拿起瞿月华的备用相机拍起来。他选了一个高处,拍了一张花田的全景——金黄色的花田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中间有一条小路蜿蜒穿过,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瞿月华看到后,忍不住称赞:“这张拍得真有气势!比我拍的局部好看多了。”
“你拍的是细节,我拍的是整体,各有各的好。”羽希泉笑着说,“等回去整理的时候,把全景和细节拼在一起,效果更好。”
老张和王桂英则在花田边找了个阴凉的地方,铺上野餐垫,把带来的零食和水摆出来:“大家歇会儿吧,拍了这么久,喝点水吃点东西。”
瞿月华和张桂兰放下相机,走过去坐下。婷婷和小远拿着面包片,坐在野餐垫上吃着,还时不时拿着零食喂对方,画面温馨又可爱。瞿月华忍不住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幕——两个孩子坐在野餐垫上,手里拿着面包,背景是金黄色的向日葵花田,像极了童话里的场景。
“这张肯定能参展,”张桂兰凑过来看了看,“既有孩子的天真,又有花田的美景,比那些刻意摆拍的照片有生活气多了。”
瞿月华笑着点头,心里也觉得这张照片拍得很满意。她喝了口牛奶,看着羽希泉正在给老张拍照片——老张站在向日葵丛中,手里拿着一把蒲扇,笑得格外开心,羽希泉则蹲在地上,认真地调整角度。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连空气都变得暖洋洋的。
休息了一会儿,大家又继续拍起来。瞿月华尝试着拍了几张特写——向日葵花盘上的花粉、花瓣上的露珠、叶子上的纹路,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张桂兰则跟着羽希泉学拍全景,两人一边拍一边讨论构图,进步得飞快。王桂英也忍不住拿起相机,在瞿月华的指导下,拍了几张婷婷的照片,虽然有些手抖,但也拍得有模有样。
不知不觉,太阳己经升到了头顶。大家的相机里都存满了照片,脸上也晒得通红,但一个个都精神十足。“咱们拍最后一组合影就回去吧,”羽希泉看了看手表,“再晚太阳太晒,孩子们也该累了。”
大家都点头同意。瞿月华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设置好定时拍摄,然后跑到野餐垫旁,和大家一起坐下。婷婷和小远坐在中间,手里举着向日葵花,其他人围在两边,脸上都带着笑容。“咔嚓”一声,相机拍下了这张充满欢声笑语的合影——金黄色的向日葵花田作为背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定格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返程的路上,两个孩子累得靠在大人怀里睡着了。瞿月华靠在羽希泉肩上,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从清晨的麦田到正午的向日葵,从孩子的笑脸到老人的身影,每一张都让她心生欢喜。张桂兰也凑过来一起看,时不时发出惊叹:“这张拍得真好,回去我要洗出来贴在影集里。”
“我也要选几张参展,”瞿月华说,“尤其是那张两个孩子在野餐垫上的,还有咱们的合影,肯定能让人感受到咱们的快乐。”
羽希泉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不管参不参展,这些照片都是咱们最珍贵的回忆。等老了以后,翻着影集,想起今天在花田的日子,就够了。”
瞿月华点点头,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向日葵花田,心里充满了满足。她忽然明白,摄影的意义不在于拍得多专业、获多少奖,而在于用镜头留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孩子的笑脸、爱人的陪伴、朋友的欢笑,还有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这些被定格的瞬间,串联起来,就是最温暖的时光诗。
回到家后,瞿月华顾不上休息,立刻把相机里的照片导进电脑。羽希泉则在旁边帮她筛选,两人一起挑出最满意的几十张,准备洗出来贴进影集。当看到那张全员合影时,瞿月华忍不住笑了:“你看老张的表情,多开心;还有婷婷,睡着前还攥着向日葵花瓣呢。”
“等下次咱们再约着去拍红叶、拍雪景,”羽希泉说,“把西季的风景都拍遍,让影集里的时光也跟着流转。”
瞿月华笑着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看着电脑屏幕上一张张金灿灿的向日葵照片,又看了看身边认真帮她整理照片的羽希泉,忽然觉得,晚年的生活就像这向日葵一样,只要心向这阳光,就永远充满温暖和希望。而那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那些写在影集里的文字,会像一颗颗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好的花。
真相隐藏在阴影之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真相隐藏在阴影之下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