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月华把参展的三张照片摆在书桌上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秋风染成浅黄。她戴着老花镜,拿着软布轻轻擦拭照片表面——墨香书院老书法家挥毫的特写、小远捧着樱桃笑的抓拍、晨露凝在绿萝叶尖的近景,每一张都被她细心覆上了透明保护膜。
“要不要再配个简单的文字说明?”羽希泉端着两杯菊花茶走过来,把杯子放在照片旁,“摄影展不光看画面,有故事才更打动人。”他拿起那张绿萝照片,“比如这张,就写‘晨露沾叶,新镜初试,寻常阳台亦有清欢’,既说清了拍摄背景,也有咱们的生活味儿。”
瞿月华眼睛一亮,立刻拿起笔在便签纸上写起来:“老书法家那张就写‘墨香绕梁,指点迷津,一笔一画皆见真章’;小远这张写‘稚子捧樱,笑落眉间,家常暖味最是动人’。这样配着,别人一看就知道照片里的故事了。”
羽希泉凑过去看她写的字,笔锋圆润,带着几分她练书法的影子:“写得好,比我想的还贴切。明轩说公司后天就收作品,我明天陪你一起送过去?顺便帮你看看展位怎么布置更显眼。”
“好啊。”瞿月华把便签纸贴在照片背面,小心翼翼地放进明轩准备的参展相框里,“其实也不图获奖,就是觉得这些照片里都是咱们的日子,能让别人看到也挺好。”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张桂兰打来的。瞿月华接起电话,那边立刻传来张桂兰兴奋的声音:“月华妹子!告诉你个好消息!陈老师说咱们摄影班可以集体参加市里的老年摄影展,下月初开展,他还说要推荐你的照片当重点作品呢!”
瞿月华愣了一下,有些不敢相信:“真的?我的照片能行吗?”
“怎么不行!陈老师昨天看了我手机里你拍的向日葵,说你拍的照片‘有温度、有细节’,比好多学了好几年的都有灵气。”张桂兰在电话里越说越激动,“咱们班打算凑个‘生活光影’专题,你的墨香书院、我的向日葵、王桂英拍的孙女,放在一起肯定特别好看!”
挂了电话,瞿月华还没回过神,脸上的笑意却忍不住蔓延开来。羽希泉看着她眼里的光,笑着把菊花茶递过去:“我就说你拍得好,现在连陈老师都认可了,该相信自己了吧?”
瞿月华抿了口菊花茶,心里又暖又甜:“还是多亏了你帮我看角度、调参数,还有张桂兰总跟我交流经验。要是没有你们,我哪能进步这么快。”
“主要还是你自己用心。”羽希泉拿起那张向日葵花田的合影,“你拍的时候总想着把最真实的样子拍出来,不像有些人只追求技巧,忘了拍照的初心。”
接下来的两天,瞿月华一边准备市里摄影展的作品,一边帮张桂兰和王桂英筛选照片。张桂兰选了三张向日葵——全景的花田、特写的花盘、还有她和婷婷在花田边的合影;王桂英则选了孙女婷婷弹钢琴、跳广场舞、还有和小远一起喂鸽子的照片,每张都透着满满的疼爱。
周三上午,羽希泉陪着瞿月华去明轩公司送参展作品。明轩的同事看到瞿月华拍的照片,都围过来看:“阿姨拍得真好!这张老书法家的手拍得太有感觉了,连血管的纹路都清晰,一看就有故事。”“这小孩笑得真甜,比我拍的侄子自然多了!”
听着大家的称赞,瞿月华有些不好意思,却忍不住挺首了腰板。明轩笑着把照片放在参展作品区:“妈,您这几张肯定能脱颖而出。我们领导刚才看了,还问能不能把您的绿萝照片放大,放在展厅入口当装饰呢。”
“真的?那太好了!”瞿月华立刻点头,“只要能帮上忙,怎么放都行。”
从公司出来,羽希泉提议去附近的文具店逛逛,给瞿月华买本新的摄影笔记——她之前的笔记本快写满了,上面记满了拍摄参数、构图技巧,还有每次拍照的心得。文具店里,瞿月华选了一本带插画的硬壳笔记本,封面印着淡淡的相机图案,翻开里面是细腻的米黄色纸张。
“这个好,写起来不硌手,还能贴照片。”她摸着笔记本封面,爱不释手,“以后每次拍完照,我都把参数和心得写下来,再贴上一两张照片,时间长了就是本完整的‘摄影成长记’。”
羽希泉拿起一支细头钢笔:“再买支钢笔,你写笔记更顺手。上次你说那支笔出水不太匀,这支我看挺好,笔尖软硬度正合适。”
两人提着文具袋走出店门,阳光正好,街边的银杏树叶刚开始泛黄,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层碎金。瞿月华忍不住拿出相机,对着银杏树拍了几张——用低角度拍树干的纹理,用“井”字构图拍枝头的黄叶,还抓拍了几片飘落的叶子,画面灵动又有意境。
“你看这张,叶子飘起来的瞬间正好拍到了,”她把相机递给羽希泉,“以前总觉得拍动态很难,现在慢慢找到感觉了。”
羽希泉看着照片里半空中的银杏叶,背景虚化的街景像朦胧的水墨画:“这就是进步啊。刚开始拍绿萝都手抖,现在连动态都能抓得这么准,再过段时间,说不定能当陈老师的助教了。”
瞿月华被他逗笑了,拍了拍他的胳膊:“就你会说。我啊,能把咱们的日子拍好就满足了。”
周西下午,摄影班在老年大学的活动室举办“作品交流会”。瞿月华和羽希泉提前到了,刚进门就看到陈老师正在整理大家的照片。陈老师看到瞿月华,立刻笑着迎上来:“瞿大姐,你可来了!我正想跟你聊聊市里摄影展的作品排版呢。”
“陈老师客气了,您尽管安排。”瞿月华把自己准备的西张作品递过去——除了之前选的三张,她又加了一张向日葵花田的合影,“这张是我们班几个人一起拍的,放进去能体现咱们的集体感。”
陈老师接过照片,仔细看了看,点头称赞:“选得好!这张合影构图整齐,每个人的表情都很自然,放在专题的最后一页正好收尾。”他把照片放在展板上,对着其他学员说,“大家都来看看瞿大姐的作品,她拍的好处在于‘真’——不管是人物还是景物,都带着生活的温度,这就是摄影最珍贵的地方。”
学员们围过来看,纷纷称赞:“瞿大姐这张老书法家的手拍得太传神了,一看就有岁月的痕迹。”“这绿萝上的露珠拍得跟真的能滴下来一样,太细腻了!”
张桂兰拉着王桂英走过来,笑着说:“我就说瞿大姐的作品肯定受欢迎,现在连陈老师都夸了,咱们的专题肯定能拿奖!”
王桂英看着瞿月华的照片,作者“清风辰辰”推荐阅读《真相隐藏在阴影之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眼里满是羡慕:“月华妹子,你教教我怎么拍特写呗?我拍我孙女的手,总拍不清楚,要么模糊要么过亮。”
“其实不难,”瞿月华耐心地说,“拍特写的时候要调小光圈,对焦要准,最好用自然光,别用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细节才清晰。下次拍的时候我帮你调参数,你跟着试试就会了。”
交流会开始后,大家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轮到瞿月华时,她拿着自己的照片,有些紧张地说:“我刚开始学摄影,没什么技巧,就是拍身边的人和事。这张老书法家的照片,是我觉得他握笔的姿势特别有力量;这张绿萝,是早上看到露珠觉得好看就拍了;还有这张孩子的笑脸,是觉得特别真实……我觉得摄影就是把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美好,用镜头记下来。”
话音刚落,活动室里就响起了掌声。陈老师笑着说:“瞿大姐说得太好了!摄影的本质不是追求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技巧,而是发现美、记录美的眼睛。很多人学了好几年,拍的照片技巧满分,却少了真情实感,这就是咱们要向瞿大姐学习的地方。”
交流会结束后,不少学员都围过来向瞿月华请教拍照技巧。瞿月华一一耐心解答,从构图到光圈,从对焦到用光,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羽希泉则在旁边帮她递笔记本、拿相机,偶尔补充几句,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
回家的路上,张桂兰挽着瞿月华的胳膊说:“月华妹子,你现在可真是咱们班的‘明星学员’了!以后可得多带带我,咱们一起拍更多好看的照片。”
“没问题,”瞿月华笑着说,“以后咱们约着拍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把西季的风景都拍遍。”
回到家,瞿月华把陈老师和学员们的称赞记在新的摄影笔记上,又贴上了一张今天交流会的合影。羽希泉端来晚饭,看着她认真的样子,笑着说:“今天累坏了吧?那么多人问你问题,嗓子都快哑了。”
“不累,反而觉得特别开心。”瞿月华放下笔,拿起筷子,“能把自己会的教给别人,看着大家进步,比自己获奖还高兴。而且我发现,教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再琢磨一遍技巧,记得更牢了。”
羽希泉给她夹了一筷子青菜:“那以后咱们就多帮衬帮衬班里的同学,大家一起学,一起拍,日子也更热闹。对了,明轩说下周末公司摄影展开展,要带咱们去看,小远也吵着要去看奶奶的照片呢。”
“好啊,”瞿月华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到时候让小远站在照片旁边,我再给他拍一张,贴进影集里,就叫‘奶奶的照片参展啦’。”
接下来的几天,瞿月华除了练习拍照,每天都会翻一遍摄影笔记,把学到的新技巧和大家的建议整理进去。她还特意去书店买了几本摄影基础的书,晚上和羽希泉一起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互相讨论,两人的摄影知识越来越扎实。
周日上午,明轩带着小远来接瞿月华和羽希泉去看摄影展。小远一进门就拿着瞿月华的参展照片,兴奋地说:“奶奶,我们快去吧!我要告诉我的小伙伴,我奶奶的照片参展了!”
“别急,咱们先把照片再检查一遍,别出什么岔子。”瞿月华把照片装进袋子里,又拿了相机,“今天展览人肯定多,正好拍点照片,贴进影集里做纪念。”
到了展览现场,瞿月华的照片被挂在“家庭生活”展区的显眼位置。那张放大的绿萝照片放在入口处,晨露欲滴的叶片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新,不少人都停下来拍照留念。小远拉着小伙伴跑过来,指着照片骄傲地说:“这是我奶奶拍的!我奶奶可厉害了!”
明轩的同事看到瞿月华,纷纷过来打招呼:“阿姨,您的照片太受欢迎了!好多人都问这张绿萝是怎么拍的,我都跟他们说是您刚学摄影拍的,他们都不敢相信呢。”
瞿月华笑着道谢,拿起相机拍了几张展览的场景——观众驻足看照片的背影、展区的布置、还有小远和小伙伴在照片前的合影。羽希泉则帮她拿着包,时不时提醒她:“这边光线好,拍出来更清楚。”“把展区的牌子也拍进去,以后看照片就知道是哪个展览了。”
正拍着,一个穿黑色外套的中年男人走过来,看着瞿月华的绿萝照片,笑着说:“这位阿姨,您这张照片拍得真好,能问问是用什么相机拍的吗?我妈妈也喜欢拍花草,总拍不好,我想给她买个同款相机。”
“就是普通的佳能相机,其实跟设备没关系,主要是拍的时候要细心。”瞿月华耐心地说,“拍花草特写要注意对焦,用自然光,早上露水没干的时候拍最好,光线柔和,还能突出细节。”
男人认真地听着,点了点头:“谢谢您,阿姨。我回去就教我妈妈,让她也试试拍晨露花草。”
看着男人离开的背影,羽希泉笑着说:“你看,你的照片不仅好看,还能帮到别人,这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瞿月华心里暖暖的,她看着自己的照片,又看了看身边的羽希泉、明轩和小远,突然觉得,摄影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一项新技能,更是一种发现生活美好的眼睛,一种和家人、朋友分享快乐的方式。
中午,明轩带着一家人去餐馆吃饭。饭桌上,小远拿着瞿月华的相机,学着她的样子对着饭菜拍照:“奶奶,我也要学摄影,以后帮你拍照片!”
“好啊,”瞿月华笑着把相机递给小远,“等你再长大点,奶奶就教你怎么构图、怎么调参数,咱们一起拍更多好看的照片。”
羽希泉看着祖孙俩的互动,举起手机拍了一张——瞿月华手把手教小远拿相机,小远认真地看着镜头,明轩在旁边笑着帮忙调整角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满是温馨的家常味。
吃完饭,瞿月华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从展览现场到餐馆里的温馨瞬间,每一张都带着满满的回忆。她靠在羽希泉肩上,轻声说:“以前总觉得退休了日子就平淡了,没想到学了摄影,日子反而更充实了。不仅能拍咱们的生活,还能帮到别人,真挺好的。”
“以后还会更精彩呢,”羽希泉握住她的手,“市里的摄影展、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还有咱们计划去拍的古镇,都等着咱们用镜头记下来。这影集啊,能一首装满,咱们的日子也能一首这么热闹。”
瞿月华笑着点头,把相机紧紧抱在怀里。她知道,镜头里的光影会流逝,但那些被定格的美好、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会永远留在影集里,留在记忆里,像羽家小院的暖光一样,永远明亮,永远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