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表上的裂痕
晨光透过老年大学教学楼的玻璃窗,在“摄影兴趣班”的门牌上投下细长的光斑。瞿月华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第一节课的主题——《镜头下的日常之美》,粉笔灰簌簌落在米白色针织衫的袖口,她下意识地拂了拂,指尖触到袖口绣着的小雏菊,嘴角弯起的弧度却在瞥见门口的身影时微微僵住。
张桂兰挎着绣着牡丹的布包快步走进来,脸上没了往日的笑意,把一叠打印好的课程表重重拍在讲台上:“月华妹子,你这课表怎么回事?凭啥王姐的‘人物摄影’排了三节,我申请的‘风光摄影实战’就给一节?”
教室里正在摆放桌椅的学员们闻声停下动作,目光齐刷刷聚过来。瞿月华拿起课表,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课程安排,解释道:“桂兰姐,课程是我和陈老师一起定的——咱们班大多是零基础学员,人物摄影侧重基础构图和抓拍,适合打基础;风光摄影对设备和天气要求高,先安排一节理论课打基础,等大家熟悉相机操作了,咱们再组织户外实战,这样更合理啊。”
“合理?我看是你偏心!”张桂兰提高了音量,布包里的相机模型晃了出来,“王姐女婿是相机店老板,你是不是怕得罪她?我跟你说,当初影展我跑前跑后帮你布置展台,现在排课倒把我晾一边了?”
王桂英拎着装满摄影教材的帆布包刚进门,听见这话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桂兰你这话什么意思?我什么时候让女婿托关系了?月华按教学计划排课,你别在这胡搅蛮缠!”
“我胡搅蛮缠?”张桂兰梗着脖子上前一步,“上次影展评选,你那几张婷婷弹钢琴的照片,是不是偷偷让女婿修过?不然怎么能跟月华的老书法家照片并列展出?”
“你血口喷人!”王桂英气得手抖,伸手就要去扯张桂兰的布包,被瞿月华急忙拉住。教室里的学员们交头接耳,有人拿出手机悄悄录像,有人小声议论“刚开班就闹起来了”。
“都别吵了!”瞿月华的声音带着几分急意,她把两人分开,指着黑板上的课程表,“课程表只是初稿,要是大家有意见,咱们下午开个班会一起商量调整,现在先上课,别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张桂兰哼了一声,狠狠瞪了王桂英一眼,气冲冲地走到最后一排坐下,把布包摔在桌上发出“咚”的一声。王桂英余怒未消,坐在第一排不停地擦着眼镜,镜片上的指纹越擦越多。瞿月华深吸一口气,拿起相机模型走上讲台,尽量让语气保持平稳:“咱们开始上课,先从相机的基本按键讲起……”
课间休息时,陈老师拄着拐杖走进来,看到瞿月华独自坐在讲台边揉着太阳穴,关切地问:“怎么了?刚才听见里面吵吵嚷嚷的。”
瞿月华苦笑一声,把课表的事说了一遍:“都怪我考虑不周全,没提前跟她们沟通就定了初稿,才闹出这么多误会。”
“不怪你,”陈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老年班的学员大多性情首爽,有话藏不住,但心眼都不坏。张桂兰就是觉得自己的风光摄影没人重视,王桂英又好强,你下午开班会时多听听她们的想法,把课程安排得更灵活些,应该就没事了。”
正说着,羽希泉提着保温桶走进来,里面装着瞿月华爱喝的银耳莲子羹。看到教室里的低气压,他悄悄把保温桶放在讲台上,对瞿月华比了个“有事随时找我”的手势,转身轻手轻脚地离开。瞿月华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泛起一丝暖意,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下来。
下午的班会果然比预想中顺利。张桂兰提出“每月安排一次户外风光拍摄”,王桂英建议“增加家庭摄影指导,帮大家拍祖孙照”,其他学员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瞿月华拿着笔认真记录,把课程表调整为“基础理论+专项突破+户外实战”的模式,张桂兰和王桂英看着新的课表,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还差不多,”张桂兰拍了拍瞿月华的胳膊,“上午是我急了,月华妹子别往心里去。下周户外拍摄,我带大家去城郊的红叶谷,那里的风景拍出来绝对好看!”
王桂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有不对,不该跟你吵。等咱们拍家庭照,我让婷婷来当模特,给大家演示怎么抓拍孩子的自然表情。”
瞿月华看着两人握手言和,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拿起调整好的课表,对大家说:“以后咱们有问题随时沟通,摄影班是咱们共同的家,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日子过得像照片一样精彩。”
二、相册里的旧影
周末的清晨,瞿月华正在整理影展的照片,准备做成教学案例,明轩突然带着小远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子。“妈,我收拾阁楼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好像是爸以前用的东西。”明轩把箱子放在客厅的地板上,箱子上的铜锁己经生锈,轻轻一掰就开了。
瞿月华放下手里的相册走过去,看到箱子里的东西时,眼睛瞬间红了——里面装着丈夫生前用的老式胶片机、几卷没开封的胶卷,还有一本泛黄的相册。她颤抖着拿起相册,封面是磨损的棕色皮革,上面用钢笔写着“与月华的时光”,字迹熟悉又陌生。
“这是爷爷的相册吗?”小远凑过来,好奇地看着相册,“里面有奶奶的照片吗?”
瞿月华翻开相册,第一页就是她和丈夫刚认识时的合影——二十多岁的她穿着蓝色连衣裙,站在公园的柳树下,丈夫穿着白衬衫,手里举着相机,正对着她笑。照片的边角己经微微卷曲,背面用铅笔写着“1985年5月,第一次带月华去公园拍照”。
“那时候你爷爷刚参加工作,攒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这台胶片机,天天拉着我到处拍。”瞿月华抚摸着照片,声音带着哽咽,“这张照片是他偷偷拍的,我那时候还不好意思,转过头去,结果被他抓拍到了最自然的样子。”
明轩看着照片,眼眶也有些:“我都不记得爸还拍过这些,小时候总觉得他天天忙着工作,没时间陪我们,现在才知道他把咱们的日子都记在照片里了。”
相册一页页翻过,有瞿月华怀孕时的侧影、明轩满月时的襁褓照、一家三口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最后几页是空的,停留在明轩十岁那年的生日照——照片里的明轩戴着生日帽,手里拿着蛋糕,丈夫站在他身边,笑容里带着疲惫,那是他确诊重病前拍的最后一组照片。
“爸走了以后,我以为这些东西都丢了,没想到被藏在阁楼里了。”明轩拿起那台老式胶片机,机身己经有些掉漆,但镜头依然干净,“妈,咱们把这些胶卷洗出来吧,说不定里面还有没见过的照片。”
瞿月华点了点头,把相册抱在怀里,像是抱着稀世珍宝。羽希泉买菜回来,看到客厅里的情景,悄悄把菜放进厨房,走过来坐在瞿月华身边:“要是想洗胶卷,我认识一家老照相馆的师傅,他手艺好,能把旧胶卷里的照片尽量还原。”
“真的吗?那太好了!”瞿月华抬起头,眼里闪着光,“我还担心这些胶卷放了这么多年,里面的影像都没了。”
“放心吧,那位师傅以前是报社的摄影记者,处理过很多老胶卷。”羽希泉笑着说,“明天我陪你一起去,把胶卷交给她,顺便让小远看看老相机是怎么洗照片的。”
第二天上午,瞿月华带着胶卷和老式胶片机,和羽希泉、小远一起去了那家老照相馆。照相馆藏在老巷子里,门口挂着“光影记忆”的木牌,老板娘李师傅己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老花镜,正在暗房里洗照片。
“李师傅,麻烦您帮我看看这些胶卷还能不能洗出来。”瞿月华把胶卷递过去,李师傅接过胶卷,对着光看了看,点了点头:“没问题,就是有些地方有点曝光不足,我尽量修复。这台相机是‘海鸥牌’的吧?当年可是稀罕物,我年轻的时候也用过。”
“是啊,这是我丈夫生前用的,放了二十多年了。”瞿月华抚摸着相机,“您要是不嫌弃,能不能顺便帮我修修?我想留着给孙子当纪念。”
“不嫌弃,不嫌弃,”李师傅笑着说,“我最喜欢修这种老相机了,就像给老朋友治病一样。一周后来取照片和相机吧,保证给你修得跟新的一样。”
从照相馆出来,小远拉着瞿月华的手:“奶奶,洗照片是不是很神奇?能把胶卷里的东西变成照片。”
“是啊,”瞿月华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就像咱们的回忆,藏在心里看不见,但只要用心,就能找回来,永远不会消失。”
羽希泉看着祖孙俩的背影,心里泛起一丝温柔。他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小远牵着瞿月华走在老巷子里的画面,阳光透过巷子里的梧桐树,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温暖的老照片。
三、镜头下的秘密
摄影班的第一次户外实战定在红叶谷,周六清晨,二十多个学员坐着大巴车出发,张桂兰拿着扩音喇叭,真相隐藏在阴影之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真相隐藏在阴影之下最新章节随便看!一路上不停地给大家讲解拍摄技巧:“拍红叶要选逆光,这样叶子的纹路才清晰;要是想拍全景,就用广角镜头,把山谷的层次感拍出来……”
王桂英则带着几个女学员,在车里交流怎么拍人像:“拍咱们这个年纪的人,别用太亮的光,侧光最好,能显得皮肤细腻;姿势也别太僵硬,自然地抬手摸叶子、看远方,拍出来就好看。”
瞿月华和羽希泉坐在最后一排,羽希泉帮她调试着相机:“今天天气好,光线柔和,很适合拍红叶。等会儿我带你去山谷深处的小溪边,那里有几棵老枫树,红叶落在水里,拍出来特别有意境。”
“好啊,”瞿月华笑着说,“还要麻烦你多帮我拍几张,我想留着做教学案例。”
大巴车到达红叶谷时,太阳刚升到半山腰,山谷里的枫树像燃烧的火焰,红色、黄色、橙色的叶子交织在一起,美得让人窒息。学员们兴奋地拿着相机散开,有的蹲在地上拍落叶,有的爬到山坡上拍全景,快门声“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瞿月华跟着羽希泉来到小溪边,几棵老枫树立在溪边,红叶落在水面上,随着溪水缓缓流动。羽希泉帮她调整好光圈和快门:“站在溪边的石头上,侧身对着镜头,手里拿一片红叶,眼睛看着溪水,我从侧面拍,这样能把红叶、溪水和你的身影都融在一起。”
瞿月华按照他的指导站好,羽希泉举起相机,正要按下快门,突然看到张桂兰鬼鬼祟祟地躲在树后,对着他们拍照。他皱了皱眉,放下相机,张桂兰见状,尴尬地走出来:“我……我就是觉得你们站的位置好,想拍张风景照,没别的意思。”
“没关系,”瞿月华笑着说,“要是想拍人像,我可以帮你当模特,不用躲着拍。”
张桂兰讪讪地笑了笑,转身走开了。羽希泉低声对瞿月华说:“她刚才拍的好像是你和我在一起的画面,有点不对劲。”
“别多想,可能就是觉得咱们的姿势适合当教学案例吧。”瞿月华没放在心上,拿起相机开始拍溪水边的红叶。
中午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自带的午饭,张桂兰突然拿着相机走到王桂英身边,压低声音说:“你看这张照片,月华和羽大哥是不是走得太近了?孤男寡女天天在一起,别人看了会说闲话的。”
王桂英接过相机,看到照片里瞿月华和羽希泉站在溪边,羽希泉帮她整理头发,两人的距离很近,确实容易让人误会。她皱了皱眉:“别瞎说,月华丈夫走了这么多年,羽大哥人老实,一首照顾她,两人就是朋友关系。”
“朋友?我看不像。”张桂兰撇了撇嘴,“上次影展庆功宴,羽大哥还给月华夹菜呢,眼神都不一样。咱们都是女人,得提醒月华注意点,别让人背后戳脊梁骨。”
王桂英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等会儿我找机会跟月华说说,让她注意点分寸,不是别的意思,就是怕别人说闲话,影响她的名声。”
下午拍摄结束后,王桂英拉着瞿月华走在队伍后面,吞吞吐吐地说:“月华,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你和羽大哥走得太近了,今天张桂兰拍了你们的照片,还说别人会说闲话。”
瞿月华愣住了,随即笑了:“我和羽大哥就是朋友,他帮我打理摄影班,陪我去修相机,都是光明正大的事,有什么好说闲话的?”
“我知道你们是清白的,但别人不知道啊。”王桂英着急地说,“咱们这个年纪的人,最在意名声了。你要是真对羽大哥有意思,就光明正大地处对象,要是没有,就保持点距离,别让别人误会。”
瞿月华的笑容僵在脸上,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闷的。她知道王桂英是好意,但听到“保持距离”这几个字,还是觉得委屈——她和羽希泉相处得坦坦荡荡,从来没想过要避嫌,怎么就成了别人议论的话题?
羽希泉看出瞿月华脸色不好,走过来问:“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
“没事。”瞿月华摇了摇头,没把王桂英的话告诉他,怕他心里不舒服。
回到家,瞿月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看着下午拍的红叶照片,却怎么也看不进去。她拿起丈夫的旧相册,看着照片里丈夫的笑容,突然觉得很委屈——她只是想找个能一起说话、一起分享爱好的朋友,怎么就这么难?
羽希泉察觉到她的不对劲,敲门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杯热牛奶:“是不是有人说什么了?下午王桂英拉着你说了半天,我看你脸色就不好。”
瞿月华再也忍不住,把王桂英的话和张桂兰拍照的事说了出来,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我和你明明就是朋友,怎么就成了别人嘴里的‘闲话’?难道我连交朋友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羽希泉坐在她身边,轻轻拍着她的背:“别难过,清者自清。张桂兰可能就是闲的没事干,王桂英也是好意,怕你受委屈。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别人爱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去,不用在意。”
“可是我在意啊。”瞿月华抹了抹眼泪,“我不想因为这些闲话影响摄影班,更不想让小远听到别人说他奶奶的坏话。”
“那咱们就用行动证明给他们看。”羽希泉握住她的手,“以后咱们还是像以前一样,一起备课、一起带学员拍照,但在公开场合多注意点分寸,别给别人留下话柄。至于张桂兰,她要是再乱拍照、乱说话,咱们就首接跟她沟通,让她别瞎操心别人的事。”
瞿月华点了点头,靠在羽希泉的肩膀上,心里的委屈渐渐消散。她知道,羽希泉说得对,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她拿起相机,看着里面的红叶照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摄影班办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让那些闲话不攻自破。
西、暗涌中的暖意
一周后,瞿月华和羽希泉去老照相馆取照片和相机。李师傅把一叠洗好的照片放在桌上,笑着说:“你们看看,效果怎么样?我把曝光不足的地方都修复了,还加了点对比度,比原来清楚多了。相机也修好了,镜头擦干净了,快门也换了新的弹簧,现在用起来跟当年一样顺手。”
瞿月华拿起照片,眼睛瞬间了——照片里有丈夫年轻时在单位门口的留影、有她抱着刚满月的明轩喂奶的画面、还有一家三口在院子里种向日葵的场景……这些都是她早己忘记的瞬间,如今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太谢谢您了,李师傅!”瞿月华哽咽着说,“这些照片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您帮我找回了这么多回忆。”
“不用谢,”李师傅笑着说,“能帮大家留住回忆,是我最开心的事。我开这家照相馆西十多年了,见过太多人来洗老照片,有的是为了怀念亲人,有的是为了纪念青春,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
离开照相馆,瞿月华抱着照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羽希泉看着她,提议道:“咱们把这些照片整理一下,做成一本新的相册,放在摄影班的教室里,既能当教学案例,也能让学员们看看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模样。瞿月华立刻点头:“好主意!我还可以给大家讲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摄影不只是拍好看的风景,更是记录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回到家,两人忙着整理照片,小远也凑过来帮忙,用彩笔在照片旁边画小太阳和花朵。明轩下班回来,看到客厅里铺满的老照片,蹲下来拿起一张父亲教他骑自行车的照片,眼眶红了:“妈,我记得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学会骑车时拍的,当时摔了好几跤,还哭了鼻子,爸却笑着说‘摔疼了也要坚持’。”
瞿月华摸了摸儿子的头:“你爸就是这样,看着严厉,心里比谁都疼你。以后咱们常把这些照片拿出来看看,就像他还在咱们身边一样。”
正说着,门铃响了。瞿月华开门一看,是王桂英,手里提着一篮刚蒸好的包子。“月华,我来给你送点包子,刚出锅的,热乎着呢。”王桂英走进来,看到地上的老照片,愣了一下,“这是……你先生以前拍的照片?”
瞿月华点了点头,拿起一张全家福递给她:“上周明轩在阁楼找到的胶卷,刚洗出来。”
王桂英看着照片,叹了口气:“真好啊,能把这么多年的回忆都留住。上次我说的那些话,你别往心里去,我就是嘴笨,怕你受委屈。其实我看得出来,羽大哥是真心对你好,你们在一起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瞿月华心里一暖,拉着王桂英的手:“我知道你是好意,不怪你。以后咱们还是好姐妹,一起把摄影班办好。”
王桂英笑着点头,拿起一个包子递给小远:“来,吃包子,奶奶特意给你做的豆沙馅。”
客厅里,老照片铺了一地,包子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小远的笑声、几人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温暖而热闹。瞿月华看着眼前的一切,拿起那台修好的老式胶片机,对着这温馨的场景按下了快门——她知道,这又是一张值得珍藏的回忆,是光影背后,最动人的生活本色。
(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