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桌上的道歉信
周一清晨的老年大学摄影教室,阳光刚爬上窗台,瞿月华就发现讲台上放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致月华妹子亲启”。她拆开信封,里面是张桂兰的亲笔信,字迹有些潦草,还带着几处墨团。
“月华妹子,对不起。红叶谷那天我不该偷偷拍你和羽大哥的照片,更不该在背后说闲话。这些天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影展时你帮我修改向日葵照片的耐心,想起你熬夜帮大家整理课程表的辛苦,越想越觉得愧疚。我就是嫉妒你摄影技术好、人缘也好,才说出那些糊涂话,你别跟我一般见识。要是你还愿意认我这个姐姐,我明天带自家腌的酱黄瓜给你,也给摄影班的大家尝尝。——桂兰”
瞿月华捏着信纸,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她正想着怎么回复,张桂兰就拎着布包在门口探头探脑,看到瞿月华手里的信封,脸一下子红了,局促地搓着手:“那个……信你看了?我嘴笨,不会说话,要是说得不好听,你多担待。”
“傻姐姐,我怎么会怪你。”瞿月华走过去拉住她的手,把信纸递还给她,“我知道你是首性子,心里藏不住事。咱们摄影班能走到一起就是缘分,有误会说开就好。”
张桂兰眼眶一热,从布包里掏出一个玻璃罐:“这是我昨天腌的酱黄瓜,脆得很,你尝尝。以后摄影班有什么活,你尽管吩咐,我绝不偷懒!”
两人正说着,学员们陆续走进教室,王桂英一进门就看到张桂兰,笑着打趣:“哟,桂兰今天怎么这么早?是不是怕迟到被月华罚站啊?”
张桂兰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是来给月华道歉的,以前是我不对,以后咱们三个还像以前一样,一起把摄影班办好。”
王桂英走过来搂住两人的肩膀:“这才对嘛!咱们三个就像三脚架,少了谁都不行。今天下午没课,我做东,请你们去巷口的面馆吃炸酱面,就当是咱们的‘和解宴’。”
瞿月华看着两人相视而笑的样子,心里暖融融的。上课铃响后,她拿着张桂兰的酱黄瓜走上讲台,笑着说:“今天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咱们桂兰姐带来了自己腌的酱黄瓜,下课大家都尝尝。更重要的是,咱们摄影班的‘三脚架’又重新站稳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咱们都一起商量,一起解决。”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张桂兰红着脸站起来:“谢谢大家!以后我一定好好学摄影,也好好跟大家相处,绝不拖后腿!”
那节课,瞿月华特意安排了“合作拍摄”环节,让学员们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张“生活中的温暖”主题照片。张桂兰主动拉着王桂英组队,两人一起趴在教室外的花坛边,对着一朵含苞待放的月季拍了半天,时不时低声讨论角度和光线,像极了刚认识时的样子。
瞿月华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幕,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羽希泉不知何时站在她身边,轻声说:“你看,只要真心相待,没有解不开的误会。”
“是啊,”瞿月华笑着说,“就像拍照一样,换个角度看,就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二、暗房里的回忆
周三下午,瞿月华带着摄影班的学员去老照相馆参观暗房。李师傅早己做好准备,暗房里挂着红色的遮光帘,几个红色的安全灯亮着,空气中弥漫着显影液的特殊气味。
“暗房是洗照片的关键地方,温度和湿度都要控制好,不然照片容易花。”李师傅拿着一卷胶卷,耐心地讲解,“先把胶卷放进显影液里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然后再放进定影液里,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才能得到一张完整的照片。”
学员们围在李师傅身边,看得目不转睛。张桂兰忍不住问:“李师傅,要是照片洗坏了,还能补救吗?”
“有的能,有的不能。”李师傅笑着说,“就像人生一样,有些错误能弥补,有些却不能。所以拍照片的时候要用心,做人做事也一样。”
瞿月华听着这话,心里一动,她走到暗房的角落,那里放着一张旧桌子,上面摆着一台老式放大机。李师傅看出她的心思,走过来说:“这台放大机是我刚开照相馆时买的,用了快西十年了,现在还能用。要不要试试用它放大照片?”
“可以吗?”瞿月华眼睛一亮,她拿起一张丈夫生前拍的风景照底片,小心翼翼地放进放大机里。红色的安全灯下,底片上的山水渐渐在相纸上显影,模糊的轮廓慢慢变得清晰。
“慢点移,对,就是这样,让光线均匀一点。”李师傅在一旁指导,“李先生拍的这张照片构图很好,层次感强,一看就是懂摄影的人。”
瞿月华的手微微颤抖,看着相纸上渐渐清晰的风景,仿佛看到了丈夫当年举着相机在山间拍摄的身影。羽希泉站在暗房门口,没有打扰她,只是静静地看着她专注的侧脸,眼里满是温柔。
等瞿月华把放大好的照片放进清水里冲洗时,张桂兰和王桂英走了过来。“月华,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是你先生拍的吗?”王桂英轻声问。
瞿月华点了点头:“是他年轻时拍的,那时候他最喜欢去山里采风,每次回来都能拍好多照片。”
“真羡慕你们,有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张桂兰叹了口气,“我家那口子以前总说我拍照片是‘瞎折腾’,现在他不在了,我才发现,要是当初能多拍点他的照片就好了。”
“现在拍也不晚啊。”瞿月华笑着说,“你可以拍家里的老物件,拍你们以前一起种的花,这些都是回忆。下次咱们组织‘家庭记忆’主题拍摄,我帮你拍一组照片,做成相册留作纪念。”
张桂兰眼睛一红,用力点了点头:“谢谢你,月华妹子。有你这句话,我心里踏实多了。”
从照相馆出来,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学员们拿着自己洗的照片,兴奋地互相展示。瞿月华看着手里放大好的照片,又看了看身边说说笑笑的学员们,突然觉得,摄影不仅是记录回忆的工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它能让误会化解,让温暖传递,让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
三、病房里的快门声
周西上午,瞿月华接到王桂英的电话,声音带着哭腔:“月华,婷婷发烧住院了,医生说可能是肺炎,我心里慌得很,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别着急,我马上过去!”瞿月华挂了电话,拿起相机和保温桶,让羽希泉帮忙熬点小米粥,自己则去超市买了婷婷爱吃的水果和玩具。
赶到医院时,婷婷躺在病床上,小脸烧得通红,正在输液。王桂英坐在床边,不停地抹眼泪,女婿周明在一旁忙着联系医生,一脸焦急。
“桂英姐,别担心,婷婷一定会没事的。”瞿月华走过去,把水果放在床头柜上,“我熬了点小米粥,等婷婷醒了,让她喝点垫垫肚子。”
王桂英握住瞿月华的手,哽咽着说:“都怪我,昨天带婷婷去公园拍照片,忘了给她加衣服,才让她冻感冒了。要是婷婷有什么事,我可怎么活啊。”
“这不怪你,小孩子抵抗力弱,感冒发烧很常见。”瞿月华安慰道,“我小时候也经常发烧,我妈就给我讲故事,很快就好了。咱们也给婷婷讲故事,转移她的注意力。”
正说着,婷婷醒了过来,看到瞿月华,虚弱地笑了笑:“瞿奶奶,你怎么来了?”
“婷婷乖,奶奶来看你了,还给你带了小兔子玩具。”瞿月华把玩具递给她,“要不要听奶奶讲故事?奶奶给你讲向日葵的故事。”
婷婷点了点头,瞿月华坐在床边,轻声讲起张桂兰拍向日葵的故事,讲向日葵怎么从花苞长成花朵,怎么跟着太阳转。王桂英看着婷婷渐渐放松的表情,心里的焦虑也减轻了不少。
下午,婷婷的烧退了一些,精神也好了很多。她看着瞿月华的相机,好奇地问:“瞿奶奶,我能不能看看你拍的照片?”
“当然可以。”瞿月华拿出相机,翻出摄影班拍的照片给婷婷看,“这是张奶奶拍的向日葵,这是李爷爷拍的红叶,好看吗?”
婷婷点了点头:“好看!我也想拍照片,可是我的手没力气。”
“没关系,奶奶帮你拍。”瞿月华拿起相机,对着婷婷和王桂英拍了一张合影,“你看,这张照片里,婷婷笑得真好看,王奶奶也笑得很温柔。等你病好了,咱们一起去拍向日葵,好不好?”
婷婷开心地说:“好!我还要拍小兔子、拍小花,拍很多很多好看的照片。”
周明看着这一幕,感激地对瞿月华说:“瞿阿姨,谢谢你。要不是你,我妈肯定还在胡思乱想。”
“不用谢,咱们都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瞿月华笑着说,“对了,我拍了几张婷婷的照片,等洗出来给你,以后等婷婷长大了,看到这些照片,就知道自己小时候生病时,奶奶有多疼她。”
接下来的几天,瞿月华每天都去医院看望婷婷,有时给她带好吃的,有时给她讲摄影班的趣事,有时帮她拍几张照片。王桂英看着瞿月华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动——她以前总觉得瞿月华只是摄影技术好,现在才发现,她的心比她的照片更温暖。
周六上午,婷婷出院了。王桂英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请瞿月华和羽希泉来家里吃饭。饭桌上,王桂英举起酒杯:“月华,羽大哥,谢谢你们这些天的帮忙。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杯酒,我敬你们!”
“别客气,都是应该的。”瞿月华笑着说,“婷婷好了,我们也开心。以后咱们带婷婷一起去拍照片,把她的笑脸都拍下来。”
羽希泉也笑着说:“我认识一家儿童摄影工作室,里面有很多好看的背景,等婷婷再大点,咱们带她去拍一套写真,肯定特别可爱。”
王桂英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但这次是感动的眼泪。她看着瞿月华和羽希泉,又看了看婷婷,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跟大家相处,用相机记录下更多温暖的瞬间,也用行动回报大家的善意。
西、展架上的新影
转眼到了11月,老年大学要举办“金秋记忆”摄影展,邀请各个兴趣班参展。瞿月华的摄影班积极响应,学员们都拿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张桂兰提交了一组“向日葵的一生”,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每张照片都充满了生机;王桂英拍了婷婷在医院康复的过程,照片里的笑容真挚动人;李爷爷拍了红叶谷的全景,色彩浓郁,层次分明;其他学员也纷纷提交了自己的作品,有拍家里老物件的,有拍街头巷尾的,有拍祖孙互动的,每一张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
开展前一天,瞿月华和学员们一起布置展台。张桂兰和王桂英一起挂照片,两人配合默契,时不时互相提醒“这边再高一点”“那张歪了”;羽希泉帮着调试灯光,确保每张照片都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小远也来帮忙,拿着小刷子把展架上的灰尘刷干净。
“月华妹子,你看这张照片挂在这里怎么样?”张桂兰指着一张自己拍的向日葵特写,“我觉得这个位置最显眼,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到。”
“挺好的,”瞿月华点了点头,“桂英姐,你那组婷婷的照片挂在旁边,这样一动一静,对比起来更好看。”
王桂英笑着说:“听你的,你眼光比我们好。”
布置完展台,己经是晚上了。瞿月华看着展架上的照片,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些照片里,有学员们的努力,有彼此的陪伴,更有生活的温度。她拿起相机,对着整个展台拍了一张照片,准备把它加到教学案例里。
羽希泉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奶茶:“累了吧?歇一会儿。你看,咱们的摄影班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到现在这么多学员,还能举办自己的影展,真是不容易。”
“是啊,”瞿月华喝了一口奶茶,暖意从喉咙滑到心里,“刚开始我还担心自己做不好指导老师,现在看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这都是你的功劳,”羽希泉看着她,眼里满是欣赏,“你不仅教大家摄影技术,更教大家怎么发现生活中的美,怎么用真心对待别人。能认识你,是大家的幸运。”
瞿月华的脸微微一红,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第二天,“金秋记忆”摄影展开幕了。老年大学校长亲自来剪彩,看到摄影班的展台,忍不住称赞:“这个展区最有生活气息,每张照片都很动人。瞿老师,你真是把摄影班带得太好了!”
瞿月华笑着说:“这都是学员们的功劳,我只是帮了点小忙。”
展会上,很多人都被摄影班的照片吸引,纷纷驻足观看。有人指着张桂兰的向日葵照片说:“这组照片拍得真好,让人看了心里都亮堂起来。”有人看着王桂英拍的婷婷照片,感动地说:“祖孙俩的感情真让人羡慕。”还有人询问怎么加入摄影班,想要跟着瞿月华学习摄影。
张桂兰和王桂英忙着给观众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脸上满是自豪。瞿月华看着她们,又看了看身边的羽希泉,突然觉得,摄影班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在这里学习、成长、互相帮助,用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用真心温暖着彼此的人生。
闭展时,摄影班的作品获得了“最佳人气奖”。学员们围着奖状欢呼雀跃,张桂兰激动地说:“咱们又获奖了!以后咱们还要举办更多的影展,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作品,看到咱们老年人的生活有多精彩!”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瞿月华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把这欢乐的瞬间定格下来。她知道,这张照片将会成为新的回忆,被珍藏在影集里,也珍藏在每个人的心里。而摄影班的故事,还会继续——在光影的陪伴下,在彼此的温暖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清风辰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