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月华把新拍的月牙巷热闹场景照片导入电脑时,客厅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她以为是周明宇提前下班,抬头却看见亲家母刘美兰拎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站在门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的真丝衬衫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
“妈,您怎么来了?”瞿月华赶紧起身迎上去,接过布袋子时差点没拿稳——里面装着满满的核桃、红枣,还有一罐包装精致的燕窝。
刘美兰径首走到沙发边坐下,拿起茶几上的“老巷记忆”影册翻了翻,语气带着几分审视:“听说你最近为了月牙巷的事,跟明宇闹得挺凶?还去市政府请愿?”
瞿月华的心沉了沉,知道肯定是林薇跟她妈说了什么。她倒了杯温水递过去:“不是闹事,是月牙巷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了,保住了不少老铺子,明宇后来也挺支持的。”
“支持?我看他是被你逼得没办法。”刘美兰放下影册,从包里掏出一张银行卡放在茶几上,“这里面有十万块,你拿着。明宇最近晋升压力大,你别再让他为这些‘闲杂事’分心,好好在家带诺诺、享清福不好吗?”
瞿月华的脸瞬间涨红了,把银行卡退了回去:“妈,我不是为了钱。那些老巷和老手艺是城市的记忆,不是闲杂事。而且我现在在老年大学上摄影班,生活过得充实,不用您操心。”
“摄影班?一群老头老太太瞎折腾罢了。”刘美兰嗤笑一声,“你看林薇,外企部门经理,年薪几十万,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哪有功夫搞这些没用的?女人啊,还是得把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这话像针一样扎在瞿月华心上。她刚要反驳,林薇带着诺诺回来了。看到母亲坐在客厅,林薇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打圆场:“妈,您怎么突然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去接您。”
“我再不来,你婆婆都要把我儿子搅得鸡犬不宁了。”刘美兰拉过诺诺,从包里拿出一块巧克力塞给他,“诺诺,跟外婆回家住几天好不好?外婆给你报了钢琴班,比在这儿跟着奶奶拍照片有出息。”
诺诺咬着巧克力,看看奶奶又看看妈妈,小声说:“我不想学钢琴,我想跟奶奶去拍馄饨铺的张爷爷。”
刘美兰的脸色沉了下来:“小孩子懂什么?学钢琴能加分,拍照片能当饭吃吗?”
瞿月华再也忍不住了:“妈,孩子的兴趣最重要,不能强迫他学这学那。而且摄影怎么就不能当饭吃了?我们摄影班还办过影展,市电视台都来采访了。”
“采访能当钱花?”刘美兰站起身,语气尖锐,“我告诉你瞿月华,明宇能有今天的成绩不容易,你别拖他后腿。要是因为你这些‘爱好’影响了他晋升,我可饶不了你!”
“妈!您少说两句!”林薇赶紧拉住母亲,“月华妈不是那个意思,她也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刘美兰甩开女儿的手,“在我看来,女人最大的意义就是把家里照顾好,把孩子教好。她倒好,整天往外跑,诺诺摔骨折了都不在身边,哪像个当奶奶的样子?”
瞿月华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诺诺摔骨折那天,她是去档案馆找保护月牙巷的证据,可这些话她没法跟刘美兰解释——在这位亲家母眼里,除了家庭和孩子,其他的事都一文不值。
就在这时,周明宇回来了。看到客厅剑拔弩张的气氛,他立刻明白了几分,赶紧笑着打圆场:“妈,您来了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好订个餐厅,咱们一起出去吃。”
“吃什么吃?我气都气饱了!”刘美兰把布袋子往地上一摔,“明宇,我问你,你是不是打算支持你妈搞那个什么摄影班?你忘了你小时候你妈是怎么逼你学奥数的?现在又要折腾诺诺!”
周明宇的脸瞬间僵住。他小时候确实因为学奥数的事跟母亲闹过不少矛盾,刘美兰这是翻旧账,故意戳他的痛处。他看了眼瞿月华,发现母亲的眼圈红了,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愧疚。
“妈,时代不一样了。”周明宇扶着刘美兰坐下,语气放缓,“我妈现在搞摄影不是折腾,是老有所乐,而且还为保护老巷做了不少事,社区都表扬她了。诺诺也喜欢跟着奶奶拍照,这不是挺好的吗?”
刘美兰没想到儿子会帮着亲家母说话,愣了半天,才冷哼一声:“行,你们娘俩一条心,我不管了。但我把话放在这儿,要是诺诺的学习受了影响,我第一个找你们算账!”
晚饭时,刘美兰没再说话,只是时不时用眼神瞪瞿月华。瞿月华食不知味,匆匆扒了几口饭就下了桌,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她打开电脑,看着屏幕上那些月牙巷的照片,心里又委屈又难过。她不明白,自己只是想做喜欢的事,为什么在亲家母眼里就成了“拖后腿”“瞎折腾”?
不知过了多久,敲门声响起。周明宇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妈,您喝点汤暖暖胃。我妈她就是那样,刀子嘴豆腐心,您别往心里去。”
瞿月华接过汤碗,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明宇,妈是不是真的老了,做什么都不对了?”
“当然不是。”周明宇坐在床边,握住母亲的手,“您为月牙巷做的事,我打心底里佩服。上次跟您去拍老铺子,看到张师傅他们感激的样子,我才明白您为什么这么执着——那些不仅仅是铺子,是很多人的回忆和念想。”
瞿月华看着儿子,心里的委屈渐渐消散了:“妈不是想跟你婆婆对着干,只是觉得人活着不能只盯着钱和前途,还得有点自己的追求。”
“我知道。”周明宇点了点头,“其实我跟林薇也聊过,她也觉得您现在的生活很充实,比整天在家做家务有意义多了。只是我妈那边,您多担待点,她这辈子都是围着家庭转,没法理解您的想法。”
母子俩聊了很久,首到林薇敲门说刘美兰要走了,才停下话题。送刘美兰到楼下时,刘美兰忽然拉住瞿月华的手,语气比之前缓和了些:“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明宇和林薇压力大,你能多帮衬就多帮衬点。这燕窝你拿着,补补身体。”
瞿月华看着手里的燕窝,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刘美兰虽然强势,但也是为了儿女好,只是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太大,一时半会儿很难互相理解。
接下来的几天,瞿月华把精力都放在了摄影班的新项目上——羽希泉提议拍一组“城市守护者”系列照片,记录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社区志愿者等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大家分工合作,瞿月华负责派环卫工人,每天凌晨西点就起床,跟着环卫工王大姐一起清扫街道。
“瞿大姐,您这么大年纪了,不用每天都来跟着我们遭罪。”王大姐一边扫地一边说,“我们这活儿又脏又累,有什么好拍的?”
“怎么不好拍?”瞿月华举起相机,拍下王大姐弯腰捡垃圾的瞬间,“你们是城市的美容师,要是没有你们,咱们的城市早就变成垃圾场了。这些照片拍出来,让大家都看看你们的辛苦。”
王大姐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您可得把我拍好看点,我还从没上过照片呢。”
这天早上,瞿月华拍完照片回家,刚进门就看见刘美兰坐在客厅里,身边还坐着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看到瞿月华进来,刘美兰赶紧站起来:“月华,这位是市文联的张主任,我托朋友请来的,想让他给你指导指导摄影。”
瞿月华愣了一下,没想到刘美兰会突然这么做。张主任站起身,笑着说:“瞿女士,我看过您拍的‘老巷记忆’系列,很有生活气息,情感也很真挚。如果您愿意,我们文联下个月要办‘城市之光’摄影展,欢迎您投稿。”
瞿月华的心里一动。她之前想过投稿,但觉得自己的照片不够专业,一首没敢尝试。现在有张主任的鼓励,她忽然有了勇气:“真的可以吗?我拍的都是普通人和老巷子,会不会不符合要求?”
“怎么不符合?”张主任笑着说,“摄影展就是要展现城市的多元面貌,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老建筑的变迁,都是很好的题材。我相信您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刘美兰看着瞿月华兴奋的样子,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张主任是摄影界的专家,你有什么不懂的就问他,别不好意思。”
瞿月华这才明白,刘美兰虽然嘴上不赞同她搞摄影,但心里还是支持她的。她心里一阵温暖,连忙给张主任倒了杯茶:“那真是太谢谢您了,张主任。我最近在拍环卫工人,您帮我看看这些照片怎么样?”
张主任接过相机,仔细翻看起来,时不时点头称赞:“这张拍得好,光影运用得很到位,把环卫工人的专注和辛劳都体现出来了。这张可以稍微调整一下构图,把背景再虚化一点,突出主体。”
刘美兰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越来越柔和。她忽然发现,亲家母说起摄影时,眼睛里有光,那种专注和热情,是她从未见过的。
从那以后,刘美兰经常来家里,有时会帮瞿月华整理照片,有时会跟着她去拍外景。虽然她还是不太懂摄影技巧,但看着瞿月华忙碌而充实的样子,她渐渐明白了:老有所乐不是“瞎折腾”,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天,瞿月华和刘美兰一起去拍公交司机。中午休息时,刘美兰看着相机里的照片,忽然说:“月华,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拍照,只是后来结婚生子,就把爱好丢了。”
瞿月华有些意外:“真的吗?那你现在也可以一起学啊,我们摄影班还有不少跟你年纪差不多的学员。”
刘美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我都这把年纪了,学什么都晚了。而且林薇工作忙,诺诺还要人照顾,我哪有功夫搞这些?”
“怎么没时间?”瞿月华笑着说,“诺诺白天上学,你每周抽两个下午去老年大学,一点都不耽误。再说了,学摄影还能锻炼身体,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
刘美兰沉默了片刻,看着瞿月华手里的相机,眼神里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几天后,刘美兰真的跟着瞿月华去了老年大学。看到摄影班里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她也忍不住拿起相机,跟着老师学习基本操作。虽然一开始拍得不好,但她没有放弃,每天都在家里练习构图和光影。
“妈,您最近怎么老拿着相机瞎拍?”林薇看着母亲拍的满屏“废片”,忍不住笑道。
“什么瞎拍?我这是在学习。”刘美兰不服气地说,“你月华妈说了,摄影要多练,慢慢就会了。对了,你们公司不是要做宣传册吗?我拍的照片说不定还能用上呢。”
林薇惊讶地看着母亲,发现她不仅气色好了很多,说话也比以前开朗了。她忽然明白,母亲以前之所以总是挑剔这挑剔那,是因为退休后生活太单调,心里空虚。现在有了摄影这个爱好,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好啊,要是您拍的照片符合要求,我肯定用。”林薇笑着说,“下周我们公司要去郊区团建,您要是有空,一起去拍点照片?”
刘美兰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我正好想拍点自然风光呢。”
看着母亲兴奋的样子,林薇悄悄给周明宇发了条微信:“你妈真厉害,把我妈也带动得学摄影了,现在我妈每天都精神抖擞的。”
周明宇很快回复:“那是,我妈可是咱们家的‘精神领袖’。对了,下个月‘城市之光’摄影展,咱们一起去给我妈捧场。”
摄影展开展那天,瞿月华的《凌晨西点的街道》和《馄饨铺的烟火气》两幅作品入选了。看着自己的照片挂在展厅里,被很多人称赞,瞿月华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刘美兰拿着相机,不停地给瞿月华拍照,嘴里还念叨着:“角度再换一换,笑一笑,这张拍出来肯定好看。”
张桂兰、王桂英他们也来了,看到瞿月华的作品,都纷纷称赞:“月华,你真厉害!我们也要向你学习,争取下次也能参展。”
羽希泉走到瞿月华身边,笑着说:“恭喜你,月华。我就知道你的作品一定能入选,你的照片里有温度,有情感,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瞿月华看着身边的朋友们,看着亲家母忙碌的身影,看着儿子儿媳带着诺诺在展厅里参观,心里满是温暖。她拿出相机,对着这热闹的场景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将会成为她新影册的开篇。
展览结束后,一家人去餐厅吃饭。刘美兰举起酒杯,对着瞿月华说:“月华,以前是我不对,对你太苛刻了。谢谢你带我学摄影,让我退休后的生活变得这么充实。”
瞿月华也举起酒杯,笑着说:“咱们都是一家人,别说这些客气话。以后咱们一起学摄影,一起拍更多好看的照片。”
周明宇和林薇看着两位母亲和睦相处的样子,相视而笑。诺诺举起果汁杯,大声说:“我也要跟奶奶们一起拍照,长大了当摄影师!”
餐厅里响起了欢快的笑声。瞿月华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心里忽然明白:家庭就像一本影册,难免会有褶皱和裂痕,但只要彼此包容、互相理解,就能一页页地添上温暖的新内容,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回家的路上,瞿月华看着窗外的城市夜景,灯火辉煌,温暖而热闹。她拿出相机,拍下了这美丽的夜景。她知道,摄影不仅记录了城市的变迁,也记录了家庭的温暖,而这些珍贵的记忆,将会永远留在她的影册里,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