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法展的前一天,瞿月华特意起了大早。晨光刚漫过窗棂,她就走进阳台书房,指尖抚过晾在木架上的宣纸——那是她和羽希泉连夜写的“家和万事兴”,墨色己干透,纸角泛着淡淡的米黄,像藏着岁月沉淀的温软。
“要不要再润润笔?”羽希泉端着两杯温水走进来,杯壁上凝着细水珠。他把杯子放在书桌一角,目光落在宣纸上,眼神里藏着几分忐忑,“我总觉得我写的‘和’字,右边的‘口’还是太方了,不如你写的圆润。”
瞿月华接过水杯,指尖碰了碰他的手背:“你呀,以前写军报总结都没这么较真过。书法讲究的是心意,你写的时候想着咱们一家人的样子,这字里就有了温度,比什么都重要。”她拿起羽希泉写的那幅,对着晨光看了看,“你看,这笔画里的硬气还在,却多了些软劲,像你现在这样,既有军人的担当,又懂疼人了。”
羽希泉挠了挠头,嘴角忍不住上扬。他走到书架旁,抽出一本崭新的装裱册:“昨天我去文具店挑的,老板说这种绫子边最衬书法,咱们把两幅字装进去,明天一起带去展。”
两人正忙着装裱,门铃忽然响了。瞿月华擦了擦手去开门,门外站着冯秀兰,手里拎着一个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月华,希泉,”冯秀兰笑着走进来,把布包放在桌上,“我把参展的字带来了,还带了点我家老头子腌的糖蒜,早上配粥吃正好。”
布包打开,一幅“福寿安康”的书法露了出来,墨色浓淡相宜,笔画间透着洒脱。羽希泉凑过去看了看,由衷赞叹:“秀兰姐,您这字比上次见又进了一步,尤其是‘安’字的宝盖头,写得真稳。”
“跟月华比还差远呢,”冯秀兰摆摆手,目光落在阳台书房里,“你们这小书房收拾得真雅致,阳光好,又安静,以后写书法可有劲头了。对了,昨天社区居委会的小李给我打电话,说咱们的书法展安排在一楼大厅,还特意留了个显眼的位置给咱们三个,说‘老邻居的心意,得让大家好好看看’。”
瞿月华心里一暖,想起以前总躲在储物间偷偷写字的日子,再看看如今亮堂的书房、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眼眶微微发热:“多亏了你们,我现在才敢把字拿出来给人看。以前总觉得,女人在家就得围着灶台转,哪有资格谈‘爱好’,现在才明白,日子是自己的,得活出点滋味来。”
“可不是嘛,”冯秀兰拍了拍她的手,“以前我家老头子也说‘写字能当饭吃?’,后来我天天写,他看我开心,也不反对了,还主动给我买宣纸。男人啊,有时候就是转不过弯,得慢慢教他们懂,家不是一个人的‘领地’,是两个人的‘戏台’,得一起搭台,一起唱戏才热闹。”
三人正说着话,灵佳带着孩子们来了。小孙女一进门就扑向瞿月华,手里举着一张画:“奶奶,你看我画的书法展!有你写的字,有爷爷写的字,还有冯奶奶写的字,旁边还有小兔子玩偶!”
画纸上,歪歪扭扭的毛笔字旁边,画着三个笑脸,还有一只抱着胡萝卜的兔子,颜色涂得满当当的,却格外可爱。瞿月华把小孙女抱在怀里,在她脸上亲了一口:“画得真好!明天咱们把这幅画也带去展,跟书法放在一起,肯定最招人喜欢。”
小孙子则拉着羽希泉的手,指着装裱好的书法:“爷爷,你写的字真好看!以后我也要跟你学,写‘我爱爷爷奶奶’给你们看。”
羽希泉蹲下身,摸了摸小孙子的头:“好啊,等书法展结束,爷爷就教你握笔,咱们一起写。”他看向灵佳,“你们来得正好,中午我炖了排骨,咱们一起吃,顺便商量商量明天怎么布置咱们的展位。”
灵佳笑着点头,从包里掏出一个相机:“我特意跟同事借的单反,明天给你们拍点照片,再拍个全家福,洗出来放在书房里,以后看着也热闹。对了,明轩哥说他下午过来,帮咱们把书法搬到社区,顺便帮着布置展位。”
午饭时,餐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羽希泉炖的排骨软烂脱骨,冯秀兰带来的糖蒜酸甜开胃,灵佳买的凉拌黄瓜清爽可口。小孙女坐在儿童椅上,拿着勺子给瞿月华和羽希泉都舀了一块排骨:“奶奶吃,爷爷吃,你们写书法辛苦了。”
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样子,一家人都笑了。瞿月华忽然想起年轻时,羽明轩和灵佳小时候,家里的餐桌永远是严肃的——羽希泉总在饭桌上讲“规矩”,不许孩子说话,不许挑食,她想给孩子夹块肉,都得看他的脸色。如今,饭桌上满是笑声,孩子们敢说敢笑,羽希泉会主动给她夹菜,会跟孩子们开玩笑,这种烟火气,是她盼了几十年的日子。
下午,羽明轩来了。他刚从工地回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尘土味,却没歇一会儿就开始帮忙搬书法作品。“爸,妈,你们这字写得越来越好了,”羽明轩看着装裱好的“家和万事兴”,眼眶有些发红,“以前我总觉得家里冷冷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家可以这么暖。”
羽希泉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前是爸不对,总想着‘大家长’的架子,忽略了你们的感受。以后咱们父子俩多聊聊,你工作上有难处,家里有什么事,都跟爸说,别自己扛着。”
羽明轩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爸,谢谢您。以前我总羡慕别人家里热热闹闹的,现在我才明白,咱们家也可以这样,只要咱们一家人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几人一起把书法作品搬到社区大厅时,小李己经在等着了。大厅里己经摆好了展架,墙上挂着“邻里墨香,家和情暖”的横幅,格外喜庆。“羽叔,瞿阿姨,冯阿姨,”小李笑着迎上来,“你们的展位在这边,光线最好,还能看到窗外的花园。”
羽明轩和灵佳忙着把书法挂在展架上,小孙女和小孙子则在旁边帮忙递钉子和锤子,小脸上满是认真。瞿月华站在展位前,看着两幅“家和万事兴”并排挂着,一幅圆润温暖,一幅刚劲中带着软劲,心里满是满足。冯秀兰的“福寿安康”挂在旁边,三个字透着祥和,三个展位连在一起,像三个紧紧靠在一起的家,满是温馨。
“瞿阿姨,您看这样行不行?”灵佳拿着相机,对着展位拍了张照片,“明天咱们再摆上孩子们的画,放几盆小绿植,肯定特别好看。”
瞿月华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昨天给小梅寄的‘福’字,不知道她收到没。要是她能看到咱们的书法展,肯定会开心的。”
羽希泉握住她的手:“会的,等她回信了,咱们就把书法展的照片寄给她,让她也看看咱们现在的日子,让她知道,咱们一家人都好好的。”
第二天一早,书法展正式开始。瞿月华和羽希泉特意穿了新衣服——瞿月华穿了件藏青色的连衣裙,羽希泉穿了件浅灰色的衬衫,两人走在一起,精神头十足。冯秀兰也穿了件红色的上衣,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给邻居们准备的小零食。
社区大厅里挤满了人,有来看展的邻居,有来帮忙的志愿者,还有不少像他们一样参展的老人。小孙女和小孙子穿着新衣服,在展位前跑来跑去,给来看展的人介绍“这是我奶奶写的字”“这是我爷爷写的字”,引得大家阵阵欢笑。
“瞿阿姨,您这字写得真好!”邻居张大妈凑过来看,“我家那口子总说我天天在家瞎忙活,我看我也得跟您学学,写写字,活出点自己的滋味来。”
瞿月华笑着点头:“好啊,以后咱们一起学,书法课上见。其实不管多大年纪,都能有自己的爱好,只要自己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羽希泉则被几个老邻居围着,聊起了以前在部队的日子。以前他总觉得“好汉不提当年勇”,不愿意跟人多说,如今却能笑着跟大家分享训练的趣事,聊起现在的生活,眼里满是满足。“以前总觉得,男人就得在外打拼,把家撑起来就行,”羽希泉看着不远处正在跟张大妈聊天的瞿月华,语气里满是温柔,“现在才明白,能陪着老伴儿写写书法,看着孩子们笑,才是真正的幸福。”
上午十点多,小梅忽然打来了电话。瞿月华看到来电显示时,手都有些抖,连忙接了起来:“小梅,是你吗?你收到我们寄的东西了吗?”
“收到了,瞿阿姨,”小梅的声音带着笑意,“相册我看了,建国的照片我一首保存着,没想到你们还留着。您写的‘福’字我挂在客厅里了,真好看。对了,灵佳跟我说你们今天有书法展,我特意打电话来恭喜你们,可惜我不在上海,不能去现场看。”
瞿月华的眼眶一下子红了:“没关系,我们给你拍了照片,等会儿就发给你。你放心,我们现在过得很好,家里也越来越热闹了。以后你要是来上海,一定要来家里做客,咱们一起写字,一起聊聊建国的事。”
“好啊,”小梅的声音有些哽咽,“瞿阿姨,谢谢您和羽叔叔。以前我总觉得,你们心里没有建国,现在我才明白,你们只是把思念藏在了心里。以后咱们常联系,就像一家人一样。”
挂了电话,瞿月华擦了擦眼泪,笑着对羽希泉说:“小梅收到东西了,还说以后来上海要来看咱们。你看,咱们的家,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暖了。”
羽希泉握住她的手,轻轻拍了拍:“是啊,以后咱们一家人,都会好好的。”
中午的时候,小李拿着一个奖杯走了过来:“羽叔,瞿阿姨,冯阿姨,经过大家投票,你们的展位被评为‘最具温情展位’,这是给你们的奖杯,还有一套文房西宝,算是社区的一点心意。”
奖杯是水晶做的,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五彩的光。瞿月华接过奖杯,心里满是感动。她看着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看着展位上的书法和孩子们的画,忽然觉得,这五十年的等待,没有白费。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了家庭的温暖,找到了生活的滋味。
下午,书法展快结束时,灵佳提议拍全家福。羽明轩抱着小孙子,灵佳抱着小孙女,瞿月华和羽希泉站在中间,冯秀兰站在旁边,几人对着相机,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他们身上,暖得像一幅幸福的画。
回家的路上,小孙女趴在羽希泉的怀里,小声说:“爷爷,今天真开心。以后我们还办书法展好不好?”
羽希泉笑着点头:“好啊,以后咱们每年都办,让更多的人看到咱们的字,看到咱们家的温暖。”
瞿月华走在旁边,看着夕阳下一家人的背影,心里满是期待。她想起以前总觉得“日子就这样了”,如今才明白,只要愿意改变,愿意付出,愿意珍惜,平淡的日子也能过成诗。阳台书房里的墨香还在,家人的笑声还在,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像宣纸上的字一样,温暖而坚定,充满了希望。
回到家,羽希泉把奖杯放在阳台书房的书架上,旁边摆着瞿月华的砚台和两人写的“家和万事兴”。“以后这就是咱们家的‘功勋墙’,”羽希泉笑着说,“记录咱们一家人的幸福。”
瞿月华靠在他身边,看着书架上的东西,轻声说:“是啊,以后咱们还要在这里放更多的东西——孩子们的画,小梅寄来的照片,咱们一起写的书法,一起去过的地方的门票……把这书房,变成咱们家的‘时光博物馆’。”
羽希泉点点头,紧紧握住她的手。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书桌上,砚台里的残墨泛着淡淡的光,像藏了一整个秋天的温柔。阳台上的绿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子翠绿,透着生机,像这个家一样,充满了希望。
瞿月华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矛盾和不适应,但只要他们一家人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珍惜,就一定能把这个家经营得越来越好,让“家和万事兴”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让墨香里的和解,变成余生最踏实的幸福。
(http://www.220book.com/book/76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