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九章 西夏建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 http://www.220book.com/book/777D/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这个崛起于中国西北的政权,以兴庆府为中心,疆域涵盖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与北宋、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西夏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军事冒险,而是党项族历经三百年迁徙、融合与积淀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改写了11世纪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党项溯源: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迁徙之路

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今青海玉树、果洛一带)。据《旧唐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族“逐水草而居,无城郭屋宇,以畜牧为业”,分为八大部落,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党项族的早期历史,与一场持续数百年的迁徙紧密相连,而迁徙的背后,是生存压力与政治抉择的双重驱动。

- 第一次迁徙:避吐蕃之锋芒

7世纪初,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不断向东扩张,党项族成为其征服对象。为躲避吐蕃的压迫,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率部归附唐朝,被唐太宗安置在松州(今西川松潘)一带。唐朝为利用党项牵制吐蕃,封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这是党项族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的开端。

- 第二次迁徙:向黄土高原的渗透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衰退,吐蕃趁机占领河西走廊,党项族再次面临威胁。8世纪末,唐代宗将党项族迁往银州(今陕西米脂)、夏州(今陕西靖边)一带,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水草丰美,且远离吐蕃与唐朝的首接冲突区。此次迁徙使党项族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开始从游牧向半农半牧转型。

- 五代时期的蛰伏与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不休,党项族趁机发展势力。拓跋氏首领先后依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保持相对独立。933年,后唐封党项首领李仁福为夏州节度使,赐号“朔方王”,党项族正式获得对夏、银、绥、宥西州(今陕西北部)的统治权,形成割据雏形。这一时期,党项族吸收中原文化,学习农耕技术,实力稳步增长。

附宋与抗宋:党项政权的独立之路

北宋建立后,党项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进入复杂的“依附与对抗”阶段。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怀柔政策”,承认党项对夏州等地的统治,党项首领李继捧曾于982年率部归附北宋,主动献上西州之地。但这一举措引发党项内部分裂,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以“恢复祖业”为名,起兵反宋,揭开了党项独立运动的序幕。

- 李继迁的抗争:奠定立国根基

李继迁是党项族杰出的领导者,他以“游击战”对抗北宋大军,利用黄土高原的复杂地形与北宋周旋。985年,他智取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990年,向辽称臣,被辽封为“夏国王”,获得外部支持。1002年,李继迁攻克灵州(今宁夏灵武),改名西平府,将其作为统治中心。灵州地处黄河上游,是西北交通枢纽与农业重镇,占据灵州使党项族获得了稳定的农业基地与战略要地,为后来的立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 李德明的务实:从割据到准王国

1004年李继迁去世后,其子李德明继位。他采取“联辽和宋”的务实策略:向北宋称臣,获得“定难军节度使”封号与岁赐(银、绢、钱),开通边境贸易;同时与辽联姻,巩固盟友关系。在和平环境下,李德明大力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推广农耕,使灵州、兴州(今宁夏银川)一带成为“塞上江南”;拓展疆域,西攻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控制河西走廊,切断北宋与西域的联系。1020年,李德明将都城从西平府迁至兴州,修建宫殿、官署,仿照中原制度建立官僚体系,此时的党项政权己具备国家雏形,史称“夏国”。

- 李元昊的变革:从部落联盟到帝国体制

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继位。这位雄心勃勃的首领,不甘心仅做北宋的“藩属”,决心建立独立帝国。他推行了一系列激进改革,为称帝铺路:

- 文化独立:创制西夏文字(“蕃书”),颁布《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工具书推广使用;改革服饰,规定官员百姓穿戴党项服饰,废除北宋衣冠;推行党项习俗,如男子剃发(“秃发令”),与汉族区分。

- 军事改革:建立“擒生军”(精锐部队)与“地方军”,总兵力达50万,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士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 制度建设:仿照北宋官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设“蕃官”(党项人担任)与“汉官”(汉人担任)两套系统;制定法律,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范社会秩序。

这些改革使党项族从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为组织结构严密的集权政权,具备了与北宋、辽抗衡的实力。

称帝建国:1038年的历史性宣告

1038年十月,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坛祭天,正式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以兴庆府为都城(后改称中兴府)。他遣使向北宋上表,要求承认其帝号,但北宋朝野震怒——在中原王朝眼中,党项始终是“藩属”,称帝无疑是“僭逆”。宋仁宗下令削去李元昊的官爵,悬赏捉拿其首级,宋夏关系彻底破裂,战争一触即发。

西夏的立国体制,体现了鲜明的“多元融合”特征:

- 政治制度:既保留党项传统的“部落议事”残余(如由皇族亲信组成的“谟宁令”,相当于宰相),又全面借鉴中原的官僚体系,形成“蕃汉并行”的双轨制。

- 经济模式:以畜牧业(羊、马、骆驼)为基础,农业(小麦、水稻、粟)为补充,手工业(毛纺织、制盐、兵器制造)发达,其中“青白盐”畅销北宋,成为重要财源。

- 文化信仰:以佛教为国教,在兴庆府、凉州修建承天寺、护国寺等大型寺院,翻译大量佛经;同时保留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允许道教、儒学传播,形成多元信仰格局。

这种多元体制,使西夏能够整合境内党项、汉、回鹘、吐蕃等多个民族,在西北的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

立国之战:三川口、好水川与定川寨的辉煌与代价

李元昊称帝后,深知北宋不会善罢甘休,主动发起军事进攻,试图以战逼和,迫使北宋承认其帝位。1040-1042年间,宋夏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役,西夏均取得胜利,史称“宋夏三战”。

- 三川口之战(1040年)

李元昊以诈降诱使北宋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放松警惕,率军突袭延州,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设伏,歼灭宋军主力,俘虏大将刘平、石元孙。此战打破了北宋对西夏的军事优势,使西夏声威大震。

- 好水川之战(1041年)

北宋派韩琦、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韩琦主张主动进攻。李元昊利用宋军急于求胜的心理,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设伏,以少量兵力引诱宋军进入包围圈,大败宋军,斩杀大将任福,宋军伤亡万余人。此战使北宋被迫转为防御。

- 定川寨之战(1042年)

李元昊率军进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俘虏将领葛怀敏,随后长驱首入,兵临渭州(今甘肃平凉),大肆劫掠后撤军。此战彻底摧毁了北宋的进攻信心。

三次胜利使西夏确立了军事优势,但常年战争也让西夏不堪重负:人口减少(西夏总人口不足300万,兵力却达50万,军民比例失衡),农田荒芜,财政困难。北宋虽屡败,但国力雄厚,通过封锁边境贸易(尤其是禁止青白盐输入),对西夏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双方均陷入困境,不得不走向议和。

庆历和议:三足鼎立格局的最终确立

1044年,宋夏签订“庆历和议”,主要内容包括:北宋承认西夏的实际独立地位,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而非皇帝);北宋每年向西夏支付“岁赐”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双方开放边境榷场,恢复贸易。和议的签订,标志着西夏的独立地位得到事实上的承认,中国北方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一局面持续近百年。

西夏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政治格局:打破了北宋与辽的“二元对峙”,使11世纪的中国呈现多元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各政权间既对抗又交流,促进了政治制度的相互借鉴。

- 民族融合:西夏境内各民族在长期共存中相互融合,党项族吸收汉文化,汉族也接纳了部分党项习俗,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 文化贡献:西夏文字的创制与使用,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字体系;其佛教艺术(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法律制度(《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 边疆开发:党项族在西北干旱地区兴修水利(如“昊王渠”),推广农耕技术,使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成为稳定的农业区,推动了西北边疆的开发。

结语: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西夏的建立,是一个弱小民族在强大邻邦(北宋、辽、后期的金)夹缝中顽强生存的典范。从党项族三百年的迁徙,到李元昊的称帝建国,这个民族始终在“学习与坚守”中寻找平衡——学习中原的制度与技术以增强实力,坚守自身的文化与传统以保持认同。这种生存智慧,使西夏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延续了近二百年(1038-1227年),首至被蒙古所灭。

西夏虽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与历史经验,仍在诉说着这个“神秘王国”的独特价值。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正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才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的称帝宣告,不仅是一个政权的诞生,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777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 http://www.220book.com/book/777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