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整整一天,当“安河镇”三个斑驳的字出现在视野尽头时,姜月几乎要喜极而泣。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机。
然而,这份喜悦在看到镇口的情形时,便凉了半截。
镇子入口处搭着一个简陋的粥棚,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伍。
队伍里全是和她一样面黄肌肌、衣衫褴褛的流民。
粥棚里的粥,稀得能照见人影。
盛粥的官差一勺下去,半勺是水,晃晃悠悠地倒进流民破了口的碗里,米粒屈指可数。
这就是所谓的官府赈济。
一名稍微强壮些的汉子想多讨要一勺,首接被旁边的官差用刀鞘狠狠抽在背上,呵斥着滚开。
“我们不喝这个。”姜月拉了拉薛衍的袖子,眼神决绝。
这点米汤,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反而会暴露他们还有些许体力,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薛衍看懂了她的意思,微微颔首。
两人绕开粥棚,走进了安河镇。
镇子不大,一眼几乎能望到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只是街上行人神色匆匆,店铺大多关着门,处处透着一股萧条和压抑的气息。
镇民们看着姜月和薛衍这两个外来者,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疏离。
“这边。”薛衍的声音低沉而稳定,在这种环境中,给了姜月一丝难得的安心感。
他凭借着脑中残存的记忆,带着姜月七拐八绕,最终停在了一家门面不小的店铺前。
“王记粮行”。
这是安河镇唯一一家还在开门营业的粮店。
还没走近,就听见一阵粗暴的喝骂声。
粮行门口,一个衣着破烂的男人正被两个地痞模样的家丁推搡着,他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布袋,苦苦哀求:“掌柜的,行行好,就差两个钱,俺家娃都快饿死了……”
柜台后,一个身形肥胖、穿着锦缎的中年男人正低头拨弄着算盘,头也不抬。
“没钱就滚!”
他声音油腻,透着不耐烦。
“王记粮行不做善事!”
男人最终被一脚踹倒在地,连滚带爬地跑了。
姜…月和薛衍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那胖掌柜,显然就是王老财了。
他这时才抬起那双小眼睛,懒洋洋地瞥了过来,在两人破旧的衣衫上打了个转,脸上露出了不加掩饰的轻蔑。
薛衍上前一步,将姜月护在身后,拱手问道:“掌柜的,请问糙米如何卖?”
王老财眼皮都没再抬一下,报出一个数字:“三十文一升。”
薛衍的眉头瞬间皱起。
这个价格,足足是太平年景的三倍有余。
“没钱就别挡道,”王老财不耐烦地挥挥手,“整个安河镇,只有我王家有粮卖,爱买不买!”
姜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
她从怀里掏出几枚被体温捂热的铜板。
这是她从原主那件破烂得不像样的衣袋里,翻出的全部家当。
一共七枚。
“我们买最便宜的。”
王老财接过那几枚铜板,放在肥厚的手心里掂了掂,脸上突然咧开一个诡异的笑容。
“啧啧,外地来的吧?”
他将铜板在柜面上一摊,“瞧瞧,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私铸的劣币!”
姜月的心猛地一沉。
“按镇上的规矩,这种钱,得二换一!”
王老财话音未落,肥手一划,首接将其中三枚铜板扫进了自己的钱箱。
“你!”薛衍脸色一变,上前理论,“强取豪夺,此举不合大周律法!”
王老财身后的两个家丁立刻围了上来,手中握着粗木棍,满脸凶相地盯着他们。
“律法?”
王老财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冷笑一声,用下巴指了指墙上。
那里赫然贴着一张盖着官府红印的告示。
白纸黑字写着:“为稳市价,严查劣币,违者重罚!”
落款,是安河镇县丞的名字。
官商勾结。
一个完美的闭环。
姜月和薛衍,被迫用剩下的西枚铜板,换了一小捧混着沙子和石砾的糙米。
走出粮店,那小袋米轻飘飘的,仿佛一个沉重的耳光。
姜月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王记粮行”那块油光锃亮的招牌。
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后,遭遇的第一个明确的敌人。
生存的压力,在这一刻,化作了人为的、赤裸裸的压迫。
她的眼神很冷,没有愤怒,没有绝望,只有一片死寂的平静。
她默默地记下了这家店的位置,记下了王老财那张肥腻的脸。
很好。
她想。
我的第一个客户,就从你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77J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