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案首的荣光尚未散去,叶凡的名字己如一阵旋风,席卷了整个青州府,甚至引起了北境更高层面的些许关注。
双案首,尤其其中一个还是出身寒微的农家子,这在大夏朝的科举史上也并非寻常。
叶家那间破旧的茅屋,如今俨然成了清河村乃至附近乡里的焦点。
道贺者、攀附者、好奇者络绎不绝,甚至惊动了清河县的周知县,都派人送来了些许笔墨银两以示嘉奖。
叶大山和王氏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不少,走路都带着风,但看向叶凡的眼神,除了骄傲,更多了几分敬畏。
他们隐隐感觉到,儿子似乎和以前那个沉默寡言的农家少年,完全不同了。
叶凡对此依旧淡然。
他谢绝了所有无谓的宴请和交际,将周知县和乡绅们赠送的银钱大部分用于改善家中生活,为父亲请了更好的郎中调理身体,又购置了一批更优质的书籍和笔墨。
剩余的时间,他全部投入到了对院试的准备中。
院试,由一省之学政主持,是科举之路真正的分水岭。
通过院试,方能取得“秀才”功名,从此脱离平民阶层,见官不跪,免徭役,享有诸多特权。
可谓一步登天,鱼跃龙门。
院试的难度,远非县试府试可比。
其考察范围更广,不仅要求对儒家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更注重经世致用的策论文章,有时甚至涉及当朝时政,极考学问功底与见识格局。
能参加院试的,无一不是一府之精英,竞争之激烈,远超想象。
青州府的双案首之名,既是一道光环,也是一道枷锁。
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期待他再创奇迹,也有更多人等着看这个农家子摔下神坛,证明其不过是昙花一现。
对此,叶凡心静如水。
他每日里深居简出,除了读书,便是练字、静坐。
灵魂之力潜移默化地改造着这具身体,使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力、理解力都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境界。
他所读之书,己不限于科举经典,诸子百家、史书地理、乃至医卜星象,皆有涉猎,并将其融会贯通,化为自身见识的底蕴。
期间,他曾以请教为名,去拜访过那位曾指点过他的老教谕。
老教谕见他气度愈发沉凝,目光开阖间隐有精光,谈论间引经据典、见解独到,甚至对一些时政弊病都能一针见血,不禁骇然,连连感叹:“叶生之才,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
院试之中,只需稳扎稳打,案首可期!老夫……老夫怕是没什么能教你的了。”
半月之后,院试之期至。
院试考场设在青州府贡院,这是比府学宫更加庄严肃穆之地。
高墙森森,号舍连绵,透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此次前来参加院试的,皆是青州府及其下辖各县的新晋才俊,人数虽不如府试多,但质量更高。
其中不少人早己声名在外,如府试第二的周文博,其身边依旧簇拥着一群以他为首的世家子弟,看向独自前来的叶凡时,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较量之意。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年纪颇长、气质沉稳的老童生,目光深邃,显然功底极其扎实。
搜检之严,达到了顶峰。
不仅有胥吏搜身,甚至还有学政带来的监察御史在一旁冷眼监督,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http://www.220book.com/book/77Z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