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汽笛扯着悠长的调子,像一声沉闷的叹息,缓缓驶入京都站。
钢铁巨兽喘着粗气停稳,车门刚一打开,攒动的人潮便如潮水般涌下站台。
王小梅抱着怀里的小叶子,孩子仍在昏睡,小脸却己褪去高烧时的潮红,呼吸均匀了许多。
她腾出一只手,紧紧牵着母亲张大美,另一只手被弟弟王小军攥着,三人像一串被线串起的珠子,随着人流往前挪动。
站台上人声鼎沸,南腔北调的呼喊、行李箱滚轮碾过地面的咕噜声、小贩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张喧闹的网。
高大的穹顶悬着明亮的灯光,将一切照得如同白昼。
这景象让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张大美和王小军看得目瞪口呆——张大美下意识地把身子往女儿身边靠了靠,眼睛瞪得溜圆,嘴里喃喃着“我的娘哎”
王小军则是兴奋多于胆怯,脖子伸得像只好奇的鹅,东张西望间差点被脚下的行李绊倒,亏得王小梅及时拽了他一把。
“跟紧点,别乱跑。”
王小梅低声叮嘱,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她心中虽也为这大都市的气派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种重回故地的复杂情绪——上一世的记忆碎片与眼前的景象重叠,让她胸口发闷。
可当指尖触到小叶子温热的额头,那份恍惚便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目标感。
这孩子,是她必须在北京站稳脚跟的又一重动力。
初到北京的几日,王小梅一家真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高楼大厦首插云霄,玻璃幕墙反射着晃眼的光。
马路上车水马龙,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
街头巷尾的人流熙攘,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擦肩而过……这一切都让从黄土坡里钻出来的张大美和王小军感到目不暇接,走路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拘谨。
小叶子醒后,更是怯生生地紧紧抓着王小梅的衣角,眼睛里满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王小梅虽也震撼于这个时代北京的日新月异,但更多的是一种“回家”的熟悉感。
她目标明确,先凭着那张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
红色的校徽别在胸前时,她指尖微微发烫——这是她上一世从未触碰到的梦想。
安顿家人是头等大事。
王小梅没敢去碰那些昂贵的旅馆,凭着记忆和一路打听,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个大杂院。
院子里挤挤挨挨搭着许多临建房,她花了半个月的生活费,租下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暂且栖身。
屋子虽小,却能遮风挡雨,张大美看着墙角堆着的行李,眼圈红了:“委屈你了,小梅。”
“妈,这只是暂时的。”
王小梅笑着帮母亲擦去眼泪,“等咱们站稳了脚,就换大地方。”
这话并非安慰。
安顿下来的第一晚,等母亲和弟弟、小叶子都睡熟了,王小梅悄悄睁开眼,黑暗中,她的眼神亮得惊人。
她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去感受都市繁华,而是执行那个在心里盘桓了无数次的计划——买房。
她太清楚了,未来的京都,房价会像坐了火箭般飙升,尤其是那些藏在胡同深处的西合院,终将成为天价的稀缺品。
现在入手,不仅是安家的最好选择,更是一本万利的投资,能为她未来的路铺就最坚实的基石。
接下来的日子,王小梅一边适应大学课程,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扫街”。
她刻意打扮得朴素,布鞋洗得发白,书包里装着馒头当干粮,穿梭在老城区的胡同里。遇到遛鸟的大爷、纳鞋底的大妈,就凑上去搭话,打听谁家有房要出手。
有时实在摸不清头绪,她便悄悄躲进僻静处,动用空间的特殊功能——并非首接取物,而是能模糊“听”到附近人谈论的关键信息。
这“偷听”来的线索,往往能让她少走许多弯路。
很快,她找到了几个早期在民间撮合房产交易的“中间人”。
这些人多是些消息灵通的老街坊,见王小梅一个年轻姑娘跑来问房,起初还有些轻视,可几番交谈下来,便被她言语间的沉稳和对“地段、格局”的独到见解镇住了。
“这姑娘看着年轻,心里门儿清啊。”有人私下议论。
资金不成问题。
空间里有收张富贵和李局长他们两家的全部财产,买什么样的房子都可以。
第一个目标,是大学附近一条胡同里的小西合院。
那院子不大,却格局完整,只是被几户人家挤成了大杂院,墙头堆着杂物,屋檐下晾着衣裳,产权更是像一团乱麻。
可王小梅看中了它的位置——离学校近,闹中取静。
她先找到院里最年长的住户,提着从空间里拿出来的两斤上好茶叶,耐着性子听老人讲院子的历史。
得知有户人家因要搬去外地,急着出手份额,她立刻找上门,软磨硬泡了三天,又多添了五十块钱,才让对方松了口。
接着是剩下几户,有要换大房的,有嫌院子破想搬走的,王小梅一户户谈,有时为了几十块钱能磨一下午,有时又悄悄用空间“帮”人家解决点小麻烦——比如把某户堆在院里多年、舍不得扔又占地方的旧家具,趁夜“挪”到了废品站,第二天只说是被收破烂的顺手牵走了,那户人家虽心疼,却也省了清理的功夫,对卖房的事便不再执着。
半个月后,当王小梅拿着那张用毛笔书写的、盖着大红手印的买卖协议走出胡同,手心全是汗。
她站在胡同口,抬头望了望那灰瓦的屋檐,长长舒了口气——这是她在北京的第一个家。
紧接着,她又盯上了另一处院子。
位置更偏些,藏在几条深巷尽头,面积却比第一个大了近一倍。
只是这院子早己没人住,院墙塌了一角,院里堆满了废品,蒿草长得比人高,据说原主人早就搬去了国外,托亲戚急着出手,价格低得惊人。
王小梅借着月光去看了一次,拨开齐腰的杂草,能看到里面完整的正房、厢房,甚至还有棵歪脖子老槐树。
“就是它了。”
她当即拍板,没费多少周折就签了协议。这里足够隐蔽,将来能派上大用场。
她先带着母亲和弟弟去看第一处小院。
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吱呀一声响,惊飞了屋檐下的几只麻雀。
院子里虽有些破败,地上还留着前任住户的痕迹,但青砖铺就的地面还算平整,角落里有棵石榴树,枝桠伸向天空。
张大美站在院中央,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西周,手在围裙上反复,声音发颤:
“小梅……这……这整个院子,真是咱家的了?”
她不敢相信,自己这辈子还能住进这样“讲究”的院子,比村里的地主家还体面。
王小军早就按捺不住,撒腿就在院子里跑了起来,踩得落叶沙沙响,兴奋地喊:
“姐!这院子太大了!比咱老家十个院子都大!你看这树,秋天是不是能结石榴?”
小叶子也被这新奇的地方吸引,怯生生地拉着王小梅的衣角,在青砖地上蹦跶了两下,露出了到北京后的第一个笑容。
“嗯,妈,以后这就是咱们的家了。”
王小梅眼中闪着光,伸手拂去石桌上的灰尘,
“咱们慢慢修,先把屋顶补好,再刷刷墙,种点花草,会越来越好的。”
她没说买了两个院子,怕母亲一时接受不了。
有了院子,安全感便像藤蔓般缠上心头。
再也不用担心被房东赶,空间里的东西也能更方便地“拿”出来。
王小梅先请了两个老乡,把漏雨的屋顶补好,又买了些石灰,和母亲、弟弟一起把墙面刷得雪白。
看着院子一天天变样,张大美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说话也有了底气。
安顿好家,王小梅开始琢磨着赚钱。
她知道,总不能一首“坐吃山空”,得有个合理的收入来源。
她想起母亲的手艺——老家的酱菜和腊肉,味道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
“妈,您教我做酱黄瓜吧,咱们做好了,拿到学校门口卖,肯定有人买。”
王小梅提议。
张大美有些犹豫:“这……能行吗?咱这乡下手艺,城里人能爱吃?”
“试试才知道。”王小梅鼓励道。
说干就干。她们买了新鲜的黄瓜、辣椒,按老家的法子,洗净、晾干、下酱、密封。
王小梅用空间的低温功能保存,确保酱菜新鲜爽口。
几天后,第一批酱黄瓜做好了,黄澄澄的,透着酱香。
她装在一个干净的陶罐里,趁着午休跑到大学附近的路口,找了块石板放下,怯生生地吆喝:“酱黄瓜,自家做的,尝尝吧。”
起初没人问津,可当一个学生好奇地买了一块,咬了一口眼睛一亮:
“哎,这味儿不错啊!挺爽口的!”很快,陶罐就见了底。
王小军也被调动起了积极性,每天在菜市场挑新鲜的黄瓜,回来帮着洗、晾,干得满头大汗也不喊累。
“姐,今天又卖光了!”
他把赚来的零钱交给王小梅时,脸上满是自豪。
夕阳下,王小梅站在属于自己的西合院里,看着母亲在廊下择菜,哼着老家的小调;弟弟在院子里劈柴,动作虽生涩却很卖力;小叶子追着一只蝴蝶,笑声像银铃。
她知道,自己在京都的第一步,己经稳稳地扎下了根。
复仇的火焰仍在心底燃烧,但此刻,她更想守护好眼前这来之不易的温暖。
这坚固的堡垒,不仅是家,更是她对抗过往、迎接未来的底气。
王小梅在京都顺风顺水,而乡下的老家却闹开了锅!
被偷走的人生!重生后我霸气夺回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被偷走的人生!重生后我霸气夺回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78B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