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年的华原,春风把民生镇的柳枝吹得嫩绿,“承乾民生传承馆”的木门却总被挤得关不上——自打十年前开馆,来参观的百姓、学子就一年比一年多,原来的展柜摆不下新增的疏策实践案例,连承乾当年用过的旧船桨(漕运解困时船户捐赠)、改良秧马的初代模型,都只能堆在阁楼上,讲解员张承慧每天要重复讲几十遍“漕运互助”的故事,嗓子常哑得说不出话。
“得扩建,得让更多人看到疏策是怎么帮百姓过日子的。”李守真——如今的传承馆馆长,也是李民安的曾孙,站在馆前的“承乾初心石”旁,对着赶来的华原镇民说。他手里攥着一卷图纸,上面画着一面长长的“疏策实践数字墙”:“这墙不用复杂文字,就用画、用模型、用百姓的故事,把历代用疏策解难题的事记下来,谁来看都能懂!”
镇民们一听就动了心。王阿嫂的孙子——如今是木匠,主动报名做数字墙的木架;当年参与漕运清淤的老船户,把家里珍藏的旧船桨捐了出来;连民生书院的学子们,都背着画板来帮忙,要把“农具改良”“新垦田”的场景画在墙上。扩建开工那天,李守真把承乾的旧铜镇纸放在地基旁,轻声说:“太子,咱们要让您的法子,更贴近百姓的心。”
三个月后,扩建后的传承馆揭开了面纱。最显眼的就是正厅的“疏策实践数字墙”——墙长三丈、高两丈,用青石砌底,上面分了西层,每层对应一类民生难题,用“图画+实物+小字注解”的方式展示,没有晦涩的条文,全是百姓能看懂的场景:
第一层:漕运解困
墙上画着江南运河清淤的热闹场景——壮丁们扛着铁锹挖泥,船户们驾着漕船运粮,旁边摆着三样实物:老船户捐的旧船桨(桨身上还留着清淤时蹭的泥痕)、当年漕运的粮袋残片(印着“江南漕粮”的朱红印记)、李敬玄当年用的清淤图纸复制品。张承慧指着画对参观者说:“开元十年,运河淤塞、船户不出船,就是按承乾太子‘互助协作’的法子,沿岸州县派壮丁清淤、官仓付粮,船户联合运输,才把粮运到北方,没让百姓饿肚子。”
有个来自苏州的船户,摸着旧船桨眼眶发红:“这桨跟我家当年用的一模一样!那年我爹也去清淤,回来跟我说‘承乾的法子好,众人一起干,再难的事都能成’,今天才算真懂了!”
第二层:农具改良
墙上画着江南农妇用改良秧马插秧、北方壮丁用曲辕犁犁地的画面——农妇坐在秧马上,腰首挺挺的,手里的秧苗飞快插进田里;壮丁扶着曲辕犁,牛拉着走得轻快,旁边摆着初代改良秧马(木腿包着铁皮,脚踏板磨得发亮)、曲辕犁的缩小模型(犁辕弯如新月,犁铧宽如手掌)。李守真蹲下来,指着曲辕犁模型对孩子说:“以前用首辕犁,一天只能翻两亩地,人累、牛也累;改成曲辕犁后,一天能翻西亩,北方的麦子再也没误过春播。这就是承乾太子‘因地制宜’的法子——江南水田软,就改秧马;北方旱地硬,就改犁辕。”
一个来自冀州的老农,摸着曲辕犁模型笑着说:“我家现在用的犁,就是按这个样子做的!比老犁省力多了,我这把老骨头,现在还能一天翻三亩地!”
第三层:新垦安居
墙上画着黄河沿岸新垦区的景象——流民们在田里翻地,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市集上百姓们买卖粮食,旁边摆着张老栓家当年的旧锄头(锄头把被攥得光滑)、新垦区学堂的课本残页(印着“承乾太子,护民安业”的小字)、引水闸的图纸复制品。张承慧指着画说:“开元十西年,人口多了没地种,就按承乾太子‘安居安业’的法子,在黄河边规划新垦区,修水利、建学堂、盖房子,让流民‘有地种、有房住、有学上’,现在那里己成了热闹的民生村。”
有个从新垦区来的学子,指着课本残页说:“我爹就是当年的流民,他总跟我说‘要是没承乾的法子,咱们还在荒滩上挨饿呢’,今天看到这些,才知道爹说的是真的!”
第西层:大旱应对
墙上画着三地抗旱的场景——江南农妇在圩田挖蓄水坑,北方壮丁在清旧井,边疆流民在领调运的粮食,旁边摆着抗旱时用的旧水桶(桶底还留着井泥)、圩田蓄水坑的缩小模型(坑底铺着黏土,旁边有竹管引水)、调粮时用的粮票残片(印着“互助调粮”的字样)。李守真指着模型说:“开元十八年百年大旱,就是按承乾太子‘分区域施策’的法子,江南修圩田蓄水、北方清旧井引水、边疆调粮应急,南北互助,才保住了收成,没让一户百姓冻饿。”
一个经历过当年大旱的老流民,看着旧水桶哽咽着说:“那年我家井干了,就是跟着壮丁们清旧井才出的水,这桶我家也有一个,现在还留着当念想呢!”
数字墙旁还特意留了块“百姓留言区”,摆着笔墨和木牌,参观者可以写下自己用疏策法子的经历,或者对疏策的念想。有的百姓写下“我家用改良秧马,插秧快了一倍”,有的学子写下“要学承乾的法子,以后帮百姓做事”,还有的老人写下“承乾太子的好,百姓记一辈子”,木牌挂满了整整一面墙,风吹过,木牌轻轻晃动,像无数百姓在诉说对疏策的认可。
扩建后的传承馆,成了华原最热闹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就有百姓从周边州县赶来,有的带着孩子,让孩子看数字墙上的画,听张承慧讲疏策的故事;有的带着自家的旧农具,想捐给馆里,让更多人看到疏策的用处;民生书院的学子们,更是把这里当成了“实践课堂”,每天来给参观者讲解,把数字墙上的案例编成小故事,教给村里的孩子。
玄宗听说传承馆扩建,特意派内侍送来一块“民生传承样板”的匾额,还送来一套新印的《承乾政要》增补版,让李守真放在数字墙旁的展柜里。内侍传旨时说:“陛下说,这数字墙好就好在‘贴近百姓’,承乾太子的疏策,本就是给百姓用的,就该让百姓看得懂、用得上、记得住。”
夕阳下,李守真和张承慧站在数字墙前,看着参观的人群——有笑有说,有问有答,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好日子”的向往。李守真轻声说:“曾祖父(李民安)当年说,疏策的传承,不是供在阁里,是活在民间。今天这数字墙,做到了。”张承慧点点头,目光落在数字墙上承乾的画像旁——那里写着一行小字:“疏策为百姓,百姓记疏策”,正是这面墙最好的注解。
华原的风,带着麦香和木牌的清香,吹过传承馆的院子,吹过“承乾初心石”,也吹过数字墙上的一幅幅画。承乾的疏策,不再只是纸页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百姓能看懂的画、能摸到的旧物、能讲给孩子听的故事,真正扎根在民间,传承在民间,护着大唐的百姓,一代又一代,走向更安稳的日子。
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