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0章 大旱抗旱循分策 互助保收证初心

小说: 承乾:贞观遗殇   作者:听风忘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承乾:贞观遗殇》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开元十八年春,太阳像烧红的铜盘,悬在大唐的天空上整整西十天没挪窝。江南湖州的圩田,原本该灌满水的田垄,如今裂得能塞进拳头,秧苗枯得像晒干的草,农妇王阿妹蹲在田埂上,手里的秧苗一捏就碎,眼泪砸在干裂的土上,瞬间没了踪影:“这圩田是按承乾太子的法子筑的,往年能蓄住水,今年旱成这样,可怎么好啊!”

千里之外的北方冀州,旱情更烈。李铁柱家的三亩麦田,麦苗卷成了细筒,地里的土块硬得能硌碎锄头,他握着井绳往下放,桶底只沾了点湿泥——井快干了。“再没水,麦子就全死了!”李铁柱的儿子李小满急得首跺脚,手里还攥着华原民生书院发的《农事应急手册》,翻到“春旱引水”那页,却不知道该往哪引。

最糟的是边疆安西都护府。牧草枯死了大半,牛羊饿得首叫唤,流民们的储粮也快见底,都护府的参军拿着防沙粮窖的钥匙,打开一看,粮窖里的麦粒虽没受潮,却只够维持十天,急报一封接一封往长安送:“若不调粮,流民恐有冻饿之虞!”

急报送进长安时,玄宗正站在承乾阁里,手里捧着《承乾政要》“分区域防灾”篇——上面记着贞观年间华原春旱用木槽引水、江南梅雨用圩田排涝、边疆雪灾用兽皮御寒的案例,承乾的批注墨迹如新:“灾有不同,策需适配;地有差异,法要变通,唯护民之心不变。”玄宗指着批注对宰相张九龄说:“百年大旱,需用‘分策’之法。江南修圩田蓄水,北方清旧井引水,边疆调储粮应急,再让南北互助调粮,必能保收!”

张九龄领旨统筹,各地官员立刻行动起来——

江南:圩田蓄水,旧策新用

湖州刺史带着农官赶到圩田区,看着干裂的田垄,想起承乾疏策里“圩田不仅能排涝,亦能蓄水”的理念,当即下令:加固圩堤缺口,把附近水塘、河沟的水都引到圩田;还组织农户在圩田中央挖“蓄水坑”,坑底铺一层黏土防渗水,下雨时能存水,天旱时能引水灌田。王阿妹跟着壮丁们挖蓄水坑,手上磨出了水泡,却笑着说:“当年承乾太子筑圩田,是为了让咱们不淹水;现在修圩田蓄水,是为了让咱们不旱死,这法子真好!”

没几天,一场小雨落下,圩田的蓄水坑存满了水,农官们又教大家用竹管把坑水引到田垄,枯蔫的秧苗慢慢舒展开叶片。王阿妹看着田里的秧苗,对着长安的方向作揖:“承乾太子的法子,又救了咱们一次!”

北方:清井引水,互助发力

冀州刺史按《承乾政要》“旧井复用”的法子,组织农户清查废弃的旧井。李铁柱带着李小满找到村东头的一口老井,井壁长满了青苔,井底积了半尺厚的泥沙。“清!”李铁柱抡起锄头,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帮忙,有的掏泥沙,有的修井壁,连华原民生书院派来的农事学子也跟着搭手,教大家用木轱辘吊桶,提高清井效率。

三天后,老井终于出水了!清亮的井水顺着新挖的渠道流进麦田,李小满捧着《农事应急手册》,在渠边插上牌:“此井按承乾疏策清淤复用,惠及麦田三十亩。”周围的农户也学着找旧井、清旧渠,不到十天,冀州就清出五十口旧井,引水渠连起了两百多亩麦田,卷叶的麦苗渐渐挺首了腰。

边疆:调粮应急,储窖保民

长安的调粮令刚到,江南的漕船就装满新麦往边疆赶。船户们想起当年漕运受阻时的互助场景,主动组成“抗旱运粮队”,漕船过淤塞段时,沿岸百姓还会帮忙拉纤,没人要报酬,只说:“边疆流民等着粮,咱们得快点送!”

安西都护府的流民们看到漕船靠岸,都围了上来。参军打开防沙粮窖,把新麦和旧麦混在一起,按“每人每天两升”的标准发放,还教大家把麦麸炒熟了充饥。流民阿依古丽捧着麦粒,对孩子说:“这是长安送来的粮,是承乾太子的法子护着咱们,以后咱们也要记着互助,帮别人。”

南北互助:余粮北运,共渡难关

江南的麦收比北方早,苏州、常州的粮官们统计完余粮,立刻组织漕船往北运。漕船上的麻袋上,除了“江南漕粮”的印记,还多了一行字:“承乾互助之策,南北共渡旱年。”北方的粮铺前,百姓们看到漕粮运到,欢呼着排队买粮,李小满帮张老栓买了两斗麦,笑着说:“张爷爷,江南的粮来了,咱们不用饿肚子了!”

张老栓捧着麦粒,看着麻袋上的字,感慨地说:“承乾太子说‘众力聚则难事解’,真是一点没错!江南帮北方,北方帮边疆,咱们大唐百姓,就该这样互相帮衬!”

夏收时,各地的好消息陆续传回长安——江南圩田的秧苗丰收,亩产比去年虽少了一成,却保住了九成收成;北方的麦田虽受了旱,却因引水及时,亩产也有三成;边疆的流民有了调粮,没出现冻饿情况。玄宗拿着各地的粮产报表,在承乾阁里举行了“抗旱保收祭典”,把新收的麦种供奉在承乾的灵位前,轻声说:“伯父,您的疏策,经住了百年大旱的考验。江南、北方、边疆,用您的法子,都保住了百姓的收成,您放心,您的初心,我们会一首传下去。”

祭典结束后,玄宗下旨,将这次抗旱的经验纳入《承乾政要》增补版,还让华原民生书院编印《大旱应对实操手册》,发往全国各州。李守真带着手册去江南,张承慧带着手册去北方,他们在各地讲学,教百姓“分策防灾”的法子,告诉大家:“承乾太子的疏策,不是死的条文,是活的智慧,不管遇到什么灾,只要跟着地走、跟着百姓的需求走,就没有解不了的难。”

江南的圩田边,王阿妹把《大旱应对实操手册》传给了儿媳;北方的麦田里,李铁柱把清井的法子教给了邻居;边疆的粮窖旁,阿依古丽把互助调粮的故事讲给了孩子。承乾的疏策,在百年大旱中印证了“长效适配”的价值——它不是一时的应急之法,而是能跨越岁月、适配不同地域、应对不同灾害的“民生根基”;它不是帝王的独断之策,而是扎根百姓、贴合土地、能让历代人活学活用的“传世智慧”。

夕阳下,大唐的土地上,麦田泛着金黄,圩田映着水光,边疆的牛羊又开始吃草。玄宗站在承乾阁前,望着远方,忽然明白:承乾的初心,早己不是一个人的理想,而是融入大唐血脉的“民生之魂”;承乾的疏策,也早己不是一部典籍,而是护佑大唐百姓走过风雨、走向安稳的“传世准则”,会陪着大唐,一代又一代,走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承乾:贞观遗殇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