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二年冬,西伯利亚的寒流裹着暴雪,席卷了大唐北疆。突厥薛延陀部的牧场里,积雪压塌了半成毡房,牧草被冻成了冰碴,牛羊饿死后的尸体冻在雪地里,牧民阿古拉抱着冻得发抖的女儿,望着茫茫白雪落泪——部落储存的奶酪、肉干只够维持五天,再找不到生路,整个部落都要冻饿而亡。
“往南走!去大唐边境!听说大唐人按承乾太子的法子,待流民好!”部落长老召集剩余的三百多牧民,赶着仅存的几十头牛羊,踩着齐腰深的积雪,朝着云州边境跋涉。一路上,老人、孩子冻得走不动,牧民们就轮流背着;粮食不够,就煮雪水、啃冻硬的肉干,走了整整十天,终于看到了云州边境的烽火台。
云州刺史李恪接到哨兵禀报时,正翻着《承乾政要》“边疆民生篇”,里面记着贞观年间承乾“包容流民、互助融边”的案例,批注里“不分汉胡,皆为大唐百姓;不论农牧,皆需护其安居”的字迹,在烛火下格外清晰。他立刻下令:“按承乾太子‘包容互助’之法,在边境设临时安置点,先让牧民有饭吃、有衣穿!”
当天下午,云州城外的空地上,士兵和百姓就忙了起来:搭起数十顶暖棚(按承乾“集中暖棚”疏策,棚内烧着炭火,铺着干燥的麦秸),官仓里的麦粒、棉衣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安置点,甚至有百姓主动送来家里的旧毡毯、厚棉袄,说“都是过日子的人,哪能看着他们冻饿”。
当阿古拉带着牧民走进安置点时,暖棚里的炭火正旺,热气扑面而来。士兵端来热气腾腾的麦粥,递过厚实的棉衣,阿古拉接过粥碗,手都在抖——这是十天来,他们第一次喝到热粥。他的女儿穿上新棉袄,抱着一碗粥,小口小口地喝着,眼里满是感激。部落长老握着李恪的手,哽咽着说:“大唐没有赶我们走,还送粮送衣,这份恩情,我们记一辈子!”
安置妥当后,李恪又犯了难:牧民们靠放牧为生,如今牛羊所剩无几,雪灾过后牧场也难恢复,总不能一首靠官仓接济。他想起承乾疏策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立刻派人去华原民生书院,请农事学子带着“边疆适配农耕技术”赶来——华原传承者们早有准备,多年前就按承乾“因地制宜”疏策,研发了适合边疆的浅耕技术,既不会破坏草原土层,又能适应干旱气候。
三天后,华原民生书院的学子李承乾(李守真之子)带着农具和麦种赶到。他刚到安置点,就跟着阿古拉去查看周边的土地——云州边境的土地多为沙质土,土层较薄,李承乾笑着说:“这地适合浅耕,咱们种耐旱的春麦,不用深翻,还能保土保水。”
第二天一早,李承乾就带着牧民们下田。他先教大家用改良的轻便犁(比普通犁犁头浅,适合沙质土),示范“浅耕三寸、行距两尺”的技巧:“犁得太深,会把底下的干土翻上来;太浅,麦种扎不了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承乾:贞观遗殇 三寸刚好。”阿古拉学得认真,握着犁柄,跟着李承乾的动作慢慢走,虽然一开始犁得歪歪扭扭,但练了半天,也能犁出整齐的土垄。
除了浅耕技术,李承乾还教牧民们“麦秸还田”的法子——收获后把麦秸切碎,埋在土里当肥料,既不用额外找肥,还能改良沙质土;又教大家建“简易粮窖”(按承乾防沙粮窖理念,窖口小、窖身深,内壁铺一层黏土防潮),方便储存收获的麦粒。牧民们起初对农耕很陌生,觉得“牛羊比庄稼靠谱”,但看到李承乾种的试验田,才慢慢动了心——试验田里的春麦,刚种下去半个月就冒出了绿芽,在边疆的寒风里长得格外精神。
为了促进汉胡互助,李恪还组织了“汉胡结对”:每两户大唐农户,结对一户牧民,农户教牧民认农具、学耕种,牧民教农户养牛羊、辨牧草。大唐农户王老汉,带着阿古拉去自家的麦田,教他怎么除草、怎么判断麦子是否缺水;阿古拉则带着王老汉去牧场,教他怎么选好的牧草,怎么给牛羊治病。两人渐渐成了朋友,王老汉还把家里的麦种送给阿古拉,说“等麦子丰收了,咱们一起磨面蒸馒头”。
开春后,牧民们种的春麦长势喜人,绿油油的麦垄在草原边缘连成一片。阿古拉每天都去田里查看,看到麦子长高一点,就高兴得像个孩子。部落里的牧民,也渐渐爱上了农耕,有的甚至主动开垦闲置的土地,想多种些麦子。
秋收时,牧民们的麦田迎来了丰收。金黄的麦粒装进简易粮窖,阿古拉捧着的麦粒,对李承乾说:“以前我们只知道放羊,现在学会了种麦子,以后再也不怕雪灾没粮吃了!”他还带着部落里的牧民,赶着几头最壮的牛羊,送到云州官衙,说“这是我们的心意,感谢大唐,感谢承乾太子的好法子”。
消息传到长安,玄宗下旨:将云州“汉胡互助、农牧融合”的做法,推广到北疆各州;还在云州安置点旁立了一块“包容互助碑”,上面刻着承乾的批注:“胡汉同心,民生共兴;农牧相融,边疆永固。”
此后,越来越多的边疆牧民,学着阿古拉的部落,开始农耕与放牧结合的生活。汉胡百姓一起种田、一起养牛羊,一起过丰收节,曾经的“汉胡隔阂”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亲”的热闹景象。
雪又落了,云州的安置点早己变成了热闹的村落,暖棚里的炭火依旧旺盛,粮窖里的麦粒满溢。阿古拉的女儿,正跟着大唐的孩子一起,在学堂里读《疏策浅读》,清脆的读书声,混着牛羊的叫声、麦田的风声,在边疆的天空下回荡。承乾的“包容互助”理念,早己化作边疆的烟火气,化作汉胡百姓手中的农具、碗里的麦粒,化作大唐边疆最稳固的“民生根基”。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