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八年,承乾疏策传承己逾百年。华原民生镇的麦田里,麦穗沉得压弯了麦秆,官仓的粮囤堆得比屋檐还高——据户部奏报,此时大唐的民生指标创下百年新高:全国粮储够支用五年,流民安居率达九成八,适龄孩童入学率超八成,这组数字刻在华原“承乾初心石”旁的青石板上,风吹日晒,却愈发清晰。
入秋时,朝廷下旨:在华原举办“承乾初心百年祭”,邀历代疏策传承者齐聚,既是纪念承乾护民之愿,更是确立疏策为大唐民生治理的“永恒根脉”。消息传到各地,传承者们纷纷动身——李守真带着儿子李承乾(为纪念承乾太子所取),捧着家族西代传下的《承乾政要》批注本;张承慧领着民生书院的学子,背着收录了百个实践案例的《疏策传世录》;江南的农官带着改良秧马的最新模型,边疆的参军捧着防沙粮窖的结构图,连当年黄河新垦区的流民后代,都扛着祖辈用过的旧锄头赶来,想让这“传家的物件”也沾沾祭典的光。
祭典前三天,华原就热闹得像过节。“承乾民生传承馆”外,挂满了历代用疏策解难题的画卷:有贞观年间华原流民堆肥的场景,有开元年间江南漕运清淤的画面,还有边疆牧民学农耕的图景;传承馆内,承乾的疏策原稿被小心地放在恒温玻璃柜里,旁边摆着西代传承者的批注——李民安的“木槽引水法”、李守业的“石仓防潮术”、李守真的“数字墙记策”,字迹虽变,护民的心意却一脉相承。
祭典当天,晨光刚漫过“承乾初心石”,大唐君主就带着百官抵达。他身着素色祭服,先对着初心石躬身三拜,再接过李守真递来的《承乾政要》,声音庄重:“百年前,承乾伯父以病躯写疏策,只为‘百姓有饭吃、有房住’;百年后,他的法子护得大唐民生鼎盛,粮满仓、人安居、学满堂。今日朕在此立誓:大唐历代君主,必以疏策为民生根脉,守初心、护百姓,永不相负!”
话音落,传承者代表依次上前发言。李守真捧着家族批注本,指着上面的字迹说:“我曾祖父是华原流民小石头(李民安),当年跟着承乾太子学选种;祖父李守业修水渠、建石仓;父亲李继心扩书院、教农事;到我这代,建数字墙、传疏策——西代人只做一件事:把太子的法子传下去,让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民生书院的学子王小语,捧着《疏策传世录》念起江南农妇的故事:“开元十二年,苏州王阿嫂用改良秧马插秧,一天能插一亩田,她说‘承乾的法子让我腰不酸了,日子有盼头了’——这样的故事,书里记了一百个,每个都藏着太子的初心,承乾:贞观遗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承乾: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藏着百姓的念想。”
边疆参军阿古拉,举着防沙粮窖的模型说:“当年雪灾,我们用太子的‘互助缝衣法’过冬;后来学农耕,用‘浅耕保水法’种麦,现在牧民既能放羊,又能种粮,再也不怕灾年——疏策不是汉人的法子,是所有大唐百姓的法子!”
发言结束后,君主亲自提笔,在初心石旁的新碑上写下“疏策传家,民生永固”八个大字。墨汁未干,华原的百姓就捧着新收的麦粒、新织的布帛赶来,把礼物堆在碑前——麦粒是按疏策选种法种的,颗粒;布帛是按互助缝衣法织的,细密厚实。老流民赵老汉摸着新碑,哽咽着说:“承乾太子的好,百姓记了一百年,还会记一千年!”
祭典最后,所有传承者和百姓围着初心石,齐声背诵《承乾疏策》核心句:“选种优粮,互助惠民,防灾护民,安居定根;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初心不改,民生永固。”声音顺着麦田飘远,惊起了田埂上的麻雀,也震得每个人心里暖暖的。
当天,朝廷下了一道《定疏策为民生根脉诏》,明确:
1. 每代君主登基后,必赴华原祭拜“承乾初心石”,亲读《承乾政要》节选;
2. 民生书院升格为“大唐承乾民生学院”,在各州设分院,专门培养疏策传承者;
3. 全国各州府的官衙、学堂,需常年展示疏策实践案例,让百姓随时能看、能学、能用。
百年祭后,华原成了大唐的“民生圣地”。每年都有百姓、学子、官员来祭拜初心石,学疏策法子;承乾的疏策,也不再只是一部典籍,而是成了大唐百姓的“生活指南”——江南农妇插秧用秧马,北方壮丁犁地用曲辕犁,边疆牧民种麦用浅耕法,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那份“民生为本”的初心。
夕阳下,李守真带着儿子李承乾,站在初心石旁。李承乾摸着碑上的字,问:“爹,咱们还要传多少代?”李守真笑着说:“传一辈子,传十辈子,只要大唐百姓还要过好日子,咱们就一首传下去。”
承乾的疏策,就这样跨越百年,成了大唐民生的“永恒根脉”。它不是僵化的教条,是活在百姓田里、手里、日子里的智慧;它不是帝王的独断,是代代相传、人人践行的初心。只要这根脉还在,大唐的百姓就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大唐的江山,就永远稳固。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